路過書店,習慣性的進去逛了逛。
擺在最顯眼位置的,向來是財經與心理勵志,翻看這些我不常閱讀的書,常有「原來有人是這樣想的啊」的感覺。
近一兩年來,人文史地的書似乎也頗受關注。各種角度的歴史與人物評傳,書名越做越聳動,但內容卻未必推陳出新。或許光放在書架上就可以唬住不少人吧。
文學書的出版量大,爭奪有限的平台空間,頗為辛苦。但我常好奇書店的選擇標準,特別是沒那麼有獨特個性的連鎖書店。
今天看見幾本我昨天在講座上推薦的翻譯小說一起擺在平台上,覺得甚是有趣。出版時間與內容風格差距甚大,作者、出版社都不同的幾本小說,是基於什麼理由放在一起呢?
難道書店店員也聽了我昨天的講座嗎(當然不是😆)
逛書店,除了買書,也不時要解謎,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