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為五章,從實體書店的力量開始,帶進書店和消費者行為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時候,開始談愛書人如何買書和囤書的好處。當書囤好囤滿了,如何在自己的書架上和書內找到新的創意。最後一章會附錄是談書店的前景,談他們對新型書店和獨立書店的看法。
作者認為,書是一種擷存當下一刻的想法和興趣的方法。書讀不完不要緊,當下想看就要先買,存起那一種衝動。聽起來是把囤書合理化,但不是這樣!
突然的衝動或突然出現的興趣,是潛意識中的好奇心。潛意識中的問號就是來自你先前所讀的書,和你的生活中有令你需要思考的疑惑。把書買下就是存下了當下一個好奇,就算之後沒把書看完就放回架上,書的排列也能讓我們有不同的想法和關聯產生。
書架一般人都是按圖書分類、作者等,也有人主張把書放在能用到的地方。如果是收納愛好者,你的書架可能就會按顏色排了。作者嶋治一郎則提出了「關聯式書架」的概念,書不一定要按分類放而是內容間的關聯。例如:「在基督教書籍旁放置修道院釀製葡萄酒的書,這本書的旁邊則有乳酪書,以及與發酵有關的菌類人物漫畫」。也可以是以話題分類,例如一整架都是性別議題的書,當中就可以有社科哲學和相關科學書籍等,也可以有探討性別議題的傳記和小說。現在香港有不少獨立書店的用類似的方式上架,大書店如誠品也可以在店員策展的區域看到同樣做法。
自己的書架也可以用同樣的做法,把書按關聯來放為自己激發出意想不到的靈感。遇上當下完全無法關聯的書,應該笑著懷着感謝的心把他送走,待他日有緣時才再買回家也不遲。而空出來的空間就放當下和你最有關聯的書籍,這樣才能夠把大腦的空間放出來,成為你的「第三大腦」。
你可能會覺得在書中找創意,圖集攝影集之類才勉強說得通。但我上面就是一個文字都可以激發出想法的事例之一。
廣告人寫出大量企劃,需要大量的創意。透過知識的累積和各式書脊的排列,就能無意中創出不同的想法。生活中的發現,加上腦海中無用異類知識的累積,就是意想不到企劃或商品的誕生。當然單純的知識累積沒有用,還要在腦中做出大量的修訂編輯。
如何發現人們欲望這個能力是可以訓練的,書店正是訓練的最佳場所。因為書店的擺書平台就是人們欲望的一面鏡子。平台上擺的書是當時人們追求的東西。(pg.108)
一些廣告公司也會進行以JK法為基礎的進修,去書店把一本書當作一張卡片,試著將那些書加以分類也能得到同樣的效果,而且是完全免費的。(pg.109)
在讀店中漫無目的地走,也能夠累積靈感和各樣印象,在適當的時間就會大派用場。同時可以盡用偶然度,擴闊自己的世界觀。
不知大家當中會有多少人會像我,把書店當心靈的最後避風港。我個人是會每天都努力找機會去書店,除了心境平靜也是去了解社會現在潮流和大眾需要的渠道之一。書店的放書方法,就會展示出那時候那地區最需要甚麼資訊。
不為甚麼沒有前設地走進一間書店,細看甚麼書在展台上,架上的書怎麼放。然後,找你已經有的書。看看書店把它放在那裡,感受那家書店的風格。最後,看到當下想要的書就要立刻入手,付款時也要仔細研究店家放甚麼書或選物在收銀機旁邊,那些是店員最推介的東西。
書店的風格和理念從他的選書和選物就能看見。
書架是另一個方法。書店的上架是按分類再按作者分,還是按關聯性?會不會把高價的攝影集放在美術架上,還是按關聯性放在和攝影主題相關的書旁邊?這些都顯示出店長的風格,書店的好壞等。
其實我們都不知自己想要甚麼 (pg.40)
這是所有廣告人都會跟你所的事,我們都不知道自己內心最需要的是甚麼,直到有人告訴你或你見到它。你內心深處的慾望才會被勾起。所以店面上的所有東西,除了要展示風格還要勾起人的慾望。
把人的慾望文字化和實體化,就是廣告人和實體店要做的事。
對一般消費者來說,模糊的慾望被說出來,讓他們很高興。(pg.41)
能發現「原來我對這種事很有興趣」的地方,可以給我們很大的腦力激盪。在日常生活,能讓我們有這種經驗的地方,就是書店。(pg.44)
所以說網上書店可以讓我們滿足自己的顯性慾望,而實體書店則可以讓我們無意間了解到內心的求知慾。知道自己潛意識一直有的未解之迷。像我在《療癒身心的書目療法》的分享中都有提及,我們的潛意識會引導我們去看見我們需要的。在實體書店,特別是用關聯性上架法的書店中就很可以做到這種效果。
作為廣告人,在實體書店中可以獲取極大的資訊量。從熱銷產品、展台上的商品,以至每一本書的書封等等,都可以為大家帶來資訊量。另外,透過找自己已有的書,可以透過不同書店的上架不停調整自己的知識體系,引發更多聯想。
找到有趣但無用的資訊也是一件好事。聽起來很奇怪,為甚麼知道無用的資訊是好事?
因為現在你有興趣但無用的資訊,透過不斷的累積串連就可以成為不同企劃中的靈感,或是在聊天中用上的話題。這時你一直為了興趣而學的無用知識就有用起來了。無用知識的吸收也可以減少我們視野愈來愈收窄,只聚焦在自己專業上的情況。
現在很多獨立書店都會選擇讓一些手作人寄賣,或與本地的農業或弱勢社群合作。大一點的可能會同時成為活動空間或同時作為咖啡店(就像《星期五書店》內的書店),也可緣像作者嶋浩一郎先生的Books & Beer。連鎖書店如誠品就能有更大的可能性,例如同時包括餐廳和其他零售店。讓書店搖身一變為生活選物店,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