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事播客 feat.Umav 「網路媒體的社會溝通與公民行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感謝TCNN報導

感謝TCNN報導

「網路媒體的社會溝通與公民行動」

  雖然自媒體是用來營造同溫層,即使是小眾,也有帶動影響到其他群體。希望社會能夠看見更多元的來自原住民族的觀點,而這樣的視角也總是必須刻意訓練的。


  ▪「所謂的『族群主流化』絕對不是表面上你有看到原住民就好,而是在每個議題、每個政策、每個新聞事件,你必須『有意識的』從原住民族的處境和權利再思考一次,這必須練習,我們要的不是表面的平等,而是看見多元的價值觀共存。」(於講座發言)


  所以當天我也現場詢問另兩位來賓,「原住民族的權利返還或提升對你們有什麼影響嗎?又為何要關心?」他們說忽然被問這題確實有愣住一下,(我脫稿啦),但他們說,對他們(非原民身分者)而言或許沒有直接影響,但是關注多元群體的平等權利,某種程度應當是普世價值。其實我需要聽到他們答這一題,是因為他們的態度和影響力,更直接觸及廣大的群體。畢竟我也是他們的受眾~捱

  

  做社會議題雖然未必總是有直接的流量回饋,但它的影響力至少有三點:


  ➤一 是你為自己的頻道負責,產出自由度非常大,因此應該要帶來自己的獨特觀點。

  ➤二 自媒體是同溫層和輿論的發酵媒介,即使小眾,但主題有打到該打的受眾是最重要的。

  ➤三 與過往以大都市、北部或電視主流為主導的媒體權力對話,如果各地方都帶動自主製作,在原鄉、山區、有各種背景的族人或許有更多發聲的管道。(這也是我義不容辭答應拉娃姊來跑全台各區場的播客培訓的原因……最後兩場,台東跟屏東)


  這些過程或理想,縱有樂觀也有悲觀,但繼續來談談來曝光,都比長期的沉默好。這次原事播客講座活動中,台灣吧的蕭宇辰跟法律白話文運動的劉珞亦以及他們的平台都非常專業成熟,聽他們談話受益良多。我是來賓裡唯一具原住民身分者,也是恢復登記族語姓名逾10多年的青年,啊我就是來負責誠摯的分享自己的想法經驗,據說還有不小心弄哭觀眾~~真的是勇敢說故事後會知道自己不孤單,這對我來說就是重要的意義之一了。


  ■最後,本次座談會以影片剪輯和播客形式在「原事播客」上架,更完整的分享大家發簍起來。也謝謝主持人Kuljelje邀請,以及原文會新媒體工作團隊的專業與用心。

raw-image



avatar-img
41會員
113內容數
可以在這裡以文字閱覽我們聊天內容與重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Umav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教會需要全民原教嗎?絕對是需要的。教會要推動歷史與族群轉型正義嗎?其實早從國際到台灣都有正在進行的工作,甚至有些教會是帶頭在走的。 雖然歷史以來在教會裡原住民被扁平化或再殖民的問題恐怕不在少數,但你的合一不是我的合一,你的順服是叫我接受壓迫⋯⋯這些都必須有意識的檢視和反省宗教與文化與政治的關係
原住民族人口數最高是花蓮縣,但你知道第二高是桃園市嗎?桃園的原住民族人口數截至112年5月底統計有8萬多人,已經超越台東成為全台灣原民人口數第二高的城市。 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發行的雜誌《桃原期刊》,關注都市原住民處境,也致力族群與文化議題推廣。 順便說(以,其實是重點)這期有採訪U
(本文來自FB粉專每天來點布農語啊) 「原住民他們就是很樂天知命又知足,今朝有酒今朝醉」—綜藝大熱門主持人吳宗憲,2023 2023年今天,我們還是看到原住民藝人在主流電視節目裡擔綱講笑話的角色,繼續看到主持人(吳宗憲)在鏡頭前說「原住民他們就是很樂天知命又知足,今朝有酒今朝醉。」看到另一位主
「那段時間我其實非常的難熬,因為我還一直在找尋自己跟部落的連結。」 來賓|Ninungu(國立成功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專員、政治大學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專班研究生) 我們可以害怕嗎? 我們可以承認自己害怕嗎? 說出來後,就會找到夥伴嗎? 訪談一開始Ninungu就說,他花了很多時
8月1日本版粉專每年都會做一些資訊普及的漫畫、文章,後來也作播客節目。今年初我也參與(跟原住民族正名運動淵源深厚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宣辦理的「 #以我名呼召」原青正名論壇。希望更多人更多不同的面向和深入的角度來思考正名意義,並提出當前的反省和行動。
陳張培倫老師、樂鍇老師等學者近年不斷地建議提醒,「加分」一詞很可能強化錯誤認知,以「 升學保障政策」等用詞做討論為佳。
教會需要全民原教嗎?絕對是需要的。教會要推動歷史與族群轉型正義嗎?其實早從國際到台灣都有正在進行的工作,甚至有些教會是帶頭在走的。 雖然歷史以來在教會裡原住民被扁平化或再殖民的問題恐怕不在少數,但你的合一不是我的合一,你的順服是叫我接受壓迫⋯⋯這些都必須有意識的檢視和反省宗教與文化與政治的關係
原住民族人口數最高是花蓮縣,但你知道第二高是桃園市嗎?桃園的原住民族人口數截至112年5月底統計有8萬多人,已經超越台東成為全台灣原民人口數第二高的城市。 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發行的雜誌《桃原期刊》,關注都市原住民處境,也致力族群與文化議題推廣。 順便說(以,其實是重點)這期有採訪U
(本文來自FB粉專每天來點布農語啊) 「原住民他們就是很樂天知命又知足,今朝有酒今朝醉」—綜藝大熱門主持人吳宗憲,2023 2023年今天,我們還是看到原住民藝人在主流電視節目裡擔綱講笑話的角色,繼續看到主持人(吳宗憲)在鏡頭前說「原住民他們就是很樂天知命又知足,今朝有酒今朝醉。」看到另一位主
「那段時間我其實非常的難熬,因為我還一直在找尋自己跟部落的連結。」 來賓|Ninungu(國立成功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專員、政治大學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專班研究生) 我們可以害怕嗎? 我們可以承認自己害怕嗎? 說出來後,就會找到夥伴嗎? 訪談一開始Ninungu就說,他花了很多時
8月1日本版粉專每年都會做一些資訊普及的漫畫、文章,後來也作播客節目。今年初我也參與(跟原住民族正名運動淵源深厚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宣辦理的「 #以我名呼召」原青正名論壇。希望更多人更多不同的面向和深入的角度來思考正名意義,並提出當前的反省和行動。
陳張培倫老師、樂鍇老師等學者近年不斷地建議提醒,「加分」一詞很可能強化錯誤認知,以「 升學保障政策」等用詞做討論為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打壓另一種語言 在上個節目提到「推行國語運動」也是其中一件很重要的打壓「本省人」的本土方言的統治手法。在現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以下是我的個人分享: 當時還是孩子的我,被允許只能說國語,我卻在心裡覺得驕傲。如果你還記得前一段故事:進入台灣的外省人大多是社會地位較高的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以文會友-多元文化講師培力 想讓更多人認識你的國家嗎? 想讓更多人聽到新住民在臺灣的生命故事嗎? 我們將結合有趣的活動和深入的學習, 讓你成為在台上發光發熱的多元文化講師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
Thumbnail
柯文哲與新住民分享臺灣對於移民的獨特定義,強調只要在臺灣生活並認同臺灣,就是臺灣人。他也提出瞭解決臺灣少子化和新住民問題的觀點。新住民也提出希望能夠獲得與原住民相同的權利,包括法律和健保上的支援。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打壓另一種語言 在上個節目提到「推行國語運動」也是其中一件很重要的打壓「本省人」的本土方言的統治手法。在現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以下是我的個人分享: 當時還是孩子的我,被允許只能說國語,我卻在心裡覺得驕傲。如果你還記得前一段故事:進入台灣的外省人大多是社會地位較高的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以文會友-多元文化講師培力 想讓更多人認識你的國家嗎? 想讓更多人聽到新住民在臺灣的生命故事嗎? 我們將結合有趣的活動和深入的學習, 讓你成為在台上發光發熱的多元文化講師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
Thumbnail
柯文哲與新住民分享臺灣對於移民的獨特定義,強調只要在臺灣生活並認同臺灣,就是臺灣人。他也提出瞭解決臺灣少子化和新住民問題的觀點。新住民也提出希望能夠獲得與原住民相同的權利,包括法律和健保上的支援。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