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會的危機:大放異彩的私刑正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私刑正義」所體現的,我認為大致是兩件事:

第一,是人民的法治素養嚴重缺乏,
第二,是人民對於司法嚴重不信任。

關於法治,是我國國民非常薄弱的基本素養。我唯一想到跟法治素養有關的僅有高中時期的公民課,但依據我殘缺不全的記憶來說,公民課的內容很多是憲法內容,包含國體、政體、五權分立及選舉制度等,這些固然相當重要,但與日常生活的距離,似乎還差那麼一點。

所幸,108課綱在公民與社會的必修課程中,除了原有的憲政體制,加入了法律基本理念與架構,更分別談及行政法、民法及刑法與我們生活的關係,最後再提到「紛爭解決機制」。在這樣的架構下,我相信相較於過去,法治教育將會有長足的進步,這是值得期待的事。

法治是民主國家的核心價值之一,透過制定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度,人民賦予政府刑罰的權力,因此,除了公權力能對涉嫌犯罪的人民進行調查、起訴、審判及處罰之外,其他基於個人意志的「處罰」行為,應該被視為另一樁犯罪。

我國極少數在法律與心理學領域都有相當成就的律師黃致豪,在端傳媒的投書中就曾說:「『素樸的正義感』其實是天性,是人在某個情境中,一旦被觸發、爆發出的即時反應。從人類演化的觀點,『保護幼小』的本能有很重要的意義。」

我們不難發現,只要案件涉及到幼童的傷害甚至死亡,幾乎都會成為矚目社會事件,包括數年前發生好幾起的虐童案、今年的新北幼兒園案(為人熟知的稱呼是「餵藥案」,但後來的偵查結果並非如此),以及前一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網紅彫博的女兒在保母家的死亡案。

從過往的報導不難看出,在案件發生之初,所有媒體包含網路群眾一面倒地對保母進行披天蓋地的抨擊,而今案件的結果大翻轉,網友又開始傾向保母一方,對網紅彫博進行征討。​

最讓人感到髮指的,是外流的一段保母家的影片。由彫博率領一幫助勢分子前往保母家執行他們口中所謂的「正義」,只見保母一再低聲下氣道歉,最後甚至是跪地求饒的地步,彫博仍然趾高氣昂,接著一掌摑在保母的臉上,並導致保母跌坐在地。

「素樸的正義」一旦被高度激化,就會導致人們的行為會回歸到「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時代,這種義憤的狀態下,他們等不起冗長的司法調查與審判,急於透過自己的能力,以「教訓」的手段來滿足自己心中那無處宣洩的正義感。

大家應該都聽過「無罪推定」這個詞彙。所謂無罪推定,簡而言之就是某個人的行為,在未經法院法官判決有罪之前,這個人就「應該被認定為無罪」。被警察逮捕、被檢察官起訴,這都還不能被認為「有罪」。

但事實上,當人們在新聞媒體上看見社會案件時,心中浮現的第一個想法,我敢肯定多半是「真可惡」、「真該死 」之類的憎惡。因此,「無罪推定」固然是所有人(尤其是從事司法相關工作的)所必須依循的原則,但這卻完全違反人性。無論接受再高的法律教育,對於涉嫌犯罪的人們,我們心中的天秤會更偏向於「他真的犯罪」的一邊。「他如果真的沒做,警察為什麼會抓他?」之類的話是否似曾相識?或許你我就曾經親口說出這種話。

而這就是嚴謹的司法程序存在的必要性。刑事案件審判的架構,由審(法官)、檢(檢察官)、辯(律師)三足鼎立,隨著檢察官與律師在法庭上的攻防,每一項對嫌疑人有利的證據獲得認可,那桿秤才會慢慢趨於平衡,或甚至倒往「無罪」的一方。

順帶一提,我國的法治體制下,「偵查主體」是檢察官,警察只是「輔助機關」,受檢察官的指揮與調度。因此,即使警察有刑事調查的權限,但並不會參與法庭攻防。




法治素養對我們的其中一個影響,就是「讓子彈飛一會兒」。意思是說,在某個社會事件爆發後,避免在欠缺資訊的情況下妄下定論,儘可能理性地看清楚事情脈絡,杜絕情緒性的言論與舉動,第二,相信司法會做出公正的判斷。

我認為「私刑正義」是本文最開頭的那兩點,互相激化的惡性結果。欠缺法治素養,對於司法的信任度就較低;一旦產生司法嚴重不符合人民期待的結果,就會加深人民對於司法的反感,轉而相信自己內心萌生的正義感,與一雙自由掌握的拳頭。

說個雖然悲觀但必須接受的事實:法律本來就不是設計來符合人民期待的。

如果要符合人民期待,那就是「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一命償一命。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法律並不是這樣設計的。對於「某個人做了某個行為」,法律自有一套完整而嚴謹的評價系統,透過評價,這個「犯罪行為」自然也有其相對應的「處罰」。司法之所以不受人民信任,「評價後的結果」與「人民內心的期待」有所差距是原因之一,但人的期待是主觀的,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期待,經過司法嚴謹評價後的結果,或許相對客觀。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素樸的正義」種子,這其實是好事,至少在遇到社會事件時,我們內心會感到憤怒、痛心、難過,這都讓我們有「生而為人」的感覺,好歹不是冷血無情。但在情緒湧現的同時,理性就必須適時地出來抑制感性,以免這份感性變成了拳頭,自己反而成為另一個加害者。

avatar-img
125會員
54內容數
這個專題裡收錄了筆者自己的職場經驗,以及整體的職場觀察。希望透過這些文章,讓對警察不熟悉的你,能有更深入的理解;讓對警察很熟悉的你,能發自內心地微笑一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律羲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關刑事探案的影集或電影,一向是容易引起觀眾興趣的題材之一,大家痴迷於偵探異於常人的洞察力與邏輯推理,亦對於戲劇中刑事偵查單位所展現出的高科技手段驚嘆不已。在此我只能很抱歉的澆大家一桶冷水:以上這些事情只存在於虛構中,現實上的刑事偵查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同時我也是執法者,是個修習法律且粗解司法心理的執法者,我懂人在盛怒下未經思考所做出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我只能抑制翻騰的情緒,等待官方給我們想知道的答案: 「到底、為什麼、兩名員警、會就這樣、被殺害?」
單單一件簡單的開槍緝捕,其背後有太多不為外人所知的脈絡,並非純粹是幾位員警朝車開槍且射傷兩個人這麼表面。
111年1月24日,立法院針對眾所矚目的酒駕議題,三讀通過了所謂的「酒駕三法」,包括陸海空軍刑法、刑法第185條之3(公共危險)、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及第35條之1條文,旨在加重酒後駕車的處罰,並於111年1月30日施行。
「老公!快跑!」 一個女人奮力地從屋內向外關上房門,但刑警動作更快,幾個箭步就將半個身軀擠在半掩的門縫中,倚靠右側的肩膀和背部,使勁地推開門,女人力有未逮,門被撞開的瞬間,一個全身上下只穿一條內褲的男子朝門的反方向逃跑。 沒有人注意到,一個纖小的身影此刻就站在門外,眼看著一連串不明所以的事情發生。
一味以毫無溫度又虛假的數據,妄想掩熄民眾對於治安與警察的不信任感,難保不會形成另一種局面:對於警察提出的數據再也不埋單。
有關刑事探案的影集或電影,一向是容易引起觀眾興趣的題材之一,大家痴迷於偵探異於常人的洞察力與邏輯推理,亦對於戲劇中刑事偵查單位所展現出的高科技手段驚嘆不已。在此我只能很抱歉的澆大家一桶冷水:以上這些事情只存在於虛構中,現實上的刑事偵查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同時我也是執法者,是個修習法律且粗解司法心理的執法者,我懂人在盛怒下未經思考所做出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我只能抑制翻騰的情緒,等待官方給我們想知道的答案: 「到底、為什麼、兩名員警、會就這樣、被殺害?」
單單一件簡單的開槍緝捕,其背後有太多不為外人所知的脈絡,並非純粹是幾位員警朝車開槍且射傷兩個人這麼表面。
111年1月24日,立法院針對眾所矚目的酒駕議題,三讀通過了所謂的「酒駕三法」,包括陸海空軍刑法、刑法第185條之3(公共危險)、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5條及第35條之1條文,旨在加重酒後駕車的處罰,並於111年1月30日施行。
「老公!快跑!」 一個女人奮力地從屋內向外關上房門,但刑警動作更快,幾個箭步就將半個身軀擠在半掩的門縫中,倚靠右側的肩膀和背部,使勁地推開門,女人力有未逮,門被撞開的瞬間,一個全身上下只穿一條內褲的男子朝門的反方向逃跑。 沒有人注意到,一個纖小的身影此刻就站在門外,眼看著一連串不明所以的事情發生。
一味以毫無溫度又虛假的數據,妄想掩熄民眾對於治安與警察的不信任感,難保不會形成另一種局面:對於警察提出的數據再也不埋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生活在法治社會,遇到權益受損受害,應該會尋求警察、法律伸張正義。政府受民眾委託,有權剝奪部分人權,以維持整體人民社會的公正。 為何民眾不尋求法律途徑,可能因為失望極致的絕望,以至於不想再採取合法行動。 司法的公平公正,是民眾安心的最大支柱。這些新聞可能反映了民眾對司法的不信任。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讀了篇與裁判有關的時評—刑事無罪,民事重判千萬:只能說當我是法律門外漢時,會以為刑事無「罪」,民事何「罰(誤)/賠(正)」之有? 現在多少是懂點皮毛的三腳猫了,知道刑事其實是人民有「犯法」之嫌,檢察官行偵查「訴追」,法官依證據「判決定罪」。也就是說刑事與人民「違反」了「刑法」中的「規則」,才會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也許這個巧合相當的細思及恐,兩岸接連發生惡性重大的未成年殺人案件,也無獨有偶地激起民憤,要求重辦案件求處死刑,及取消未成年人的刑事豁免的民意水漲船高,在台灣甚至已經連屬送到立法機關,這說明一個問題,未成年人刑事豁免的制度已經形成法律漏洞,這個漏洞的形成不只是法制面的因果問題,教育及社會風氣都有責任,
今年發生的死刑釋憲的事件,除了引發對死刑立場不同的雙方激烈的爭辯,也暴露了人性險惡的鬧劇,首先法律存在的原則就是揚善懲惡,殺人者死古之常例,豈能在法律上竭盡所能的去開脫惡人?美其名「修復性司法」,但國法的威信何在?受還仁及其遺族的撫慰又該如何?這場死刑釋憲的事件注定是一場在受害者遺族傷口上灑鹽的鬧劇
廢死的爭議尚未落幕,想想法律的手段很有限? 也許是我的法律常識很有限。 殺人未必償命之外,其他傷害呢? 打人不可以打回去,傷害,法律也不可以傷害施暴者的身體。 財產,也沒有叫掠奪者或詐騙者賠。 更不要說騷擾、性侵,總不可能以牙還牙。 法律的刑罰幾乎都是賠錢或拘禁,由法官視罪行輕重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今天聯合報A2版,刊登以「大法官廢死表忠」作標題的社論。作者閱讀整篇內容,願純粹從「法」的角度,針對死刑釋憲問題,表達個人觀點。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生活在法治社會,遇到權益受損受害,應該會尋求警察、法律伸張正義。政府受民眾委託,有權剝奪部分人權,以維持整體人民社會的公正。 為何民眾不尋求法律途徑,可能因為失望極致的絕望,以至於不想再採取合法行動。 司法的公平公正,是民眾安心的最大支柱。這些新聞可能反映了民眾對司法的不信任。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讀了篇與裁判有關的時評—刑事無罪,民事重判千萬:只能說當我是法律門外漢時,會以為刑事無「罪」,民事何「罰(誤)/賠(正)」之有? 現在多少是懂點皮毛的三腳猫了,知道刑事其實是人民有「犯法」之嫌,檢察官行偵查「訴追」,法官依證據「判決定罪」。也就是說刑事與人民「違反」了「刑法」中的「規則」,才會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也許這個巧合相當的細思及恐,兩岸接連發生惡性重大的未成年殺人案件,也無獨有偶地激起民憤,要求重辦案件求處死刑,及取消未成年人的刑事豁免的民意水漲船高,在台灣甚至已經連屬送到立法機關,這說明一個問題,未成年人刑事豁免的制度已經形成法律漏洞,這個漏洞的形成不只是法制面的因果問題,教育及社會風氣都有責任,
今年發生的死刑釋憲的事件,除了引發對死刑立場不同的雙方激烈的爭辯,也暴露了人性險惡的鬧劇,首先法律存在的原則就是揚善懲惡,殺人者死古之常例,豈能在法律上竭盡所能的去開脫惡人?美其名「修復性司法」,但國法的威信何在?受還仁及其遺族的撫慰又該如何?這場死刑釋憲的事件注定是一場在受害者遺族傷口上灑鹽的鬧劇
廢死的爭議尚未落幕,想想法律的手段很有限? 也許是我的法律常識很有限。 殺人未必償命之外,其他傷害呢? 打人不可以打回去,傷害,法律也不可以傷害施暴者的身體。 財產,也沒有叫掠奪者或詐騙者賠。 更不要說騷擾、性侵,總不可能以牙還牙。 法律的刑罰幾乎都是賠錢或拘禁,由法官視罪行輕重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今天聯合報A2版,刊登以「大法官廢死表忠」作標題的社論。作者閱讀整篇內容,願純粹從「法」的角度,針對死刑釋憲問題,表達個人觀點。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