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相識、相愛到結合,每一對夫婦都希望白頭偕老。但人生卻往往未必如你所願。經歷配偶的死亡,在心理學研究中,乃被喻為人生中最大壓力的生命事件。
如果說「死亡」的時間都是靈魂所選擇的,那麼丈夫的離去---讓我重新認識我們的關係所帶來理解和與"自己"邂逅的禮物。
自從丈夫過世,我一直在思索,神是在透過丈夫的死引導我做什麼?這個答案是我以後必須靠自己去尋找的。
在療傷的日子,回顧我們的關係中的衝突和不悅,原來多少總是和原生家庭(女性是和父親)的連結有關:我們的下意識會複演和自己原生家庭的包袱的衝突模式;去除這些模式引起關係中的衝突,其餘多數都是和你共處的喜悅。
我以為愛少了,其實愛從來就沒離開過!
我以為我會恨你,但卻沒有絲毫的恨,只是感到失落,
死亡結束了一個生命,但並未結束一段關係。當您經歷了所有的悲傷階段,將會遇見一個異於以往的嶄新自我,比以前更加成熟,也吸收了更多智慧,而變得更有內涵。傷痛並不代表需要切斷與逝者的連結,反而能與他們持續保有連結,回憶滋養和溫暖我們的生命。
我們所愛之人成為我們人生的一部分,我們無法將自己與他們分開,他們會在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方式上,留下難以抹滅的標記。
一覺醒來失去摯愛,沒有機會說再見,也遺憾孩子從此失去父親。但人生還長,必須為自己堅強,也為孩子堅強。
詩篇 67:5 「神在祂的聖所作孤兒的父、作寡婦的伸冤者。」
詩篇 146:9「耶和華保護寄居的,扶持孤兒和寡婦。」
「悲傷與死亡,是社會最容易逃避的課題!尤其是『喪偶』,一聽就覺得觸霉頭。大家喜歡正面、歡樂、愉快的感覺或氣氛,這是人之常情,但所謂的『負面情緒』,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接受悲傷的存在,才能放下悲傷。」
世界不安、命運無常,卻不代表創傷只能帶來眼淚、無法帶來成長。與其把時間花在失落傷懷,不如把時間花在讓自己更強軔,「你可以哭、可以難過,但不要太久,因為時間不等人。」
那些艱難、那些從根本上挑戰你、與你為敵的日子,會決定你是怎麼樣的人。最終定義你的,不只是你的成就,還包含你如何從困境中活下去。
當挑戰來臨時能夠記得,牢繫於你們內心深處的學習和成長力。人的韌性,並不是生來只有一定的量。就像肌肉一樣,你可以鍛鍊它,在你需要時,汲取它。過程中,你會找到真正的自己,而你也可能因此發現最好的自己。
不只生命會結束,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等等,無論是什麼樣形式的關係,只要有開始就會有結束,當原本屬於我們的、有意義或個人所熟悉的東西被剝奪了,這樣的狀態就稱之為:「失落」。
而我們失去重要的人或物時,心中會出現的情緒則稱為:「悲傷」,悲傷是面對失落時會出現的正常反應,它可能會在個人的生理、心理及社會文化層面造成影響,這些影響會隨著每個人不同的背景脈絡而有所不同。
而「哀悼」則是我們面對悲傷的調適歷程,此歷程亦是因人而異的。
也許,我們都曾經在前往放下的時候掙扎過,甚至說服自己最後可能都會好好的,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們比誰都清楚,那些緊抓的,其實早就已經失去了,我們只是還接受不了而已。
有時候,堅持,是因為不想後悔,但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堅持,反而會讓以後的自己更後悔。別再用「放手很難」來說服自己停留,因為,放手,從不簡單。
為你的失落與哀傷, 尋找一個可以安息的方式。 無法安息的哀傷, 就像是冤魂鬼魅,總是三不五時的讓我們瞥見過去的陰影, 還有那些我們不想看見的難堪與破碎自己。
當你感覺,你和過去只是一個斷裂與遙遠的關係, 你不想回顧,不想談論,不想承認,不想看見, 那麼,過去,其實是不曾安息,只是成為你的禁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