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你可以不必理性,做出人生最好決定》

2023/09/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究竟該不該結婚?

這個問題,絕大多數的人,應該都問過自己不知道多少次。

 在自由開放的現代,與人互訂終生早已不是理所當然,選擇單身或是同居,並樂在其中的人不在少數,但婚後後悔或後悔沒結的人也滿坑滿谷,只要你想問,隨便一個人都可以跟你分享,結婚或是不婚的優點和缺點,講個一小時也講不完。看起來千百年來的人類都在努力研究這個問題的最佳解答,但卻到了今日仍沒有正確答案。

 除了結婚難題以外,「如何教養小孩?」、「該發展怎樣的職涯?」「人生如何規劃?」等等,也都是至今沒有定論的難題,因為這些問題都相當「主觀」,且難以「測量」,我們將這樣的問題稱為「無正解難題」,也就是本書的書名:《Wild Problems》

在這個社會上,通常越能保持理性的人,越能過得順遂,取得成功,坊間許多炙手可熱的著作也都在討論,如何讓人更理性地做出好決策,在面對「有正解問題」時的確是如此,客觀的測量、分析、統計、比較等等,都有助於我們接近真相,但很遺憾的,這方法在面對「無正解難題」時,常常只會弄巧成拙,為什麼?

以結婚難題為例,若要條列優缺點,我們可以輕鬆地列出一大串缺點:拚事業的時間會減少、生活起居要配合另一半、會有額外的開銷、可能要多出席不太想去的親戚聚會…但談到優點,撇除想靠婚姻致富的情況,可能就只有像是符合傳統社會期待、出意外時有個保障之類的。條列比較完後,通常都是弊大於利,難怪人常說結婚需要一個衝動,但衝動的人真的做錯了嗎?可能並不然。

很多事情只有經歷過才能體會

換了位置腦袋就是會長不一樣。一個理想的婚姻,能帶給人的幸福與價值感,不是結婚前的人能夠想像的。養兒育女的過程,從孩子身上得到的回饋與意義,也不是膝下無子的人能夠理解的。在結婚生子前,自己認為重要的事,在身分轉換後很常變得無關輕重,如果這時的自己再重新條列優缺點,清單上的內容很可能和過去很不一樣。

此時的好不見得能延續到未來

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每年的選秀都是眾所矚目的時刻,大多數球團也都希望能選到名列前茅的新血,但新英格蘭愛國者隊的總教練Bill Belichick採取的是不同的模式。比起率先搶下熱門人選,他傾向把前段順位籤拿去交換數隻後段順位籤,他希望盡可能簽下更多有機會的新人,連未進選秀名單的人也有機會拿到合約,為什麼?因為他相信事前不管做了再詳細的調查與分析,都不足以反映球員加入後的表現,他寧願多給一些人進球隊磨合的機會,再「就近觀察」誰最可能成為明日之星,全力栽培。擁有「可選擇性」是非常重要的,就像風投公司會一口氣在好幾家公司上砸錢一樣,只要讓自己嘗試的機會夠多,失敗幾次也無傷大雅,只要有一個能獲得巨大成功就夠了。

活得像個藝術家

畢卡索說:「要知道你想畫什麼,就要先開始畫。」藝術創作也是無正解難題,不管是繪畫,音樂、詩歌等等,創作者都不是定好縝密計畫才開始進行的,過於理性地思考該從哪裡下筆、該譜怎麼樣的曲、或是該寫幾段幾個字,只會讓自己綁手綁腳。只有不斷嘗試,才偶爾能遇見驚喜,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方能產出曠世鉅作。

人天生能為了意義承受苦難

人並非只要溫飽及舒適就能滿足的動物。登百岳對於身心都這麼辛苦,為什麼這麼多人一爬再爬?提攜後進或照顧弱勢,勞心費神又傷財,為什麼這麼多人樂此不疲?以能測量的變項來說,這些事情八成都是負分,但做這些事所代表的意義,所能得到的無形回饋,讓這些人認為值得,但沒登過頂的人不會懂,沒認真關懷過他人的人也很難理解,堅持遵從理性判斷的人,一輩子可能都無法親身體會。

醒醒吧!「最好」只可遇不可求

有人為了追求「理想中最好」的伴侶,錯過了他「所能遇到的最好」的人;有的人一直想換到條件排名第一的工作,放棄了他「所能得到的最好」的職缺。人生一切悲劇都是比較,我們應該時常問問自己的內心:「跟這個人在一起我是否快樂?」、「做這份工作我是否覺得滿足且有意義?」如果是,就別輕易放棄,在人極其有限的一生,絕大多數的「最好」的事物都輪不到自己,知足才能常樂。

試著誘發情緒反應

實務上,我們可以用一些小技巧試探自己的真心。例如我們列出了優缺點比較表後,如果覺得「某一邊好像該補些分數」,那應該就懂了;如果我們決定丟硬幣,落在某一面時會很想再丟一次,那應該就理解了。理性的決策模式也能拿來誘發我們感性的那一面。

這本書篇幅不到200頁,卻對「非正解難題」有許多面向的剖析及舉例,很有可能讓讀者在未來做出不一樣的決定,非常推薦!

少鋒
少鋒
急診醫師,人稱鋒哥|"這書,有讀"粉專版主|分享每一本完全讀畢的閱讀心得與書籍介紹,希望能讓時間有限的愛書朋友有一點收穫,也更容易挑到自己感興趣的作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