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的福爾摩沙:福爾摩沙如何變成台灣府?讀後

2023/09/1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本書英文原名叫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這樣的書名或許會挑起某些人的敏感神經,但是書名原意其實沒有任何統獨立場,與海峽兩岸的民族主義都無相干,而且本書內容相當Globalization。至於中文書名翻成「福爾摩沙如何變成台灣府?」精準又傳神,點出了全書梗要。作者在導論開宗明義說「十七世紀伊始,台灣島個是海盜出沒、獵首者橫行的島嶼,約百年之後,此地成為大清帝國所管轄的一個府,數以萬計的漢人移民以此為家,是什麼因素造成這樣的變化?台灣島如何成為漢人生養孳息之地?」,因此,福爾摩沙如何變成台灣府即是本書所要回溯的一段歷史。

漢人造訪甚至短期滯留台灣開展原、漢交易的開始時間不會晚於元代,但是進行長期性、具規模的定居則要到17世紀中以後,原因甚明,中國始終是個陸地型帝國,海岸線即是帝國的國界。台灣之於中國一直都是化外之地,帝國政府既無意對海外拓展領土,,而台灣又是「海盜出沒、獵首者橫行的島嶼」,並非是一個無主地,如果沒有軍事力量為後盾,漢人根本無法長期在此大規模定居。但是到了1630年代以後,漢人移墾台灣人數突然增多,移民潮開始洶湧。事實不僅是台灣,包括其他東南亞地區,閩、粵之民也是約在此時開始進行大規模移民。此時的大明帝國依然是一個陸地型帝國,對於海洋的封閉一如往昔。此時閩、粵漢人的移民潮蜂起乍看之下似乎有些不尋常,但如果放到世界史的視野來看,就不會覺得突兀了,因為此時正值世界大航海時代,海外探險與爭奪殖民地的高潮。

在16世紀葡萄牙水手航行過台灣沿岸(其實是小琉球)驚嘆地發現這顆位於西太平洋婆娑之洋上的璀璨明珠,並名之為「福爾摩沙」後, 到了1630年代以後荷蘭的東印度公司終於在台灣大員(今台南)建立起商業據點。如前所述台灣是個「海盜出沒、獵首者橫行的島嶼」,島上並無一個統一中央政府,而是存在許多大大小小的南島語系部族,這些原住民部族女耕男獵,勇武善戰。東印度公司是荷蘭政府授權執行海外貿易移民的公司,可與外國簽訂契約,擁有強大私人武裝部隊。但是面對台灣征伐不斷的大小部族以及飄忽不定的海盜集團,荷蘭人為了建立商業據點,也頗費了一番曲折。可以想見荷蘭人是棍子與蘿蔔齊下,在不同部族間和縱連橫,最後終於取得原住民間的共主地位,大員的統治才算穩定下來。與此同時西班牙人也在淡水與雞籠建立殖民據點(西班牙人最後因維持據點所費不貲,而在商業上又無法與大員競爭,最後西班牙人先行撤出台灣)。

荷蘭人發現當時台灣地域適合發展稻米與蔗糖農業。不過發展農業需要人力,荷蘭人無法自歐陸進口農民到台灣,而南島語族崇尚女耕男獵,原住民男子並不從事農作,對於台灣原住民而言男子從事農作是件羞辱的工作。而原住民女子從事耕作僅供自足而已,且商業農作並非女性農人體力所能負荷。讓原住民充作勞動力也不可行,於是荷蘭人把腦筋動到對岸漢人農夫身上。大陸東南地狹人稠生活不易,荷蘭人廣招這些漢人到台灣墾殖,除了給予武力的保護外,也給予漢人農夫稅負等優待。對荷蘭人而言,漢人是台灣島上唯一會釀蜜的蜜蜂。於是荷蘭人、漢人逐漸形成一種共構的殖民關係。不僅是台灣,包括菲律賓、東南亞諸島,荷、西、葡等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幾乎都採取相同策略。閩、粵之民於是開始了一波壯闊的移民之旅。

我們刻板印象中西方殖民者總是挾著船堅砲利攻占第三世界,事實上在十六、七世紀,東西方武力先進程度差距不大,西方殖民者並沒有絕對的軍事優勢,類似西班牙人以病菌摧毀印加帝國絕對是特例,在亞洲地區,歐洲人並無此生物學的優勢。對於台灣原住民,荷蘭人並須恩威並施,在不同部落間和縱連橫,才能取得一個和平的經商環境,所以荷蘭人對原住民的統治是相當「中古世紀」的,亦即荷蘭人是類似領主角色,原住民承認她的共主身分,荷蘭人也承認原住民對土地的主權,兩者關係依書中的描述近乎是封建領主與諸侯的同盟關係。而漢人則是荷蘭東印度公司領下的「市民」(市民是自由人的相對詞,他並非直接的公司僱傭人,但接受公司的統治。),市民承認公司的治權、司法權,也必須繳交公司規定的稅負,遵循公司的法令。而東印度公司則有保護市民的責任與義務。於是荷蘭人、原住民、漢人在台灣形成了一個風貌特殊的殖民地關係。基本上荷蘭人的統治要比西、葡等國開明與仁慈,發生在東南亞大規模屠殺漢人的事件在台灣很少發生。荷蘭治世之時大抵是安居樂業的。

荷蘭人與西班牙人能夠在台灣成功建立據點,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即是東亞兩個大國中國與日本在當時不約而同採取了閉關自守的態度。明太祖建國時說:「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合。」因此建國伊始,明帝國就是一個內向型的帝國,海禁成了她的國策(這個政策導致海上走私橫行,海上走私者即為海盜。)。中、日兩國的海禁政策讓荷、西等國有在東亞海域有立足的空間,否則以歐洲到東亞的補給線之長,中日兩國任一國若有心逐鹿西太平洋,當時的歐洲人是難攖其鋒的。

到了明末,荷蘭人在台灣的統治終於要遇到最強勁的挑戰。這個挑戰來自於鄭成功。

明末的戰亂與烽火在大陸燃燒著。 一方面荷蘭人的貿易利益受到大陸戰爭影響大不如從前,另一方面也是戰爭的影響大批難民東渡到台灣來,人口雖增加,惟台灣島的重要貿易資源野生龐大鹿群在濫捕之下已減少很多,此時島上生活已大不如從前。荷屬東印度公司畢竟還是營利單位,獲利的壓力迫使荷蘭人開徵一些額外稅負,這對於基層漢人農人而言逐漸形成龐大負荷。荷、漢之間的利益摩擦,讓台灣島的漢人已具備造反潛力。荷治末期大規模的漢人叛變事件,提高了荷蘭人的統治成本,對於荷蘭人而言,漢人已非治下溫馴的市民,其中有些人已是隨時可能叛變的亂民。

島內局勢的丕變加速鄭成功攻台計慮的成熟,而荷鄭雙方在海上貿易的糾紛,也使荷、鄭關係從表面的和諧演變至撕破臉,雙方一變成為戰場上的敵人。鄭成功終於決定東渡攻台。前面說過荷蘭人補給線過長,而鄭成功大本營僅一水之隔,鄭軍長期圍攻熱蘭遮城,且鄭軍在中國沿海與武力強盛的清軍周旋十餘年,陣中俱是熟悉海戰、陸戰的好手,荷蘭人最後終被迫退出台灣簽下城下之盟。漢人在台灣建立起的第一個漢族政權。甚至不僅台灣,鄭成功在攻下台灣後已著手準備攻打呂宋島,若非他於39歲英年早逝,以呂宋島的漢人人數並不少於台灣,西班牙對呂宋島的統治未必比荷蘭人統治台灣穩固,鄭軍渡海攻擊,勝利恐怕也是早晚的事。如果那樣,漢人政權就會延伸到呂宋島。

回首台灣歷史荷人統治是個重大轉折,沒有荷人統治並引進漢人農人,台灣不會成為漢人生息之地,歷史如果那樣發展,今天大概不會有人說出「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樣的話了。而書中最後一章的標題「荷蘭治下台灣的淪陷」就頗堪玩味。荷蘭人失掉了台灣島,而鄭成功攻下了台灣,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搶下台灣,對荷蘭人而言這確算是淪陷,不過對鄭成功而言這絕不算光復。把台灣的漢人移民歷史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下觀察,我們更能清楚看出今日這個深受漢文化薰陶的島嶼是如何演變至今的,而這一切卻是緣於遙遠歐洲的一個商業殖民王國。

書名:福爾摩沙如何變成台灣府?

作者:Tonio Andrade

出版社:遠流

主要是記錄自己的讀書心得,一些閱後的個人獨白與絮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