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小時的「接地氣」: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的秘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劉純在《短命條辯》說“人之陽氣必與地之陰氣接通,不然易遭雷劈、亦發怪病〞

許多疾病的症狀,具有明顯的周期性。例如:躁狂抑鬱症的病人,會常3天大鬧一次,又莫名的安靜。又一癌病人,會淮確地5天低燒一次,又非常輕易的退燒,但長期下去誰也受不了。

古人早己注意到這個周期性。

“劉純在《短命條辯》說:病家不接地氣,故陰陽不通。是之陽氣自行消長。而症候隨之消長。”

故跟病家:說每日赤腳走路,半時辰(即現1小時)。

也就是說,這個周期性,是生物電的充電、放電的過程。

在一般情況之下,病人的生物電充電過程是安靜的,而放電過程是喧鬧的。

讓病人每天光腳走路1小時就可以了


如果想要釋放疲勞,增進睡眠品質,可以試看看赤腳踩草地。


阻礙人體跟大地之間的自然接觸和能量流動,主要原因有幾個:

  • 人體具有電容性質,能夠儲存電荷,因其主要成分是水和電解質。
  • 生活在高樓大廈中,結構和絕緣材料可能使人體與地面絕緣,難以與自然電荷互動。
  • 穿著絕緣鞋具,如膠底鞋,可能進一步阻止了身體和地面的電荷交換。


《赤腳接地氣》的作者,日本昭和大學藥學博士堀泰典醫師,提出了『體內生物電可能是各種疾病的根源』的觀點。當人體帶有過多的生物電時,可能會對身體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而「接地氣」被認為能夠釋放身上的生物電,例如進行赤腳行走,可以將這些靜電排除,可以改善多種健康問題,包括頭痛、失眠、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甚至可以預防失智和癌症等。

這和中醫學的理論一致,「接地氣」透過腳底的湧泉穴進入人體,這可以提供按摩和刺激,並刺激大腦。地面的不同溫度和凹凸表面也能帶來不同的感覺,這些刺激有助於減緩失智症、改善焦慮和憂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

臨床証明每個人每天至少光腳走路20min~1H就能對健康有所助益

不過赤腳行走有幾個要點需要注意:

  • 這裡指『赤腳行走』是要選擇鬆軟平整的土壤地或草地。
  • 要注意地面上有無玻璃、釘子、小石頭等物品,免得腳底受傷。
  • 不要在清晨時分,草地上還有著寒涼的露水時,就去踩草地;也不要在晚上氣溫較低或冬天氣侯寒涼時,行走草地,會容造成陰寒之氣侵入人體。


總結一下

負離子對人體的幫助甚大,接地氣可以中和身體多餘的正離子,每天花20min~1H,到附近的公園接地氣,讓身體健康。



參考資料:王信宜著《六穴治百病一本就上手》

劉弘章、劉浡著《劉太醫:說病是自家生》

劉純著《短命條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周家如的沙龍
13會員
17內容數
周家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1/08
原本是覺得自己的思路塞住了, 才去看書​後來就感覺, ​書中作者的想法,跟我有什麼關係? 我看書,是想解決自己的什麼問題?​ 後來就參加了邱奕霖老師的圖解讀書會。 2024年第一本讀的書是原子習慣 ​大家都想培養好的習慣,但經常都夭折,我也是
2024/01/08
原本是覺得自己的思路塞住了, 才去看書​後來就感覺, ​書中作者的想法,跟我有什麼關係? 我看書,是想解決自己的什麼問題?​ 後來就參加了邱奕霖老師的圖解讀書會。 2024年第一本讀的書是原子習慣 ​大家都想培養好的習慣,但經常都夭折,我也是
2023/11/20
前言 人生在世,總會遇到一些困境或問題,讓我們感到挫折或迷惘。 如果我們能夠發現,自己在重複犯同樣的錯誤,並且願意去探索其背後的原因,這就會成為我們人生中最有價值的禮物。 重複是發現問題的契機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在人生中【不斷重複某些狀況】,那麼這就可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功課。
2023/11/20
前言 人生在世,總會遇到一些困境或問題,讓我們感到挫折或迷惘。 如果我們能夠發現,自己在重複犯同樣的錯誤,並且願意去探索其背後的原因,這就會成為我們人生中最有價值的禮物。 重複是發現問題的契機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在人生中【不斷重複某些狀況】,那麼這就可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功課。
2023/10/26
有沒有一種人,對愛都是採用觀望的態度? 深怕走進去的時候會受傷、會不能自己、會遍體鱗傷,深怕愛情會把自己吞噬了,沒有自己。 很像在河中游泳,怕被捲進去。常常都在岸邊看著,不太敢下水。 又沒有一種人對愛,是奮不顧身的、是縱身一躍的, 沒有愛是不行的,沒有愛是不能活的。
2023/10/26
有沒有一種人,對愛都是採用觀望的態度? 深怕走進去的時候會受傷、會不能自己、會遍體鱗傷,深怕愛情會把自己吞噬了,沒有自己。 很像在河中游泳,怕被捲進去。常常都在岸邊看著,不太敢下水。 又沒有一種人對愛,是奮不顧身的、是縱身一躍的, 沒有愛是不行的,沒有愛是不能活的。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接地氣,不知你有沒有聽說過? 我記得小時候大人們形容一個人不靠譜,就會說 「哎呀,這個人不接地氣呀!」 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聽說過,再接觸到接地氣是學習了靈氣之後。之後的昆達里尼靈氣的說明書里也有重點提到接地氣。 先來說說接地氣的好處: 減輕壓力 改善睡眠 提高免疫力 精神向上 增強
Thumbnail
接地氣,不知你有沒有聽說過? 我記得小時候大人們形容一個人不靠譜,就會說 「哎呀,這個人不接地氣呀!」 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聽說過,再接觸到接地氣是學習了靈氣之後。之後的昆達里尼靈氣的說明書里也有重點提到接地氣。 先來說說接地氣的好處: 減輕壓力 改善睡眠 提高免疫力 精神向上 增強
Thumbnail
我和 陳啟志 Daniel Chen 溫哥華中醫師 在〈心靈醫藥箱〉頻道錄一集Podcast,用中醫原理談談早起晨跑的「副作用」。 這個「副作用」就是,我發現原本自己是個很容易一下就累、也常常心浮氣躁的人,做事很難好好定下來。
Thumbnail
我和 陳啟志 Daniel Chen 溫哥華中醫師 在〈心靈醫藥箱〉頻道錄一集Podcast,用中醫原理談談早起晨跑的「副作用」。 這個「副作用」就是,我發現原本自己是個很容易一下就累、也常常心浮氣躁的人,做事很難好好定下來。
Thumbnail
你是否有透過某些行動和地球連結,感受到來自大地的療癒力量,改善身心健康? 接地氣泛指接觸民眾的生活、反映民眾的需求,並用草根的語言溝通。接地氣(earthing)也是一種療法,透過某些行動和地球連結,感受到來自大地的療癒力量。例如,去戶外踏青,會覺得身心煥然一新,或赤腳踏入沙灘,感受一股暖流,就是
Thumbnail
你是否有透過某些行動和地球連結,感受到來自大地的療癒力量,改善身心健康? 接地氣泛指接觸民眾的生活、反映民眾的需求,並用草根的語言溝通。接地氣(earthing)也是一種療法,透過某些行動和地球連結,感受到來自大地的療癒力量。例如,去戶外踏青,會覺得身心煥然一新,或赤腳踏入沙灘,感受一股暖流,就是
Thumbnail
透過心肺擴張練習,間接練身體 除了每日吃營養、作息正常、每週運動的方式可以身強體健外,我的日常練體法是心肺擴張練習(深呼吸吐氣、憋氣的冥想練習),至從每日早晨都在練呼吸憋氣冥想後,一切煩惱都是浮雲,前一刻煩惱,練完後就會懷疑剛剛自己是在糾結什麼?就是如此的妙,甚至比其他淨化法維持的更長久。 每
Thumbnail
透過心肺擴張練習,間接練身體 除了每日吃營養、作息正常、每週運動的方式可以身強體健外,我的日常練體法是心肺擴張練習(深呼吸吐氣、憋氣的冥想練習),至從每日早晨都在練呼吸憋氣冥想後,一切煩惱都是浮雲,前一刻煩惱,練完後就會懷疑剛剛自己是在糾結什麼?就是如此的妙,甚至比其他淨化法維持的更長久。 每
Thumbnail
芳療師媽媽自己在五個多月的負離子奇幻之旅當中,體驗到身安、進而心靜自然涼的領悟,在此與大家分享😊
Thumbnail
芳療師媽媽自己在五個多月的負離子奇幻之旅當中,體驗到身安、進而心靜自然涼的領悟,在此與大家分享😊
Thumbnail
雖然說天氣有預報,但生命要轉變從來沒有預兆。 勞資我不要跟你們一起風風火火,更不要看著江湖在那邊風起雲湧
Thumbnail
雖然說天氣有預報,但生命要轉變從來沒有預兆。 勞資我不要跟你們一起風風火火,更不要看著江湖在那邊風起雲湧
Thumbnail
這幾日好天氣,常去中庭散步曬太陽,前些時候看見一位藏醫的影片說要接地氣。其實以前也聽過接地氣的說法,只是看過就忘了。😅 剛才去散步時,忽然想起,就脫下鞋襪,赤腳走進有草的地方。 途經乾燥的土,不平整的粗糙結塊磨擦著我的腳底,其實有點不舒服,微微刺痛感,還好這不是人行區域,要是有玻璃或金屬碎片夾雜其
Thumbnail
這幾日好天氣,常去中庭散步曬太陽,前些時候看見一位藏醫的影片說要接地氣。其實以前也聽過接地氣的說法,只是看過就忘了。😅 剛才去散步時,忽然想起,就脫下鞋襪,赤腳走進有草的地方。 途經乾燥的土,不平整的粗糙結塊磨擦著我的腳底,其實有點不舒服,微微刺痛感,還好這不是人行區域,要是有玻璃或金屬碎片夾雜其
Thumbnail
氧化作用會催人衰老,已是大眾常識,但是不知為何有些人會慢一些,有些人會快一些。按理大家都是泡在這大氣層內,氧化速度應該是人人平等,大自然一向都雨露均沾,難道還會有人「得天獨厚」?老得快一點,病得多一些? 很多疾病,尤其慢性病,很多時候是人送到醫院,才查出病的結果,然而,這病因一般都是:查明不清,不詳
Thumbnail
氧化作用會催人衰老,已是大眾常識,但是不知為何有些人會慢一些,有些人會快一些。按理大家都是泡在這大氣層內,氧化速度應該是人人平等,大自然一向都雨露均沾,難道還會有人「得天獨厚」?老得快一點,病得多一些? 很多疾病,尤其慢性病,很多時候是人送到醫院,才查出病的結果,然而,這病因一般都是:查明不清,不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