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對還是錯,
各有各的看法。
如果我們都錯了怎麼辦?
思想交換有錯嗎?
我們有可能忘記了嗎?
最簡單的形式、思想、
行動最有分量。
如果我們都正確怎麼辦?
視事物為真理?
有可能存在多種現實嗎?
兩極觀點,看待事物的方式。
黑暗與光明,正確與錯誤。
上層世界與下層世界
兩張嘴都要求餵飽。
一個人站在哪裡?
這裡或那裡?
在飛行中還是在堅實的地面上?
什麼是堅實的基礎?
我能對一切都感興趣嗎?
創世記 2 章 17 節
「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真的有關係嗎?
一群鳥,還是許多單獨的鳥?
視力是對視力的認知。聲音知道聲音。觸摸是意識到觸摸。思想意識到思想。自我意識就是意識到自我意識。只是各個部分之間是高度關聯的,不斷地相互影響。就像那些鳥兒高度相連的流動一樣。
但有許多現象與記憶系統無關,而記憶系統在很大程度上負責我們的自我意識-「穿越時間的我」。
有些現像只有當我們集中注意力時才會與記憶聯繫起來,但許多事情仍然完全是潛意識的,儘管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它們。我們的思想在意識中出現之前被創造,最終結果在響亮的的地方被我們意識感知。你可以說,思想是從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向我們拋出的。意識位於接收端。
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舌頭嘗鹹和酸。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因果必須回歸到偉大的現實,
就像同根生葉一樣。
你坐在你的後院。你擁抱每一個事件,讓它們自由地留在大畫布中:一隻旋轉的蝴蝶,那裡楊樹葉的嘎嘎聲,一隻跳躍的樹蛙……
你意識 到你周圍有多少意識? 然後過了一段時間,你認識到意識是不在周圍,是整個意識以多種形式共享。
我們共享同一個意識,但我們會感到一種暫時的分離,因為我們的個人模版控制著我們的感知。
沒有什麼可以存在於意識之外,否則我們就不會感知到它。我們甚至可以感知身體感官無法感知的意識。我們對意識的定義定義了我們的意識領域。
你感知不到任何非意識的東西,因為感知是整個意識內部的對話。而智力:它反映了我們理解周圍環境的更廣泛、更深入的能力。對一些人來說,他無法想像智力之外的意識。
🌿意識的最基本理解或闡釋,是個體對其內部和外部存在的感知或認識。儘管哲學家、神學家、語言學家和科學家對意識這一概念進行了數千年的分析、界定、詮釋和辯論,但意識的本質仍然令人費解、留有爭議。
意識是「我們生活中最熟悉又卻也最神秘的時空」。關於這個話題,也許唯一被廣泛認同的概念是對於它存在的直覺。關於意識的研究和解釋,人們有不同意見。有時,意識被視為是心智的同義詞,有時又被認為是心智的一個面向。
過去,意識被認為是一個人的「內在生活」,一個由內省、個人思想、想像和意志組成的世界。如今,意識的定義往往包括某種體驗、認知、感覺或知覺,並可能隨時間變化。意識研究範圍、觀點與猜想的多樣性也令人們懷疑。
科學、宗教和直接內省都一致認為:表面的世界是一個幻覺的世界。科學表明,頭腦中不存在透過眼睛觀察所謂「物理」世界的每個「小人」。視神經是不透明的。
根據科學,感性世界……實際看到、感覺到、嚐到、聞到、聽到和知道的世界是一種幻影,「觀察者和被觀察者是一體的」。也就是說,所看到的顏色不能與它們的「看見」分開,所聽到的聲音也不能與「聽覺」分開,任何感覺也不能與「感覺」分開,氣味也不能與「嗅覺」分開,味道也不能與「品嚐」的能力分開。任何想法都離不開了解它的能力。
事實上,我們無法想像一種沒有被感受到的痛苦存在,也無法想像一種沒有能力去了解它的想法。
見色+聽聲+觸受+嘗味+聞香+意念就是‘覺’。
顯然,這是無關緊要的。這不是“它是什麼”的陳述,而是“它不是什麼”的陳述。科學表明,實際的幻影不可能是「由物質構成」…頭腦中沒有空間容納實際的 3D 物質宇宙。表面上的空間、實際看到的廣闊景觀都是幻覺。
科學也非常擅長推導出明顯的定律來預測明顯(感官)物體的行為。但這是它的極限。試圖根據「感知到的圖像」來辨別潛在的現實,就像觀察電腦螢幕上的圖像並試圖辨別僅從圖像生成它們的硬體和軟體的性質一樣。這是不可能的。
所有宗教都說同樣的話:觀察者和被觀察者是一體的……其本質是不可知的。
當離魂有了共鳴的朋友 於是有了最美麗的支持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