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贖罪』讀書心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近日最想推薦的書,
就是前作"告白"火紅地翻拍成電影,而且大獲好評,
之原著作者另一傑作『贖罪』。
(雷,慎入)
一件小孩遭到姦殺的案件,卻讓目擊事件的四個小女孩承受永生的責任。
這本,我個人認為故事描述方式選對了,
分別用目擊事件的四個女孩,以及受害者的母親的個別觀去闡述故事,
我認為更切合題目。
個別主觀者獨立成篇,就彷彿看警察聽著多方人士的審問,
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事實。
此外,這是主事者都處於比較悲慘的生活型態,
用第三者觀點描述出來,有時反而難引起讀者共鳴,
甚至有引起讀者一些悲天憫人的氣息,但卻不夠深刻。
因為每一件事都用當事者的主觀觀點去描述,
彷彿進入了每一個人的思維裡,
所以更能體會每個活著的受害人,
甚至成為壓力加害人的死者母親的痛苦、煎熬。
一開始,是由其中一個S女孩寫給某位女士的信作為故事開端,
信中控訴了這位女士,
也描述了S女孩在當年獨自監看著同學的屍首,
瞭解同學曾在生前受到強姦,種種惴想讓她內心充滿了恐懼,
因此在S女孩心裡養成了成了女人就會遭受到不幸的想法,
所以即使她成年了,還是沒有女人所謂的月經。
雖然她之後遇到願意娶她過門的男子,而且外在條件都不錯,
但,某位女士以前在離開這個小鎮時,對S女孩及其他人的控訴,
一直在這S女孩產生了陰影,使得她在享受新嫁娘喜悅,
某位女士的出場祝福,反而不是祝福,只是讓S女孩憶起以往的不快樂,
甚至在發現丈夫對她的迷戀卻和當年的另一事有牽扯,
她在受家暴下失手殺死了丈夫,並且向警方自首,準備入監為自己的錯贖罪。
之後,慢慢揭露了某位女士就是當年痛失愛女的母親,
而這個母親,卻把S女孩寫給她描述這多年來心路歷程的信寄給其他三位女孩,
卻造成其他三位女孩更難把自己抽身於過往罪孽的牢籠。
第二個出面講故事的女孩是四個女孩比較有主導權的,
因為當年她雖然指導每個女孩在發現屍體時,該去通知誰、誰該留守,
但,她卻因為恐懼,反而逃跑回家了,
使得她愧疚一世,甚至加入非她所願的教職,想要保護孩子,
但因為一件游泳池的襲童案,她英勇救孩子,不意毆死了歹徒,
使得過當防衛的罪名加誅於她。
這個故事,是用她在學校檢討會的自白描述,
而且她也要那位女士來場聽她陳述,
她不惜公開控訴,告訴那位女士,
因為她們當年目擊,沒法子救她們的同學,但每個人痛苦一生,
請問那位女士,她們贖完了罪嗎?
第三個女孩,因為想逃避當年的事,不斷輟學,
而且還有個從小疼愛她,考上公務員讓父母驕傲的哥哥,
但,因為收到那位女士轉寄S女孩的陳述,
讓她又回憶起當年的惡夢,
甚至到已結婚的哥哥家裡,發現一個男子對小女孩圖謀不軌,
她以為又回到了當時,所以她想救這個女孩(當年的同學),不惜殺死加害者的男子,
但回過神智,她發現她殺死了她的親哥哥...
這一幕,被急忙趕來的某位女士看到了。
第四個女孩因為從小不受家人疼愛,因為發生了那件案子,
她感受到警察先生待她的溫柔,
所以她開始偷竊,只為了可以常去警局看溫柔的叔叔,
甚至也因為姊夫讓她憶起當年的警察叔叔,
所以她便和姊夫發展出不倫之戀,而懷上孩子。
但之後兩人一些爭執,讓她不小心把姊夫推倒樓梯間,死亡...
這一幕,也被急忙趕來的某位女士看到了。
最後,換這位女士的描述,
她身為受害孩子的母親,不能諒解這些目擊孩子為何記不起兇手長相,
讓她的孩子因為兇手未落網,沉冤未白。
至此,看得出她真的很愛她所出的獨生女,
在她不得不離開那個小鎮時,
不甘心愛女獨亡,而當年和愛女玩耍的其他同學卻能長大,發展自己的人生,
她召集四位女孩,對她們咆哮、控告,
甚至說了,「在追捕時效期滿前,妳們去找出兇手來!
   如果做不到,就得補償到我滿意為止!」

但,隨著日子下去,一些傳聞、一些謠言,
讓她知道當年愛女慘死,是因為前男友的報復,
這些只是恰巧目睹事件發生的女孩們卻無端為這件事贖罪一生,
甚至這些女孩都有一句同感,
「現在回想起來,真正改變了我們命運的,並非英未理之死,
而是十多年來深深釘進我們心裡的這句話,
以及英未理媽媽當時歇斯底里、咬牙切齒的神情。 」

她知道自己的錯,想挽回每個女孩的悲劇,
卻一再再見證每個女孩因為承擔當年她加諸的罪過,而向黑暗的深淵走去。
(P.S. 本段著色加粗體是取自文案介紹)
在此,比較可以闡述的受害者父母親,或說其他家人的心境和應對。
因為親人被人害死了,又找不到兇手,所以害警察找不到兇手的人都該死,
這樣想法,就認為可以合理將罪過加諸那些無辜的旁觀者身上,
其實只是自己推諉責任,想找替死鬼來洩恨罷了!
就算之後冷靜了,即使在明白事情真相之前,
發現自己當年的衝動,想真心祝福這些女孩,無辜的事後加害者又如何?
詛咒已產生了,她們的心裡永遠承受著那份壓力,已經讓她們的生理、心理受到扭曲,
此時,就算親自在她們面前和藹說,「我真心祝妳幸福。」
在無端成為新受害者的耳裡,顯得好諷刺。
雖說如此,但受害者家屬的災後心理建設其實是很艱辛的,
在此並非要為受害者母親作非難,
畢竟,她是這件事件最明顯的受害者,她痛失她最心愛的女兒,
若是在案件後,有心理醫生為她開導,說不定她就不會鑽牛角尖,
將罪怪到他人頭上。
也許,很多當年目擊事件,產生"我當時若怎麼做,就可以減少了災難"的心態之旁觀者,
之後會做很多義舉,來弭平當年心裡的罪惡感,
但對有些當年的受害者家屬,
只會產生"你做那麼多善事,只是為了讓你的心裡比較好過"的心態,
甚至認為並不能挽回他們視為最重要的性命, 也弭平不了他們一生的傷痛。
逝者亡矣,
但活著的人卻為一場災難承擔一世的罪孽包袱,
然而,在我們看了一件件社會案件後,我們卻不會為那些家屬作任何設想,
甚至記者會講"頓失家庭支助,這對祖孫往後的日子該怎麼辦"的ending,
卻只是虛應故事般的硬為一則報導來個結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會員
589內容數
十年前學生時期試寫的小說。已完結小說需付費觀看,未完結也不打算完結小說全公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