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出生就站在三壘,但以為自己打了三壘安打──《不平等的童年》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你現在有兩個選擇……」

有一回我太太在上藝術課時,遇到一個三歲大的孩子還沒收完材料就想要玩玩具的狀況。她跟孩子說:「現在還不能玩喔!要先整理好材料,才能玩玩具,這是我們的規矩哦!」沒想到他就爆哭,喊著說他想要玩。於是太太跟他說:「我知道你真的、真的很想玩玩具,但我要很認真地跟你說,你現在有兩個選擇。第一,把桌上的材料收完,你就還有十分鐘可以玩玩具。第二,繼續在這邊哭,直到媽媽來接你,但這樣就不能玩玩具了。」突然,這位孩子很神奇地就不哭了,立刻收拾桌面,甚至還幫忙擦桌椅。
我有時看太太跟孩子的互動,都不得不敬佩她的智慧,總能先肯定孩子的情緒、聽懂他們的需要、再解釋團體的規則,一步一步地引導他們。然而,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有選擇權的教養方式,其實是晚近才在台灣成為主流的。還記得小時候,我在馬路上哭鬧吵著要買玩具,故意在斑馬線上走到一半就不走了。我媽沒有跟我講道理,也沒有給我選擇權。她只是不耐煩地回我說:「沒有玩具!你不走,我就先走了!」我只好放下自尊,哭著臉奔向媽媽。
我們的教養文化,歷經了很大的轉變。孩子從依賴於成人,轉變成權利的主體;教養方式從威權管教,轉變成重視說理、不打不罵;空閒時間從野放成長,轉變成規劃栽培。然而,儘管主流的教養腳本期待父母花更多時間投入在孩子的成長中,積極培育孩子的天賦與才能,但往往忽略不同階級的家庭,有不同的教養資源,進而將勞動或貧窮階級的教養方式貼上「疏於管教」、「不適任父母」、「不夠積極」的標籤

不同階級的教養模式:規劃栽培與自然成長

談到不同階級的教養策略,就不得不提到美國社會學家安妮特‧拉蘿(Annette Lareau)的經典著作《不平等的童年:跨世代社會學革命性經典鉅著》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她在本書訪談88個來自中產階級、勞動階級與貧窮階級的家庭,並進入12個家庭進行深入觀察,寫下極為豐富的民族誌研究。拉蘿透過不同家庭的故事,呈現階級作為社會結構的力量,是如何影響父母的教養策略,又為孩子的成長帶來何種影響。
拉蘿指出,中產階級的教養傾向「規劃栽培」(concerted cultivation),注重孩子的認知發展、積極安排多元的課外活動,並以說理為溝通模式,讓孩子逐漸產生「權利感」(a sense of entitlement)。相對地,勞動與貧窮階級的教養傾向「自然成長」(natural growth),除了滿足孩子的基本需要,大多任其自行發展。他們大多以直接下指令的方式作為溝通模式,讓孩子逐漸產生「侷限感」(a sense of constraint)

規劃栽培的忙碌,自然成長的侷限感

中產階級的教養模式真的比較理想、比較正確嗎?拉蘿透過她細膩的觀察指出,儘管父母花大量資源栽培孩子(各樣體育活動、才藝班),可以讓他們培養未來於教育或職場上的有用文化資本,但往往在過度密集的行程中,犧牲了家庭相處的時間,也讓孩子很難適應自由的時間,一沒有組織式的活動就會「無聊」。相對地,勞動階級的孩子因著父母忙於工作,無暇管他們,反而享有比較多的自由時間。這讓他們得以與非正式的同齡群體嘗試各種遊戲,學習制定規則、管理衝突的社會能力。他們更能獨立探索這個世界,在空白的時間發揮創造力,不怕沉悶與無聊。
然而,談到語言的使用,中產階級強調的「說理」,就能讓孩子在未來享受主流體制中的各種好處。因為在現代社會,老師與老闆喜歡的是善於說理、勇於協商、富有主見的人。中產階級的孩子從小就被當「大人」看,當與父母的意見衝突時,父母會傾向花時間解釋、引導,並尊重孩子的選擇。這為孩子帶來權利感,認為自己的意見很重要,可以跟大人平起平坐。但勞動階級的溝通模式往往是「直接下指令」,孩子與成人的世界有一明確的界線,孩子只有服從的義務,沒有協商的地步。他們沒有機會跟成人談判,也較少整合自己的想法、發表論述,使得他們有較少學習新詞彙的機會。這無意間影響他們日後在課業的表現,加深面對學校、醫療機構與職場時會浮現的侷限感(覺得自己不如這些「專業人士」)。

介入體制與非正式知識的重要性

我認為《不平等的童年》一書最精采的分析之處,在於拉蘿深刻地指出孩子在學校體制的成就,相當有賴於父母的掌握與介入。中產階級的父母,有較多的文化資本,可以為孩子安排最適合的教育,甚至積極地干涉老師的教學方式。例如,向老師抱怨作業太多,或是認為孩子應該要轉到資優班學習。因著他們的高教育程度與高階白領的工作經歷,他們可以理解老師的專業知識語言,並認為自己有權利與責任干涉教學體制,或與老師協力對孩子進行規劃栽培。
然而,勞動階級的家庭卻有意與學校保持微妙的距離。這些父母不了解專業人士的用字遣詞,只能默默順從,並傾向認為教育是老師的任務,父母無須積極與老師聯絡。但由於規劃栽培是主流的教養模式,他們常常被老師視為「不適任」,不花心力在孩子的認知發展或閱讀能力上,導致他們落後於同年級的學生。拉蘿說道:「老師不希望家長順服或聽命行事,他們追求矛盾的策略,既希望家長們主動參與、有意識地帶領孩子的學校體驗,但又同時要有禮貌、順從,並支持教育者的教學計畫,只要意見相左,家長應立刻服從教育者的安排。」[1]這樣的教養方式,對於時間與資源匱乏的勞動階級家庭而言,成為頗難達致的理想。
除此之外,中產階級的孩子更有機會藉由「非正式的知識」,獲得較好的教育資源。父母明白各高中與大學的排名與學校特色,會積極協助孩子準備考試、申請學校,甚至藉由各種人際關係了解有關升學的重要資訊。例如,書中的塔林格女士就透過在長春藤聯盟大學任職的「朋友」,得知這些競爭比較激烈的大學,很重視孩子是否有在高中修習一些較困難的課程。因此,她希望孩子可以提早在高中就修最嚴格的課程,以為將來申請大學做預備。
相對地,勞動階級的父母對教育體制的知識所知較少,他們不太清楚該如何為孩子安排最適合的學校,也不知道申請學校的複雜手續。在他們的成長經驗中,大學彷彿遙遠的國度。因著資源的匱乏,他們也傾向叫孩子趕快工作,而非繼續升學。拉蘿特別指出,儘管「勞動和貧窮階級的青年有才能、有決心,但他們沒有成年人的幫助,無人替他們介入體制。[2]
長期下來,因著社會階級帶來的兩種不同教養方式,形塑了不平等的童年。中產階級的規劃栽培相較於勞動階級的自然成長,顯然更能轉換為未來在社交或職場上的利益。這些孩子從小就培養權利感,有自信地認為可以跟體制打交道,甚至讓體制為自己服務。

「出生就站在三壘,但他們以為自己打了三壘安打」

說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強調社會階級的影響力呢?拉蘿認為,因為我們都傾向認為成功是來自於自己的才能與努力,卻沒有察覺到原生家庭的優勢,是如何在成長歷程中不斷地給予我們特殊的資源,為我們鋪平了前方的道路。這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誤的思考方式,即認為那些沒有學習能力的孩子,都是因為他們不努力,或父母不夠用心。再者,社會沒有平等地看待不同教養方式的價值,反而一味推崇規劃栽培,貶抑自然成長。這讓我們忽略規劃栽培的缺點(過度緊繃、焦慮),以及自然成長帶來的優點(自由、創造力)。事實上,規劃栽培會成為美國主流的教養模式,也是來自日趨不平等的社會脈絡。拉蘿指出,這跟美國經濟型態的改變有關。由於許多產業外包給其他國家,高薪的製造業變少,低薪的服務業變多,人人必須爭相取得好學歷,才能在高度競爭的市場中獲得優渥的工作,這使許多有資源的焦慮父母開始採取規劃栽培的教養方式。
拉蘿用一個很巧妙的比喻濃縮本書:「中產階級的孩子們『出生就站在三壘,但他們以為自己打了三壘安打』」。[3]相較於階級的影響,美國人更傾向相信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成就負責:只要努力工作,就能獲得機會,讓天賦與才能帶我們實現自我。這種個人主義的思考方式,非但沒有誠實地看待社會不平等,更帶來了「贏家的傲慢」與「輸家的羞辱」,正如政治哲學家桑德爾在《成功的反思》所提到的。[4]討論社會階級至關重要,因為它讓我們了解到自己會處於現在的位置,有很大程度是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優勢與劣勢

看見階級內的異質性

《不平等的童年》詳實地記錄社會階級的影響,捕捉了常人看不見的結構力量如何形塑我們。然而,我認為本書在某些面向的探討稍嫌不足。例如,作者傾向將中產階級、勞動階級與貧窮階級視為同質的群體,而忽略了階級內的異質性。事實上,並非每個中產階級都用規劃栽培的教養方式,也有不少人看見自然成長的價值,或調和兩者。此外,作者似乎太過強調階級的影響力,隱含一種決定論的觀點,彷彿成人的未來發展早已被原生家庭的條件所決定。
針對上述的探討,我覺得台灣社會學者藍佩嘉在《拚教養》一書中就提供更細膩的分析。她從社會階級的高低與教養目標(規劃栽培、自然成長)的兩向度,畫出四個象限,分別為培養國際競爭力、規劃自然成長、培育階級流動力與順其自然造化,對同階級中的教養實作進行更多元且豐富的探討。書中也特別將教養視為一種反思性的實作與保安策略(security strategy),更能捕捉到父母在既定的結構底下,為教養實作賦予的意義詮釋。

結語:誠實面對不平等,培養感恩與謙遜

我認為閱讀《不平等的童年》重要之處在於兩方面。第一,作者誠實地探討既有社會階級的不平等,是如何透過教養實作與教育體制再製不平等。她邀請我們放下對於教養的執著與成見,去看見結構的力量如何影響著我們。意識到今天所站的位置,並非全靠自己的努力,而是一路上有許多經濟、教育資源的挹注。由於這樣的優勢並不存在於每個家庭,因此我們應保有更多的感恩與謙遜,同理每個家庭都很努力地在運用不同的資源,拉拔每一位孩子長大。
第二,本書讓我們重新省思不同教養方式的優與劣,了解規劃栽培並非「最正確」的教養方式。我們的社會主流肯定中產階級的規劃栽培,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同時貶低勞動階級與貧窮階級的自然成長,認為這些教養策略對孩子的成長毫無幫助。但是,拉蘿不斷提醒我們,規劃栽培的沉重負擔往往使家庭成員筋疲力竭,也可能在過度強調個人主義的權利感時,難以培養團體意識;相對地,自然成長則能讓孩子盡早學習獨立,並在尊重與義務的框架下培養深刻的家庭連結。
無論我們的成長背景為何,《不平等的童年》都邀請我們對每位教養者存有更多的敬意與善意。或許,下次當你在社會上看到令你眉頭一皺的父母時,我們能更溫柔地去同理他們的無助,以及他們的用心。
[1] 安妮特‧拉蘿(Annette Lareau),《不平等的童年:拚教養能翻轉階級嗎?》(新北:野人,2021),頁212。
[2] 同上,頁280。
[3] 同上,頁20。
[4] 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台北:先覺,2021),頁55。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克莉斯蒂娃的克萊恩手裏劍│《弒母:梅蘭妮.克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書評《弒母:梅蘭妮‧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是克莉斯蒂娃出版於 2000 年的女性的天才三部曲之二,另外兩位女性天才是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與作家柯蕾特 (Colette)。在日後的著作中,克莉斯蒂娃仍不時談到寫作這三部曲的至關切點。我認為也有助於我們以作者的角度,去回想及沈
Thumbnail
avatar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2023-12-13
【台中室內設計】我家的童趣圖書館│鯨魚書架│大膽用色活潑透天宅│靜享閱讀時光│設計坪數40坪│綻緣空間設計推薦今天是要開箱我大學同學的新家,喜歡童趣、獨特設計的話,可以參考看看~我個人覺得很像小朋友的遊樂園,可以玩可以鑽,果然很有他的個性! 以下是同學角度,正文開始: 我覺得現在大部分裝潢看起來都很像,木紋啊、白色啊,而我和我老婆就是想和人家不一樣,所以先開了設計要求,才去找適合的設計公司。
Thumbnail
avatar
艾瑪娘的小日子
2023-12-03
不衝突,不愛情?│《佛洛伊德的椅子》書評一位新手小學老師在認識班上小朋友的過程中,她觀察到小明同學常常欺負莎莉同學,她便帶著為莎莉抱不平的心態,去詢問班上其他小朋友,到底小明為甚麼這麼討厭莎莉。其他小朋友一聽,就露出驚訝的表情,搶著糾正說:「老師,不是呀!小明是很喜歡莎莉的!」聽完以後,老師就更不解了,小朋友們只好幫忙解釋:「因為他不想讓
Thumbnail
avatar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2023-11-13
一味追求好公關,世界不會更關公│《教出殺人犯 I:你以為的反省只會讓人變得更壞》書評華人教育文化很強調犯錯就得接受罰懲,而且是要看到犯錯者誠心誠意的表達出悔意,最好是小孩哭著說「我知道錯了…」,彷彿這樣就確保了對方真的悔過,然後審判者老師,或家長,便會心滿意足。 我常常想,事情是有這麼簡單就好囉! 許多時候,只是(恐懼)懲罰本身迫使犯錯者表達悔意,但結果往往像那些幫助罰抄「我以
Thumbnail
avatar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2023-10-03
無盡的「少年」:《海獸之子》的精神分析│《日本經典動畫指南》書評「少年」與「少女」是日本動畫的一個長期大主軸,如電影: 新世紀福音戰士:碇真嗣和明日香的童年創傷與自戀補償(我寫過兩篇,可搜女人迷的關鍵字)。 你的名字:三葉和瀧在災難的創傷後,如何重新找尋離散與錯位的自我與他者碎片。 聲之形:將也與硝子在霸凌與被霸凌的路上,如何得到同理、罪惡的救贖、寬恕。
Thumbnail
avatar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2023-08-24
【書評】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誰偷了你的錢?》財富藏在細節裡。既上一本的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是一種選擇》這次讀的這本也是作者吳淡如的商業書籍,人生實用商學院《誰偷了你的錢?》。 你是否會覺得說明明都有在工作,但存款卻怎麼也沒有增加,這當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 剛出社會的我對於金錢的控管算是一蹋糊塗,雖然每個月都有份固定的薪資但一段時候後存款卻沒有明顯的增加,久而
Thumbnail
avatar
漢克魏 「漢克魏景觀站」
2023-01-06
【書評】吳淡如《所有的過去都將以另一種方式歸來》當回頭看自己的過去,不去遺憾,不去後悔,才是真正的放下。祖母一直有著疼愛與關懷的印象,時常在網路上的圖片可以看到例如一隻肥肥胖胖的狗,底下的網友留言就會戲稱是「阿嬤養的」有此可見阿嬤是多麼關心自已的手足,多麼無私的關照。 想起我自己的祖母年僅八十多歲了還有著硬朗的身軀,搭配著她的大嗓門就感到欣慰,作者吳淡如小時會與她祖母一起睡同一間房間,我小時也是與祖母
Thumbnail
avatar
漢克魏 「漢克魏景觀站」
2022-12-31
【書評】當你覺得自己快要走不下去時,你會記得你已經走到這裡,就可以繼續前進:Jessica鄭秀妍《Bright》每一個不喜歡真正的我離開後,就會有懂我的人出現。我的舊生活中每關上一道門,我就會再打開一扇新的。
Thumbnail
avatar
微讀
2022-09-02
【書評】你的能力很強,但別輸在不會說話:《同理心對話》對話的力量實在不能低估,它能弭平差距,也能撫平傷口,重要性不言可喻。好的對話,會帶來強大的正面力量;不好的對話,破壞力亦不容小覷。
Thumbnail
avatar
微讀
202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