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離開,是為了新的留下──《住在黑白洞穴裡的鼴鼠》

2022/02/0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如果要發現色彩,就一定要去尋找

「有時候,他也想知道如果去外面看看的話,會不會發現更多的事物。可是他太害怕了,讓他不敢離開他小小的洞穴。」
亮粉色的吊燈是鼴鼠的唯一朋友,他常常告訴鼴鼠地上的世界是多麼美麗,太陽將盛開的花朵、曬在戶外的衣服與各式各樣的屋子照耀地如此色彩繽紛。「你一定要去尋找,才會發現。」然而,鼴鼠始終半信半疑。雖然他曾試著讓自己勇敢一點,挖開一些土,但總是馬上跳回熟悉的世界,待在熟悉的朋友身旁。
「太陽一直發光,一定很累吧!」鼴鼠有點厭世地說。
直到有一天,鼴鼠的吊燈朋友不見了!鼴鼠難過到哭了又哭、哭了又哭,接著想起吊燈跟他說的一句話。「如果我想要發現色彩,我就一定要去尋找。」於是,他展開了尋找的旅程……
《住在黑白洞穴裡的鼴鼠》[1]是一本非常溫馨的繪本,以上下頁色彩鮮明對比的繪畫手法,呈現「地上世界」與「地下世界」的分野。在地上,太陽將萬物照得如此絢麗,月光像寶石一樣閃亮著;在地下,是陰暗潮濕的黑白洞穴,也是鼴鼠的家。初看這本書,可能會認為這是一本鼓勵「踏出舒適圈」的故事。然而,我覺得這本書可以談得更多。

不敢破土而出的鼬鼠,害怕活出不熟悉的自己

鼴鼠代表著那些渴望脫離現在的生活,卻被困住的人們。我們知道有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可以為生命帶來更寬廣的視野,卻因長期累積的自我侷限或自我否定,而無法跨越自身的恐懼,去探索新的事物。我們害怕失敗,害怕如果沒有握著既有的安全感,就會支離破碎、找不到人生方向。然而,或許我們不只害怕失敗,也害怕活出一個「不熟悉的自己」,害怕眾人對於這樣的不熟悉所帶來的眼光與檢視,害怕這種外在眼光內化後形成的「自我批評」
「我真的能嗎?這可行嗎?我會不會太不切實際了?如果沒有辦法符合身旁的人的期待該怎麼辦?如果我失敗了,我是不是就是一個蠢蛋?」
有一位學生曾跟我聊到,他其實不想讀現在的科系,卻不斷地說服自己其實「沒那麼討厭」它。他雖然有頂尖大學的學歷,但讀這個科系更多是來自父母的願望,而不是自己的興趣。我以自身的故事跟他分享,出社會後有很多條路是人自己走出來的,我們越來越難以用固定的科系去定義當今工作的內容與價值。相較於理工,他其實更喜歡歷史人文的領域。但他總是愁眉苦臉地跟我說:「我知道要開始思考人生的方向了,但如果現在轉系的話好像也有點來不及;讀另一個領域的研究所的話,我也會擔心會不會讀錯。」
事實上,他很有探索新知的熱忱,卻被升學制度與家庭對「主流科系」的想像給挾制住,扼殺了他可以自由發展的空間。他就像書中的鼴鼠,試著挖開周遭的土壤,卻遲遲不敢真的「破土而出」。

唯有親眼見到,才是屬於自己的

吊燈是誰呢?無非是那些見過「地上世界」,又希望身旁的人可以認識他所看見的世界的引導者。當我們人生歷練到一定的階段時,便會希望能夠透過自身的眼界,去帶領地底下的人們,鼓勵他們探索地上世界。我們的人生也因著許多「吊燈」滋養著我們,讓我們可以有所突破,去嘗試自己原先不敢嘗試的事物,無論是才藝、社交、設計、烹飪或各樣新奇的工作技能。然而,當「吊燈」成熟的時候,便會離我們而去。我們必須自己去尋找,才能打開真正的眼界。
很多時候,我們都想勸尤其親近的人,離開一段不健康的關係、結束不喜歡的工作、轉去念自己喜歡的科系、戒除不良的嗜好與習慣。我們急於想讓他人看見我們看見的,卻忘記唯有他們親眼見到,才是屬於他們的。沒有人可以代替另一個人去過他的人生,負起他生命的責任。或許,唯有像故事中的吊燈一樣,純然地分享自己看見的美好世界給周遭的人,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生命。我們因著陽光,滋養自己的生命,我們也引導人去看見陽光帶來的世界,進而滋養對方的生命。

讓陽光成為滋養生命的源頭

但陽光又是什麼呢?我認為這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太一樣。對我來說,陽光帶來了繽紛的世界,帶來了生命的氣息,因此象徵著創造的源頭,聖靈帶來的轉化與更新。我們無法永遠陪伴著自己在意的人,但我們可以努力地去認識創造的源頭,將自身存在的根基建立在光之上。因為這永恆的光會給予我們力量,去創造我們意想不到的事物,讓我們的生命有所意義。因此,吊燈的責任是引導鼬鼠認識光的存在,並讓光引導鼬鼠探索地上的世界。
我突然聯想到,耶穌在受難前曾對門徒說過一句話:「我去對你們是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裏來;我若去,就差他到你們這裏來。」(《約翰福音》16:7)或許,門徒一直想讓耶穌「待在地底」,與他們一起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但是,耶穌真正的目的是「回到光中」,透過他自身受苦的生命,為社會帶來上帝國度的公義與慈愛。門徒須要讓聖靈(保惠師)進到他們的心中,提醒耶穌在世上曾經宣揚過的真理,並將這份信仰持續地傳承下去;門徒須要獨當一面,成為向上挖的鼬鼠,冒著信仰帶來的風險,看見上帝啟示的繽紛世界。

離開,是為了新的留下

其實,離開與留下,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要一個人斷然地離開熟悉的生活,去陌生的城市生活、與陌生的團體交誼、轉換跑道做另一份工作,阻力是頗大的。有趣的是,在故事的結尾,鼬鼠並非跑到地上世界生活,而是將地上世界的色彩帶回到地下世界,讓他黑白的家增添了許多豐富的生命。他乃是穿梭在「兩個世界」。
或許,離開舒適圈並非真的離開現在的生活,而是在既有的生活中注入一些新的可能性,透過光創造的可能性。然而,若沒有群體成為吊燈去照亮彼此,我們便無法看見更豐富的世界。我們都是帶著自身累積的生命,一步一步地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天地。
我想到心理學家喬登‧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在《生存的十二條法則》提到,要活出一個有意義的生命,就要一腳踏進「秩序」裡,另一腳踏進「混亂」裡。秩序是已知、穩定、安穩、確定;混亂是未知、不穩定、可能性、冒險。在秩序與混亂的邊界,我們看見人的有限與超越。
正因人類很有限,會擔心、恐懼、害怕,所以才有故事、有盼望,也才有變好的可能,有生命獲得改善的快樂。意義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迎向人生的混亂與苦難中產生。意義延續我們的生命,開創無限的可能。「或許快樂總出現在上坡路段,而不是在下一個山頂上等著你的短暫滿足中。」[2]
對你來說,你認為光在哪裡呢?什麼時候你感受過光帶來的溫暖呢?我們身旁有吊燈在引導我們嗎?或者,我們有辦法成為吊燈,去影響身旁的鼴鼠嗎?在秩序與混亂的邊界中,我們感受到冒險的不確定感、生活的磨難;我們也感受到聖靈的新創造、成長的力量。
離開,是為了新的留下;混亂,是為了新的秩序。
[1] 特瑞莎‧賽迪瓦(Tereza Sediva)著、黃筱茵譯,《住在黑白洞穴裡的鼴鼠》(台北:阿布拉)。
[2] 喬登‧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生存的十二條法則》(新北:大家,2019),頁111。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