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憶倪匡

雜憶倪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倪匡老先生走了。有的媒體拿他小說《追龍》的幾句話來回應時局,有的談他和中國的愛恨情仇,也有的聊他和妹妹亦舒的關係。

倪先生首次創作的劇本是《獨臂刀》。這套電影創作於1967年,邵氏兄弟出品,劇中飾演方剛的王羽,2011年復出拍陳可辛執導的《武俠》。《武俠》是甄子丹擔任主角,劇中角色叫唐龍,王羽飾演他的父親七十二地煞教主。甄子丹在這部電影中的武打場面固然是亮點,但王羽大哥復出拍劇,戲迷引頸以盼,風頭一時有奪主之勢。二人最後那場大戰,我看過許多遍了,還是覺得過癮。王羽,一代武打巨星,邵氏的金漆招牌也走了。

1971年,李小龍從美國回港,拍的第一部電影是《唐山大兄》,票房300萬,創下當時的票房記錄。李小龍返港時,王羽已是香港新武俠片的一哥。他們電影的風格迥然不同,但二人識英雄重英雄,彼此引為摯友。1973年年底,李小龍猝逝,王羽當時才三十歲。李小龍和王羽有好些合照,其中幾張,中間站著一個身形稍胖的男人,他是《唐山大兄》的導演羅維,1996年逝世。李小龍「李三腳」天下聞名,但掰手腕卻輸給獨臂刀王王羽,這是有趣的八卦。

李小龍1972年的電影《精武門》,倪先生是編劇。倪先生回憶,當年李小龍叫他朝自己打三拳,倪先生使盡全力,打到手指骨痛,李小龍見狀,甚為得意,叫倪夫人也打他三拳試試。《精武門》那句經典對白「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正是出自倪先生之手,成為當時名句,甚至到如今還有人以為這是清末民初的真實歷史。

媒體摘取倪先生的話來對應時局作為懷念,我卻想起他衛斯理系列的《筆友》,書中有這麽一段:「我的腦中昏昏沉沉,幾乎不能再多想甚麼。」華人談死,有「仙逝」一詞,指人登仙而去,是委婉的說法。倪先生執筆寫作大半生,與科幻小說結下不解之緣,如今離世,或可稱為「幻逝」。幻者,虛幻也,我至今仍覺得消息不很真實。

金庸評蔡瀾風流多藝,瀟灑不凡。倪先生大笑而來,含笑而去,亦是瀟灑一生。

香江四大才子,如今只剩一人。多少風流人物,揮袂而去。


文:風花

avatar-img
彈劍樓會客廳
24會員
198內容數
主筆:彈劍樓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彈劍樓會客廳 的其他內容
在中國近代的報業發展史上,香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有一種字體叫「香港字」,亦即明體四號字。幾年前,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展覽「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專門提到這種字體。董啟章近年出版了一部長篇小說,叫《香港字:遲到一百五十年的情書》,亦以香港字為題材。到底什麼是「香港字」?
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在1975年訪問香港,短短四天三夜的行程中,他們是如何與市民打成一片,樂也融融的呢?
在中國近代的報業發展史上,香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有一種字體叫「香港字」,亦即明體四號字。幾年前,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展覽「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專門提到這種字體。董啟章近年出版了一部長篇小說,叫《香港字:遲到一百五十年的情書》,亦以香港字為題材。到底什麼是「香港字」?
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在1975年訪問香港,短短四天三夜的行程中,他們是如何與市民打成一片,樂也融融的呢?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倪老的書,絕對是令人手不釋卷,想一話接一話,一本接一本讀下去的。讀得不多,是我才疏學淺。也可能,注定我只跟《頭髮》有緣。
有一次下課,師母正巧離座,她放在桌上的那本書,封面說不出的怪誕:一男一女臉色慘白、凝重,雙眼直勾勾地盯著我,上面還有一隻沒有臉孔的紙猴,看似在跳躍--這個封面,讓我打從心底感到恐懼。桌旁的書櫃上,排列了整整齊齊二、三十本封面畫風近似的書,上面寫著「科幻小說/倪匡著」。
倪老的書,絕對是令人手不釋卷,想一話接一話,一本接一本讀下去的。讀得不多,是我才疏學淺。也可能,注定我只跟《頭髮》有緣。
有一次下課,師母正巧離座,她放在桌上的那本書,封面說不出的怪誕:一男一女臉色慘白、凝重,雙眼直勾勾地盯著我,上面還有一隻沒有臉孔的紙猴,看似在跳躍--這個封面,讓我打從心底感到恐懼。桌旁的書櫃上,排列了整整齊齊二、三十本封面畫風近似的書,上面寫著「科幻小說/倪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