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讀這本書,其實我是想看約翰.柏格替這本書寫的專文導讀內容,然後還有為什麼這本書會同時出現巴菲特、約翰.柏格與亞當.斯密的名字啊?
看完後我稍微懂了,先來說說什麼是『超級貨幣』吧。
用台灣人熟悉的口語來描述,超級貨幣應該叫『印股票換鈔票』吧?
譬如一家稅後淨利5000萬的私人企業,如果有辦法用本益比30倍的價格讓股票上市,那這家公司股票的價值就是15億元了,只要你能削一點超級貨幣的皮來賣,就夠你吃香喝辣了。
可是為什麼這家公司可以值30倍的本益比呢?亦或是如果這是一家還在虧損的公司,那本益比應該多少才合理呢?
那不重要,這檔股票已經變成超級貨幣了,然後就像作者說的:
『只要你能削一點超級貨幣的皮』就行了。
●這是一本描述股市割韭菜過程的書
好吧,我說的太簡單了。
本書的時空背景是60年代的美國,那是一個被後世稱為『沸騰年代(The Go-Go Years)』的美國股市,投資機構者與散戶競相追逐的是成長型股票,用我們熟悉的話來形容,這群韭菜認為追逐本夢比高的股票才是王道。
本書採用了一種被稱為新新聞主義的手法來寫作,透過人物的對話、場景描述和作者心中的獨白,在似真似假的人物對話中,時不時會描述一些追逐超級貨幣過程時的瘋狂眾生相(我覺得是諷刺啦),作者明顯是其中一員,因為他也參與其中了。
只是就跟所有投資人都會遇到的過程一樣,股市崩盤了。作者投資了位於瑞士的銀行倒閉了,那可是瑞士的銀行啊!在那個年代瑞士的銀行怎麼可能會倒閉?
這個世代的投資人不曾參與過30年代大蕭條,滿腦子都是成長、成長、成長...,價值投資正在萌芽當中,巴菲特還不是股神,指數化投資呢?還在紙上談兵中,先鋒領航集團(英語:The Vanguard Group)要等到1975年才創立,你還買不到能打敗一大堆主動投資策略的指數型基金。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切身經歷過這些過程的作者,在激勵的語句中藏著對此時代的反諷,在嘲諷的語句中藏著對此時代的反思,反諷與反思金融界的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能幹嘛?
套用一句投資人最喜歡說的話 -- 幫你練習獨立思考啊。
●關於超級貨幣的製造方法?
有時候超級貨幣會從印股票換鈔票開始,然後開放承銷申購,再透過分析師與投資網紅的包裝,在某種團隊默契合作下,新的超級貨幣就這樣被製造出來了。
有時候也會在一種刻意製造的時代浪潮推波助瀾下,就像是現在的AI話題,一樣在分析師與投資網紅的合作下,短暫壽命的超級貨幣也會出現。
如果AI浪潮能撐個十年,或許後世也會稱此世代為『人工智慧年代(The AI years)』吧? 而不管是哪個世代,總是會有些人能靠超級貨幣致富。
是的,靠削一點AI超級貨幣的皮致富,不過多數投資人應該會AI變BI吧?
關於這件事,書中引用了一句讓我留下印象 --「我死之後,哪管他洪水滔天」。
Google說這句話法文原文是“Après moi,le déluge”(英文:After me,the flood),直譯是“我死之後,將會大洪水”。
“大洪水”在聖經中是神對人類的懲罰,指末日審判。此處作者或許是想要暗示當股市浪潮退去的那一天,股價重挫將逞罰那些貪婪的投資人。
不過現在這句話被改編成「我死之後,哪管他洪水滔天」。我想,這差不多就是投資人經常說的『盈虧自負』的意思吧?
這句話應該也可以改成這樣--「我賣掉之後,哪管你盈虧啊」。
因為想削一點超級貨幣的皮來賣,總需要由牌桌上的其他傻瓜買下它。
不管你是因為某人的影響,買進對方推薦的股票後套牢了、停損了、歸零了、畢業了?那些人應該會跟你說:「我賣掉之後,哪管你盈虧啊」。
對啊,他已經削到超級貨幣的皮了,當超級貨幣的擁有者需要支付生活費、購買名車或豪宅時,他們所需要做的只是削一點超級貨幣的皮來變現。
至於是誰幫忙買單的?應該是你們吧?
●怎麼避免自己幫別人買單與買到超級貨幣?
不管書中提到巴菲特價值或是作者自身使用的成長股投資,都不免都有替別人買單的可能性,就像書中不斷提到的,總是有投資人因為競相追逐熱門股最後破產的故事發生。
60年代,現代投資組合理論雖然已被提出,但是此時市場上還沒有對應的投資工具可以使用,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的投資策略都還只出現在學者的論文上。
或許為了讓「超級貨幣」書中的故事有更多的結局可以參考,本書中有了約翰.柏格替這本書寫的專文導讀內容,客觀的作者讓你在成長投資(作者)與價值投資(巴菲特)之外,又多了一個指數投資(約翰.柏格)的路徑可以參考。
只要買進並持有的時間透長,你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擁有的超級貨幣,現在的你已經可以買到廣泛且分散的全市場指數型ETF了,只要你願意使用指數化投資,同樣可以避免自己替幫人買單,還能保證買到超級貨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