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投過一家只有兩位核心成員的新創,執行長(CEO)同時也兼財務長(CFO),因執行長是四大會計事務所出身,所以一人可以扮演兩隻腳的角色,而技術長(CTO)則是史丹佛畢業工程師並有矽谷科技公司歷練。當時以他們在幾乎沒有營收情況在這項目一陣子後決定投,投後估值約七千萬。
但當初這新創就算將估值拉到一億也還是會投,因:
第一、早期投資就是投人與團隊,這新創價值主張與營利起點上抓的很札實,雖然海運業是寡佔市場至今非常保守僵化,所以網際網路滲透率即使像IBM這種老牌跨國科技公司在海運界與全球最大海運杭士基集團聯手合作下也無法打開市場大門。在天使投資就是投人原則下,新創核心CEO、CTO及CFO都有情況下,題目野心雖大,但「團隊也相對完整」。
更重要的是他們有「燒過錢的失敗經驗」,這對於天使投資人的意義是新創未來少付出額外學費的資產,因成功無法複製但失敗可透過經驗避免,而且也只有燒過錢的創業家才明白現金流斷裂的痛苦。
第三、CEO在第一次募資成功後即大舉聘用員工進行市場開發,但經歷上述失敗後自己進行市場開發,也累積了多年人脈海運資源與經驗,這也是新創最大的資產之一---自帶有「關鍵人脈與資源」。
由於起步時就認為市場需求很強烈,並在產業老鳥加入後認為可在短期打開市場,一下子燒掉兩千萬資金。但當然事與願違,因新創啟動策略多半得從「邊緣出發」才能慢慢切入核心[1]。因有這樣子失敗經驗,CEO反省後自己將市場開展的責任扛下來後反而比過往的老鳥更順利,也採「精益創業」(Lean Startup)模式[2]。
天使投資人在這最重要得觀察新創如何從「有意識的試錯」中找到「真正對的事」---所展現出來的迭代能力。
對天使投資人來說好問題是:「什麼歷久不墜的價值來源[3]?」新創有意識的試錯需要創業家的「穩健節奏感」、「市場敏銳度」及「對機會的鑑別力」等,才不會被現金流及市場壓力追著跑成為無頭蒼蠅。這裡最弔詭的是,通常繞過路的失敗創業家才能找的到真正對的事[4]。
而新創在有爆發力的產業成功機率本就不高,但天使投資人有時需要換個角度看風險與機會,因為風險不是絕對量化而是相對的概念。當市場競爭者如IBM卻在海運產業跟他們差不多大,估值一億還會貴嗎?假使他們能突破重圍或許就是獨角獸等級的新創了,也就是幾百倍,甚至千倍、萬倍以上回報。這是天使投資最迷人的地方。
天使投資人在看新創時,可能首先要觀察新創是否「有意識的試錯」及找到「真正對的事」--價值主張與營利起點。
但比團隊和市場可能還更重要的是,新創起初是如何找到題目的?因為比團隊和市場更重要的可能是創業家的「使命感」。創業家與項目是否有生命的直接連結,對創業家「是否有韌性」可十年如一日不懈堅持到底也至關重要[5],甚至比其它早期投資所有的團隊因素都更核心—使命感所帶來的創業家韌性!
[1] 當然也有直擊核心一擲中地的新創如facebook
[2] 精益創業講求的是以付出最小的成本從實作中有意識的試錯來測試「最小可行性產品與服務」。
[3] 精益創業,第三章學習,P23.。
[4] 但如何把過去失敗經驗加以量化則是艱難問題。假使我們以團隊、市場、技術與財務這四大創業成功與失敗面向,以百分比方式各佔四分之一比例。然後將過去曾經業失敗資金可以應用到想募資的新創項目上再打對折作價,不知是否可行。看起來非知識邏輯性判斷。但以我們前對核心團隊價值評估實務上使用是可行的。例如要曾燒過一億,那就是5000萬估值。然後在新創項目估值上團隊與市場經驗可以主張或天使投資人可考慮給予增加1250萬估值。如果失敗經驗是像我曾燒過一千萬,對折500萬,若新項目又與過去市場有關聯性則可增加團隊與市場共250萬估值。這部份,分散到每股價值後其實不算多。
[5] 可再參閱創業家的Mission & 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