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解密 - 創業者與投資人的組合為何重要

2022/12/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同「募資」不是募集資金而是匯集新創公司所需要的資源,「風險投資」其實也不是在「投資風險」,而是「藉由投資的關係」協助獲投新創「去風險」的過程。能對投資人坦白與求助的創業者,才能得到最即時的資源,反過來說,除了資金之外還能提供資源的投資人,才是創業者最該找的募資對象。
身為多年的創業者與風險投資人,我發現市場機會(偏總體經濟與時機)與事業風險(偏個案與團隊組成)這兩件事一樣重要。換個比較業內的說法,前者決定了報酬倍率與投資占比,後者決定了管理成本與出場方式。
站在創業者與市場機會的觀點,創業不一定都要(能)追求高成長,但站在投資人與資本市場的角度,資金必然追逐成長型甚至【指數型成長】的獲利標的。對新創公司與風險投資者來說,營收與營運的同步規模化,達成業務指標(收入增加)與獲利能力(費用控制)的持續增長,既是挑戰也是創業吸引人的所在。
如果說營收規模化的機會來自與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的交錯,投資與創業的風險則來自於環境與組織,即使最後看起來往往是產品的開發、製造、品管、財務或行銷,但說到底都是創業團隊內部、以及與投資人的組合是否能【去風險】。
去風險是個表面上聽起來很矛盾的概念。新創的市場機會往往與風險成正比,大家也都聽過所謂【高風險即高報酬】的說法。事實上高報酬不是來自於高風險,而是來自於大市場的成長機會與正向循環的商業模式,並成為【贏者全拿】的乘冪分布。而一旦成長機會或報酬倍率偏小、無法行常可觀的正向循環,追求高報酬的資金與人才自然不會投入該產業或企業。
所以,去風險並不是要降低風險,而是降低不確定性。新創公司面對全新或高成長的市場,本來就會面對環境、法規、競爭者的各種外部因子,但從多年的投資經歷與我自己的創業失敗歷程中發現,團隊可能才是最後關鍵。
關於創業者能否成為升級、帶領組織穿越規模化的過程,經驗與特質都很重要,這也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創投想分析【獨角獸的創業者背景】。但大體來說,把榮耀歸與團隊,把責任扛在身上,能快速修正錯誤並尋求外援,是最基本的要素。
另外,能管理投資人,適時更換或加入對的董事與顧問,並且充分利用募資時將資源帶入公司,也是很重要的能力。一個懂得授權與槓桿的創業者,除了能管理團隊,也能將股東的效益放大。
反過來說,身為投資人也必須要能提供獨特的資源。對於現在從事天使投資的我來說,無法提供策略價值跟成為長期夥伴的案件,就等於是賭博,那還不如把機會讓給更有能力幫上忙的其他投資人。但若是有機會幫上忙,加值的另一面就是去風險,何不創造雙贏的局面。
在新創圈我常說【募資不是在募集資本,而是匯集資源】。而經歷過新創公司早期員工、創投機構經理人與加速器合夥人等多種身分,我更清楚「風險投資」其實不是在「投資風險」,而是「藉由投資的關係」協助獲投新創「去風險」的過程。當中發現機會與管理風險的能力也可以累積與提升,並透過人脈尋求資源與人才,透過每次創業或投資的經歷加速,這也就是矽谷生態系的獨特性。
在新創圈我們常常談到所謂「產品與市場的契合性」(Product Market Fit 或簡稱 PMF),也就是當企業營收出現高速有機成長與持續購買的現象。後來又衍生出「創業者與市場的契合度」(Founder Market Fit),也就是對於特定產品或服務需求的天生熱愛、家庭背景或產業經歷,能給創業者獨特優勢跟市場洞見。
前述兩種算是時機與組織上的投資機會,但若回到風險面,我現在覺得創業者與投資人之間的契合度(Founder Investor Fit)或者過去所說的火花(英文通常用Chemistry來形容)更重要。能對投資人坦白與求助的創業者,才能得到最即時的資源,反過來說,除了資金之外還能提供資源的投資人,才是創業者最該找的募資對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84會員
26內容數
如同電影界的好萊塢、金融業的華爾街,全球新創獨角獸與創投密度最高的地方,就在矽谷。對創業者來說,舊金山灣區完備的新創生態系宛如天堂,但昂貴的物價房價與殘酷的生存競爭也像地獄。到底在矽谷創業是甚麼滋味?在矽谷獲得投資的關鍵是甚麼?各種投資人又有甚麼不同?台灣新創該如何進軍矽谷、打入美國市場?就讓【創投矽谷】為你解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