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前美國房地產供需變化

2023/09/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在上一篇美國房地產這次不一樣文章有提到,成屋銷售與新屋銷售出現明顯背離,對此,我們來複習下金融海嘯前的房地產供需情況。

2008年次貸危機最後釀成全球金融海嘯,這個危機的背景成因是房地產供給過剩,導致房價下跌,而大部分美國人在此之前都認為房價不會下跌,甚至小布希政府也提出每個人都可以買得起房子的政策,於是放款機構針對還款能力較差的民眾,降低了放款標準,然後再將這些高風險的房貸包裝成衍生性金融商品賣給全世界,隨著房地產泡沫破裂,這些金融商品也讓全世界深陷危機之中。

當大家相信價格會持續上漲時,就會有很多人開槓桿去買

2010年前的房地產供給變化

新屋供給變化

raw-image
raw-image

新屋開工數從2000年中,呈現持續上漲趨勢,直到2006年1月才反轉向下。新屋庫存從2001年逐漸攀升,直至2006年中才反轉向下;新屋庫存月數在2000年至2005年期間,呈現平穩趨勢未見明顯漲跌,代表市場消化狀況正常,但從2006年開始,逐漸攀升,代表市場消化能力轉差,也意味著2006年後新屋出現供給過剩的情況。

raw-image
raw-image

美國約在2004年中開始升息,直到2006年中才停下來,隨後進入一段利率維持期間。2004年,小布希尋求連任時提出「人人有房住」的政策願景,進一步讓這些還款能力較差的人有能力購買房產,但這時期正是利率上升階段,越晚購買新屋的消費者將承擔越高的房貸利率。小布希政府在錯誤的時間點推行了一項充滿美意的政策,這項政策也間接支撐著房價,政府創造出市場本不該出現的需求。

雖然市場買盤越來越多,但新屋開工數居高不下,使得供給持續增加、庫存逐漸累積;不過另一方面,市場消化能力卻漸漸轉差,最後建商眼見政府不可能在短期內降息,於是開始降價求售。2007年開始,新屋房價中位數出現反轉向下,消費者見房價正在下跌,但利率仍維持在相對高檔,於是持續保持觀望,不進場買房,這心態有助於房價下跌的自我實現,於是新屋房價持續地下跌。

最終導致新屋房市泡沫在2007年破裂。

成屋供給變化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成屋庫存與庫存月數在2005年以前,都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但從2005年開始,成屋庫存與庫存月數皆明顯攀升,這意味著2005年後成屋開始出現供給過剩的情況。成屋房價中位數在2005年中即進入高檔盤整區間,但成屋銷售量在2005年中呈現斷崖式下跌,代表2005年中開始,成屋市場出現有價無市的現象。新屋價格在2007年開始下跌,半年後,成屋價格跟著下跌,隨之下跌的主因是:新屋正在跌價,消費者當然會更想購買新屋而不是成屋,使成屋價格也必須跟進下跌,否則會缺乏價格競爭力。

從2007年中開始,美國房市不論是新屋或成屋,價格皆全面下跌。

泡沫的產生與供給大量增加有關,先有泡沫才有破裂

結論

房產泡沫破裂的例子,日本、美國、南韓、越南與中國都上演過,有的甚至還是現在進行式呢!
而台灣呢?網友說:「台灣政府會撐房價!」但小布希政府也撐過房價,最終房市泡沫破裂。
台灣現在的房價支撐原因,除了低利率之外,還有在疫情期間,國內積累大量超額儲蓄,這也是高通膨的另一個原因,加上台灣人對房價上漲的預期心理,使房價上漲自我實現。
房市泡沫破裂什麼時候會輪到台灣?其實我也不知道!因為台灣還有地緣政治與地震帶風險,難以用簡單的供需變化,預測房市泡沫破裂時間點。

要預測泡沫破裂時間點前,必須先確認有泡沫存在,台灣的房市有產生泡沫嗎?買不起不等於有泡沫。

此系列將會專注在2023年整年的美國經濟觀察,並且不時提供聯準會最新動向解讀,偶爾會穿插分析各國央行的動態,企盼能夠勾勒出整體經濟樣貌提供給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