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媒合你會想到什麼呢?婚友社?還是上下游廠商的接洽?其實媒合簡單來說就是配對的意思,也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在找工作這件事上,我們也可以這樣想像,工作就像是一個個的洞,有很多的人就像蘿蔔一樣,要去找到適合的洞,而工作市場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讓媒合可以順利進行。
當我們提到媒合問題(Matching Problem)時,這在經濟學和應用數學中,是個不小的領域,如果我們將找工作的問題想成一個媒合問題時,我們就擁有不同的切入點和工具來思考這個現象。媒合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呢?
媒合的過程中,身為求職者的我們,需要投履歷,尋找適合的公司,將履歷放到平台上,主動或被動的等待面試;而公司缺人的時候,需要花心力給工作合適的定義,歸類,最後釋放工作的消息,過程中可能需要時間和精神的成本,往往公司也在過程中,會先將公司缺人部份的工作分攤給其他人,乍看之下公司變成不缺人的情況。這些每一個步驟都是成本,如何降低成本就會很重要的問題。
最早期在尋找臨時工的時候,所有的勞工會集中到一個公開的區域,像在台北的橋下,或是市場旁邊,這些人就會站在那邊等待農場或是工廠的工頭來尋找人力。再稍微近一點,甚至到現在都依然存在的,我們可以在報紙上看到刊登廣告,尋找人力,這些處境其實背後都在使用一個邏輯,也就是所謂的「平台」,將所有的資訊和人力匯集到一處,讓需要的人可以找到資訊和對象。現在的各種平台提供可以將機會公開的服務,例如多家的求職網站提供投履歷和放置工作機會的功能,減少求職者和公司需要人力時,不知道透過什麼管道來釋放消息。
平台同時也提供了另一個功能:標準化。履歷和公司介紹的統一格式,這個優點幫助我們可以用比較少的時間,看到關鍵資訊,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經常會被提醒說,履歷上需要注意填寫的項目,以及怎麼包裝自己的能力和經驗是非常重要了,這會大大的降低閱讀和搜尋成本。
不過履歷的標準化也產生另一個問題,面對上百個類似的履歷,對於人資和公司來說,篩選的成本也會在此提升許多。因此,另一個常見的方法是內推。對許多人來說,內推似乎是個負面的說法,就像是空降一般,是靠關係和後門進來的。以實際面的角度來看,內推確實大大減少從履歷尋找人的成本,透過介紹的人,我們可以更快知道更深的訊息,而不需要在面試的時候,處裡訊息真假以及資訊疲勞的問題。在實際的產業面,滿多人會透過同學和學長姐學弟妹的介紹進到公司,比如說金融業、工程師,是非常常見的現象。
參與產學合作的學程,本身公司也就預期從這些畢業生尋找合適的人選,因此,參與的過程也可以大大減少媒合的成本。不同的產業也有類似的現象,如金融業的實習,工程相關的暑期見習等等,這些機會也都會減少媒合時,因為不熟悉,或是陌生所帶來的成本。除此之外,如果已經是個脫離學校,需要尋找跨領域的人,去參與有合作廠商的學程也會是個很好的選項,比方說轉入程式相關領域,可以去參與資策會的課程,或是參與有跨領域性質的合作計畫,也都會幫助自己的履歷降低媒合資訊的成本。
如何降低媒合成本,其實就是如何找到合適的管道,並透過雙方可知的語彙,快速交換彼此的需要,這其實背後就是一種溝通。透過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和不同的人溝通,或是透過求職的過程,思考自己的溝通,其實就是一個滿好的學習和成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