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擊手們的自我救贖

拳擊手們的自我救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有說拳擊片是影展長勝類型,環顧古今中外各大電影大獎的確如是——可能因為拳拳到肉的場面,容易看到演員的付出與功架?再配上單對單賽制,特別適合創作各式各樣「奮鬥」的故事。

別說歐美,單是日本近年已經有數之不盡的拳擊片,儘管未能贏得票房,部份仍然成功贏得影評人的歡心。剛好最近有兩部日本拳擊片於香港登場,主角有男有女,無論是破格或傳統敘事類型,到頭來最令觀眾看得最肉緊的,還是他與她如何透過跟「師傅」學習,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救贖。

《最後的怒放》傳統的師徒互相砥礪

提早於日本公映前於香港夏日電影節欣賞《最後的怒放》,雖說電影改編自澤木耕太郎的小說《春天飄零》(『春に散る』亦為電影日文原名),故事情節內容可謂「熟口熟面」:離開日本四十年,曾經的拳擊天才(佐藤浩市)忽然回國,遇上失意的年輕拳手(橫濱流星)來拜師,互相碰撞下師傳訓練徒弟登上全國比賽冠軍寶座;同時還有天才如何重遇舊時恩師的女兒(山口智子),以及集合散落四處、現時過得落魄的舊隊友(片岡鶴太郎、哀川翔),中年再出發背後卻隱藏著秘密…。

《最後的怒放》

《最後的怒放》

看到這樣的故事,忍不住想起木村拓哉主演的日劇《邁向未來的10 Count》——尤其擔任拳擊師傅的佐藤浩市身為過氣天才,打拳場面卻少之又少,戲份完全集中在指導橫濱流星拳術,輔助新生代拳王上位,師徒情集中又入心,到最後找到自己的存在意義,存在感剛剛好,就連他跟「老花瓶」山口智子的舊情也點到即止,定位比《邁向未來的10 Count》清晰得多。

可是作為另一條主線——徒弟橫濱流星為何及如何堅持拳擊,缺乏家庭溫暖(媽媽混亂的性關係?)、平時生活頹廢、以拳擊尋找生存意義等理由很常見,但描寫得沒有很深入,故此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對橫濱流星努力鍛鍊的鋼鐵身型,以及紮實的拳擊功架(雖然只是外行人角度)的印象更深。

所以整部電影最可觀的,就是他與飾演拳王的窪田正孝的比賽場面,「拳拳到肉」的衝擊對普通觀眾來說最有感覺,連只在旁邊吶喊助威的佐藤浩市亦顯得特別醒神。

《惠子的凝視》聽障拳手的破格日常

橫掃日本影壇大獎的《惠子的凝視》,改編自日本聽障職業拳擊手小笠原惠子的自傳,書名原本叫《別認輸(負けないで!)》,改編成為電影後卻沒有強調擂台上的勝負(最後甚至讓女主角輸了比賽),反而處處流露「輸了也是這樣吧」的淡然氣場,就算連拳館也是平淡地被關掉,作為拳擊片竟然沒有任何刺激感官的場面,甚為破格。

與精準地在每個轉折點配上適當配樂的《最後的怒放》完成不同,《惠子的凝視》透過大量的現場音效營造獨特的淡然感覺:無論是拳擊手套的碰撞聲、對空氣揮拳的霍霍聲、咬牙時的清脆聲…完全沒有多餘的配樂或激昂的歌曲,卻更能夠牽動觀眾的情緒。

《惠子的凝視》

《惠子的凝視》

小河惠子(岸井雪乃)身為聽障者,沒有戲劇性的學拳理由,日間當酒店服務員,晚間才進行拳擊訓練,並每日把訓練和感受記錄在日記中,期望盡努力去圓滿整個人生。明明「聽障」與「拳擊」配搭起來看似很了不起,電影卻專注強調惠子「平凡」的一面,例如她在拳擊上並沒有過人的才華,連拳館館長(三浦友和)點評她的時候,亦認為她只有「擅於觀察」最能為人稱道。

尤其電影設定在疫情期間,人人戴著口罩,惠子難以透過讀唇與人溝通,比賽期間經常聽不見教練和裁判的指示,因而作出錯誤判斷,累積的失望與埋怨難以為「健全」的人理解。不過無論面對比賽失誤或生活跌蕩,聽障的惠子總是以淡然的姿態去面對,只有在揮拳時才看到她心中的「那團火」,加上岸井雪乃內斂的爆發力,令觀眾對惠子更為親近。

《惠子的凝視》雖然一樣設有「師傅」類角色,三浦友和飾演的「會長」卻沒有流於俗套,縱使沒有擺出拳擊手的架勢指導,卻擁有穩住全場、令人安心的氣場——就算拳館沒落要關閉,連他自己也倒下進醫院,仍然默默地透過電腦螢幕觀看惠子比賽,給予她忽視的細節及意外,讓人感覺安心。師徒心意相通的關係猶勝親生母女,也許亦是電影想傳遞的訊息?

avatar-img
大福同學的沙龍
72會員
188內容數
雖然偏好日本影視,亦會討論香港、台灣及海外的戲劇作品,觀點未必獨特創新,就是愛胡言亂語,希望能找到同好交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大福同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老實說,原本沒打算要進場看《七月返歸》,本身既非鏡粉,對恐怖片通常敬而遠之,只是鏡粉朋友想聊劇情(她老早看了粉絲包場),對某些隱喻有興趣,才決定入場…實不相瞞,小時候很害怕恐怖片或相關元素,別說那批只存在於錄影帶的老港產片,連大名鼎鼎的「九鐵廣告」也是陰影!不只害怕電視播放,甚至連印在封面的壹週刊…
《藍色恐懼》誕生於1997年,當時互聯網剛興起不久,社交媒體尚未流行,但已經出現粉絲為偶像架設網頁、留言板、BBS討論區,匿名粉絲與偶像可以透過網路互動,有人能夠偽裝成偶像留言,偶像亦可以在網路上看到自己沒說過的話、沒經歷過/想過的事,現實與虛擬的界線模糊,粉絲與偶像的親切交流,有多少是真實呢?
《大逃殺》改編自同名小說,故事架空了一個失業率飆升,社會逐漸崩潰的國家,因為出於對年輕人的恐懼,大人們通過簡稱為「BR法」的《新世紀教育改革法案》,以「死亡」支配年輕人,從而奪回大人的威嚴;而某班準備畢業旅行的高中生被隨機選中,要在荒島上互相殘殺,42個只能活一個!被迫參與這場「殺戮遊戲」的學生…
話先說前頭:知道《藍色巨星》(Blue Giant)是同名漫畫改編,故事有關爵士樂,儘管追蹤的專頁一致讚賞,早前風聞日本口碑亦好,入場前仍然不敢期望過高,畢竟經常出現「你的神作,我的糞作」,無論別人如何捧上天,自己沒共鳴就是「不好看」吧?
難得的還有UFO電影鏡頭下梁朝偉,比起後來為國際認識的「王家衛式憂鬱小生」,眉宇絕不深鎖,活潑佻皮輕鬆自在;可是比起當時賭乜賭物、人物傳記、武俠片、古惑仔的主流,又多了一份偽中產味,令各位中生代香港文青難以忘懷。如果對梁朝偉的印象只流於混合《花樣年華》x《一代宗師》的文武,更要看看UFO電影的梁朝偉
當演員演到一部深入民心的戲,得到了「代表作」,甚至變成「明星」「傳奇」之後,他們其後的演藝人生,某程度上是跟「過去」的自己在角力——無論演任何一個新角色,很多人都會說「新不如舊」;如果新角色有舊戲的影子,更亦會被說成「食老本」…「代表作」變成雙面刃,把他們困在過去的,是幕後主創、觀眾,還是他們本身?
老實說,原本沒打算要進場看《七月返歸》,本身既非鏡粉,對恐怖片通常敬而遠之,只是鏡粉朋友想聊劇情(她老早看了粉絲包場),對某些隱喻有興趣,才決定入場…實不相瞞,小時候很害怕恐怖片或相關元素,別說那批只存在於錄影帶的老港產片,連大名鼎鼎的「九鐵廣告」也是陰影!不只害怕電視播放,甚至連印在封面的壹週刊…
《藍色恐懼》誕生於1997年,當時互聯網剛興起不久,社交媒體尚未流行,但已經出現粉絲為偶像架設網頁、留言板、BBS討論區,匿名粉絲與偶像可以透過網路互動,有人能夠偽裝成偶像留言,偶像亦可以在網路上看到自己沒說過的話、沒經歷過/想過的事,現實與虛擬的界線模糊,粉絲與偶像的親切交流,有多少是真實呢?
《大逃殺》改編自同名小說,故事架空了一個失業率飆升,社會逐漸崩潰的國家,因為出於對年輕人的恐懼,大人們通過簡稱為「BR法」的《新世紀教育改革法案》,以「死亡」支配年輕人,從而奪回大人的威嚴;而某班準備畢業旅行的高中生被隨機選中,要在荒島上互相殘殺,42個只能活一個!被迫參與這場「殺戮遊戲」的學生…
話先說前頭:知道《藍色巨星》(Blue Giant)是同名漫畫改編,故事有關爵士樂,儘管追蹤的專頁一致讚賞,早前風聞日本口碑亦好,入場前仍然不敢期望過高,畢竟經常出現「你的神作,我的糞作」,無論別人如何捧上天,自己沒共鳴就是「不好看」吧?
難得的還有UFO電影鏡頭下梁朝偉,比起後來為國際認識的「王家衛式憂鬱小生」,眉宇絕不深鎖,活潑佻皮輕鬆自在;可是比起當時賭乜賭物、人物傳記、武俠片、古惑仔的主流,又多了一份偽中產味,令各位中生代香港文青難以忘懷。如果對梁朝偉的印象只流於混合《花樣年華》x《一代宗師》的文武,更要看看UFO電影的梁朝偉
當演員演到一部深入民心的戲,得到了「代表作」,甚至變成「明星」「傳奇」之後,他們其後的演藝人生,某程度上是跟「過去」的自己在角力——無論演任何一個新角色,很多人都會說「新不如舊」;如果新角色有舊戲的影子,更亦會被說成「食老本」…「代表作」變成雙面刃,把他們困在過去的,是幕後主創、觀眾,還是他們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