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錄影帶搶救中!重拾封塵於鏡頭裡的常民記憶-曾吉賢助理教授(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曾老師邀請學生, 將第70 屆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 於2008 年提出的年度宣言「Don’t Throw Film Away」呈現於車身,讓16 年老車搖身成為「影像行動列車」,其後更加入「搶救家庭記憶」胖卡,車上皆配有簡易轉檔設備與維護工具,使民眾親眼見證老影像的再生。
家庭錄影帶乘載一家人的記憶,也描繪社會文化的樣貌,是臺灣電影史與常民史的重要拼圖。然而,許多家庭記憶都在器材的轉換下,被民眾丟棄,或因年久損毀而無法讀取。本專題訪問臺灣家庭錄影帶修復的重要推手曾吉賢老師,認識搶救錄影帶的發展脈絡與經驗,一探音像媒介記錄時代風貌與地方記憶的特色。

從在地到國際,攜手保存土地的歷史

「家庭錄影帶刻畫整個臺灣在民主化過程中的縮影,也訴說臺灣發展的歷史。」曾老師提到臺灣自70 年代起,隨著經濟起飛及磁帶廣泛引進,家庭開始有能力購入小型攝影機,記錄家中的重要時刻,家庭錄影帶實屬民眾生活史的影像實踐成果。然而,在數位技術的變革下,錄影帶的播放設備被淘汰,錄影帶也隨之被封塵起來甚至丟棄。而根據世界影音保存組織的研究,若無法在2025 年之前將磁帶類影音素材轉為數位檔案,恐怕面臨磁帶無法讀取或大量流失的嚴重危機。搶救家庭錄影帶的工作,因此成為當務之急。
曾老師任教的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作為全臺唯一以紀錄片為研究對象的高等學院,將家庭錄影帶修復與保存之推廣工作,視為己任。創所以來定位為「站在民間角度的紀錄者」,扮演有別於國家與主流媒體的角色,除了從事現場記錄,也投身影像的維護保存,其中普遍被忽視的家庭錄影帶,便為保存的焦點之一。
曾老師歸納,推廣家庭錄影帶的搶救工作有四大路徑。首先,他們從社區打下搶救基礎,透過社區影像培力計畫,倡議家庭錄影帶的保存觀念,協助社區民眾修復並轉檔珍貴影像。其次則提出「搶救家庭記憶大作戰」的正式口號,創造議題的同時,以「游擊隊」的方式,到全臺辦理工作坊,傳授居家簡易清潔與修復技巧。進一步擴大行動,曾老師從自我實踐開始,將自己的老爺車改裝成「歷史影像行動列車」,宣傳影像保存的重要性。後續曾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合作,推出「家庭錄影車 Home Movie Car」巡迴臺南各鄉鎮,改裝車不僅能廣播籲請民眾維護錄影帶,還能展示各種影像媒材、放映電影,以行動達成社會實踐。最後,除了打穩國內的行動根基,南藝大團隊一直以來也在國際影像組織中積極發聲,期望能藉由國際輿論的聲量帶動國內對家庭錄影帶的重視。

可大可小的歷史,提供文化與電影研究的養分

搶救家庭錄影帶工程,免費辦理工作坊,吸引各地居民踴躍參與。圖為2018 年於臺南舉辦工作坊,民眾積極聽講的情景。
長霉、斷裂、沾黏是錄影帶的常見問題,工作坊教導民眾,運用麥克筆、牙刷、清潔布、十字起子、酒精等簡易工具,自行維護。
「搶救家庭記憶大作戰」工作坊足跡遍布全臺,9 年多來走訪臺灣各個角落,至今已舉辦近40 場活動。曾老師分享,他們到臺東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辦理影像維護工作坊時,曾有一位女孩帶來數卷卡式錄音帶。團隊透過家庭錄影帶的修復方式,成功救回消聲已久的聲音後,竟讓女孩聽了潸然淚下。原來,這一卷卷卡帶裡是女孩思念的Mumu(卑南族語的祖母)以母語吟唱的部落歌謠,也是她兒時的床邊歌曲。受到這故事的感動,曾老師之後更自掏腰包贈送一套數位轉檔系統給女孩,延續子孫間的記憶。
看似瑣碎的家庭影像其實收藏著大大小小的歷史,小如一位部落女孩與祖母間的親情羈絆,大則如孫立人將軍90 歲壽誕活動的錄影拷貝,澎湃、激情的場面佐證將軍過往的影響力,正可作為他個人歷史的檔案。「雖然家庭錄影帶屬於非常私人的媒介,但它的公共性是存在的。」曾老師以常見的結婚錄影帶舉例,假設我們能透過蒐集與比較不同族群婚姻結合的習俗與禮節,便能從日常的家庭活動中,梳理出重要的民俗學知識。
此外,在美學層面上,家庭錄影帶不僅開創出高度原創性的家庭電影類型,更能透過家人直觀而純粹的視角,呈現庶民美學。保存良好的素材,也能作為再創作的媒材,提供創作者進入常民視野,拼湊出關於這塊土地的完整認識。曾老師總結:「從影像內容、美學呈現及媒材本身,家庭錄影帶反映出特定時代的影視習慣與文化,也透露出當時的社會樣貌與重視課題。」

一場搶救家庭錄影帶的馬拉松,敲響數位時代的警鐘

在影像內容層面上,錄影帶乘載了個人記憶與常民歷史,物質層面上,則是一種佈滿時光痕跡的實體文化資產。
為數不多的放映機是修復工作坊不可或缺的器材,卻因年份已久隨時面臨故障或無法繼續使用的風險。
遍布全臺的修復工作坊,吸引許多長者挖掘出珍藏數年的家庭錄影帶,一同透過簡單步驟,重現過往的影像風華。
工作坊會在現場試播修復完成的家庭錄影帶,讓民眾見證自己親手挽救的記憶,也與學員們分享各自精采的生命故事。
家庭錄影帶搶救計畫仍踏實地進行中,然而,曾老師憂心目前的行動列車不足以覆蓋全臺的影帶修復與保存工程,期待各地的文化館舍或私人單位,透過合作辦理工作坊或組成策略聯盟等方式,共同倡議搶救工作。老師觀察:「實際經歷一次工作坊,才能瞭解家庭錄影帶的重要性,也會知道它所產出的價值,以及對民眾的幫助。」不過,他也提醒,家庭錄影帶搶救計畫的成效絕非立竿見影,必須透過近、中、長期的規劃,耐心恆常的推動與執行,才能收到家庭錄影帶作為文化資產的實質價值。
同時令他憂慮的,是播放器材與零件的短少,以及錄放影機修理技術失傳的問題。曾老師認為此問題必須上升至國家層級,透過政府資源的協助與廠商合作,提供優質設備與專業技術人員,才能化解技術面的隱憂,讓磁帶中的歷史完好重現。也正是因為技術日新月異,搶救家庭錄影帶的急迫性,同時提醒我們必須妥善保存與備份數位資料,避免在回顧數位時代時,遺失數位記憶。尤其數位格式多元,加上儲存軟硬體存在一定風險,老師特別強調「數位不可靠,原件最重要」的觀念,建議將照片視作一種原件,每月沖洗10至30張照片,收進相本裡,不僅多一份紙本紀錄,也能透過實體觀看,從構圖、顏色對比及畫面內容,閱讀出影像所蘊藏的知識與美感。

本篇文章出自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發行之《巢兼代》刊物 Vol.4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執行單位|城市透鏡文化有限公司
圖片提供|曾吉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7會員
246內容數
「新竹故事大口吃」是《貢丸湯》的理念,我們試圖在《貢丸湯》裡不以單點式的介紹新竹,而是主題性的帶出生活樣貌跟各種城市議題,讓讀者不只認識新竹,更從中思考新竹可以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如何在這裡生活?該怎麼期待新竹成為更好的城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臺灣茶業於清領時期後期為重要的產業,在日治時期轉為工業化經營,而隨著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政府亦積極發展茶業,成為外銷產業重要的一部份。本篇專訪新北市愛鄉協會的戴嘉琦,新北市愛鄉協會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一探茶農的故事,並交叉比對臺灣總督府、中研院的文獻資料…
坪林除了出產聞名世界的包種茶之外,更是重要的水庫集水區。多年來,蔡佳芬老師帶領學子們以坪林的自然環境與相褒歌為發想,創作富有在地文化素材之創作,並逐步進行聲景的採集,結合文學、音樂與社會議題,用坪林的聲音敘述坪林的故事。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過去曾是平埔族竹塹社的農田,1752 年從中國廣東饒平渡海來臺的林衡山與林先坤父子由鹿港北上於此租地開墾,林氏聚落逐漸開枝散葉。林先坤承繼志業,整合宗族並累積資本,更在林爽文事件中平亂有功, 奠定林家在竹塹的重要地位。
「Mata Taiwan 原住民族資訊匯流平台」致力透過多方聲音及多元管道,向世界分享臺灣原住民族的知識與觀點,成立至今持續嘗試形式殊異的策展,促成在地知識的建構與流動。本專題邀請MataTaiwan 創辦人方克舟,分享團隊推廣原住民族資訊的具體途徑,以及媒體平臺於知識傳遞中的角色定位。
到了日治時期,舊有封建制度下的科考晉升不再適用,傳統的權力結構與政治遊戲規則也隨之改變。在新政府的統治下,經濟權力掌握在日本人手中, 仕紳們祈求身家安全以及既有地位與利益的保障; 另一方面,初來乍到的殖民政權,也需仰賴仕紳在地方上的社會網絡與影響力,延續他們在官民間的中介…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如果你平時對於臺灣歷史或當代新聞有所關注,一定會注意到人們常將城市與特定的家族或人名連結;遊覽各地老街時,也必定曾走進某個顯赫一時的人物故居。家族史就是地方史,回首過往地方發展的軌跡,家族勢力的運作確實是其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
臺灣茶業於清領時期後期為重要的產業,在日治時期轉為工業化經營,而隨著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政府亦積極發展茶業,成為外銷產業重要的一部份。本篇專訪新北市愛鄉協會的戴嘉琦,新北市愛鄉協會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一探茶農的故事,並交叉比對臺灣總督府、中研院的文獻資料…
坪林除了出產聞名世界的包種茶之外,更是重要的水庫集水區。多年來,蔡佳芬老師帶領學子們以坪林的自然環境與相褒歌為發想,創作富有在地文化素材之創作,並逐步進行聲景的採集,結合文學、音樂與社會議題,用坪林的聲音敘述坪林的故事。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過去曾是平埔族竹塹社的農田,1752 年從中國廣東饒平渡海來臺的林衡山與林先坤父子由鹿港北上於此租地開墾,林氏聚落逐漸開枝散葉。林先坤承繼志業,整合宗族並累積資本,更在林爽文事件中平亂有功, 奠定林家在竹塹的重要地位。
「Mata Taiwan 原住民族資訊匯流平台」致力透過多方聲音及多元管道,向世界分享臺灣原住民族的知識與觀點,成立至今持續嘗試形式殊異的策展,促成在地知識的建構與流動。本專題邀請MataTaiwan 創辦人方克舟,分享團隊推廣原住民族資訊的具體途徑,以及媒體平臺於知識傳遞中的角色定位。
到了日治時期,舊有封建制度下的科考晉升不再適用,傳統的權力結構與政治遊戲規則也隨之改變。在新政府的統治下,經濟權力掌握在日本人手中, 仕紳們祈求身家安全以及既有地位與利益的保障; 另一方面,初來乍到的殖民政權,也需仰賴仕紳在地方上的社會網絡與影響力,延續他們在官民間的中介…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如果你平時對於臺灣歷史或當代新聞有所關注,一定會注意到人們常將城市與特定的家族或人名連結;遊覽各地老街時,也必定曾走進某個顯赫一時的人物故居。家族史就是地方史,回首過往地方發展的軌跡,家族勢力的運作確實是其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西元兩千年之前,網際網路還不太普及,像我們這樣的台裔居民,在紐西蘭想要欣賞故鄉的影視節目,一般都是裝設有線電視(Cable TV), 或是安裝類似衛星信號接收雷達的“小耳朵”。如果想看中文的影視節目,那就到專門出租VHS錄影帶的店去租。 當地朋友也都會趁回台的機會,帶回各式各樣的錄影帶,看完之後,
Thumbnail
說到食物,撇除掉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目的之外,對你來說,是否還有其他的象徵意義存在?對作者來說,食物封存的是和至親之間的美好往昔,童年母親的台菜手藝、岳母經典的江浙菜色、太太融會世界各地的多元創新料理,這些味覺經驗,連繫的是無可替代的情感。復刻記憶中的菜色,流露而出的是作者對摯愛的無盡思念。
Thumbnail
「蘆竹湳像是被遺忘在時間洪流中的老靈魂,是被現代人漸漸遺忘的舊記憶」,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娓娓道出這裡給大家的第一印象。繼承父親志業的許書凡與其他幾位返鄉幫忙的志工青年,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提供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資源協助下,從志工變正職工作,現在更已把這裡當家來經營。
影像是完美複製的工具,卻也是赤裸裸的武器 影像可以記錄下那些我們怱略的細節,那些我們遺忘的瞬間,為了留住這些畫面,才有了電影、有了紀錄片。 而家,是每個人最親近的關係,也是不得不面對的關係。 或許每個人的家庭都不一樣,或許在成長過程中有爭執,但那都是彼此表達愛的方式。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展出三部台灣導演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家庭紀錄片,他們以自己的家人作為拍攝對象,開啟一場對家的探索旅程。(參考展區手冊介紹) 展期|112/12/12-113/04/07 (休館日1/2、2/5、2/9(除夕)、2/10(初一)、3/4、4/1) 時間|9:30-17:
《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給阿媽的一封信》 這個展覽是關於 《給阿媽的一封信》 () 導演:陳慧齡 在成為記錄片導演之前,她是一位中學的美術老師,喜歡帶著學生一起探索藝術的多元形式,在母校高雄女中實習時,有一次讓她的學生們演戲,為了留下紀念,而去總務處借攝影機將演出錄下來,但不小心誤刪了其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西元兩千年之前,網際網路還不太普及,像我們這樣的台裔居民,在紐西蘭想要欣賞故鄉的影視節目,一般都是裝設有線電視(Cable TV), 或是安裝類似衛星信號接收雷達的“小耳朵”。如果想看中文的影視節目,那就到專門出租VHS錄影帶的店去租。 當地朋友也都會趁回台的機會,帶回各式各樣的錄影帶,看完之後,
Thumbnail
說到食物,撇除掉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目的之外,對你來說,是否還有其他的象徵意義存在?對作者來說,食物封存的是和至親之間的美好往昔,童年母親的台菜手藝、岳母經典的江浙菜色、太太融會世界各地的多元創新料理,這些味覺經驗,連繫的是無可替代的情感。復刻記憶中的菜色,流露而出的是作者對摯愛的無盡思念。
Thumbnail
「蘆竹湳像是被遺忘在時間洪流中的老靈魂,是被現代人漸漸遺忘的舊記憶」,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娓娓道出這裡給大家的第一印象。繼承父親志業的許書凡與其他幾位返鄉幫忙的志工青年,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提供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資源協助下,從志工變正職工作,現在更已把這裡當家來經營。
影像是完美複製的工具,卻也是赤裸裸的武器 影像可以記錄下那些我們怱略的細節,那些我們遺忘的瞬間,為了留住這些畫面,才有了電影、有了紀錄片。 而家,是每個人最親近的關係,也是不得不面對的關係。 或許每個人的家庭都不一樣,或許在成長過程中有爭執,但那都是彼此表達愛的方式。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展出三部台灣導演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家庭紀錄片,他們以自己的家人作為拍攝對象,開啟一場對家的探索旅程。(參考展區手冊介紹) 展期|112/12/12-113/04/07 (休館日1/2、2/5、2/9(除夕)、2/10(初一)、3/4、4/1) 時間|9:30-17:
《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給阿媽的一封信》 這個展覽是關於 《給阿媽的一封信》 () 導演:陳慧齡 在成為記錄片導演之前,她是一位中學的美術老師,喜歡帶著學生一起探索藝術的多元形式,在母校高雄女中實習時,有一次讓她的學生們演戲,為了留下紀念,而去總務處借攝影機將演出錄下來,但不小心誤刪了其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