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錄影帶搶救中!重拾封塵於鏡頭裡的常民記憶-曾吉賢助理教授(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曾老師邀請學生, 將第70 屆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 於2008 年提出的年度宣言「Don’t Throw Film Away」呈現於車身,讓16 年老車搖身成為「影像行動列車」,其後更加入「搶救家庭記憶」胖卡,車上皆配有簡易轉檔設備與維護工具,使民眾親眼見證老影像的再生。

曾老師邀請學生, 將第70 屆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 於2008 年提出的年度宣言「Don’t Throw Film Away」呈現於車身,讓16 年老車搖身成為「影像行動列車」,其後更加入「搶救家庭記憶」胖卡,車上皆配有簡易轉檔設備與維護工具,使民眾親眼見證老影像的再生。

家庭錄影帶乘載一家人的記憶,也描繪社會文化的樣貌,是臺灣電影史與常民史的重要拼圖。然而,許多家庭記憶都在器材的轉換下,被民眾丟棄,或因年久損毀而無法讀取。本專題訪問臺灣家庭錄影帶修復的重要推手曾吉賢老師,認識搶救錄影帶的發展脈絡與經驗,一探音像媒介記錄時代風貌與地方記憶的特色。

從在地到國際,攜手保存土地的歷史

「家庭錄影帶刻畫整個臺灣在民主化過程中的縮影,也訴說臺灣發展的歷史。」曾老師提到臺灣自70 年代起,隨著經濟起飛及磁帶廣泛引進,家庭開始有能力購入小型攝影機,記錄家中的重要時刻,家庭錄影帶實屬民眾生活史的影像實踐成果。然而,在數位技術的變革下,錄影帶的播放設備被淘汰,錄影帶也隨之被封塵起來甚至丟棄。而根據世界影音保存組織的研究,若無法在2025 年之前將磁帶類影音素材轉為數位檔案,恐怕面臨磁帶無法讀取或大量流失的嚴重危機。搶救家庭錄影帶的工作,因此成為當務之急。

曾老師任教的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作為全臺唯一以紀錄片為研究對象的高等學院,將家庭錄影帶修復與保存之推廣工作,視為己任。創所以來定位為「站在民間角度的紀錄者」,扮演有別於國家與主流媒體的角色,除了從事現場記錄,也投身影像的維護保存,其中普遍被忽視的家庭錄影帶,便為保存的焦點之一。

曾老師歸納,推廣家庭錄影帶的搶救工作有四大路徑。首先,他們從社區打下搶救基礎,透過社區影像培力計畫,倡議家庭錄影帶的保存觀念,協助社區民眾修復並轉檔珍貴影像。其次則提出「搶救家庭記憶大作戰」的正式口號,創造議題的同時,以「游擊隊」的方式,到全臺辦理工作坊,傳授居家簡易清潔與修復技巧。進一步擴大行動,曾老師從自我實踐開始,將自己的老爺車改裝成「歷史影像行動列車」,宣傳影像保存的重要性。後續曾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合作,推出「家庭錄影車 Home Movie Car」巡迴臺南各鄉鎮,改裝車不僅能廣播籲請民眾維護錄影帶,還能展示各種影像媒材、放映電影,以行動達成社會實踐。最後,除了打穩國內的行動根基,南藝大團隊一直以來也在國際影像組織中積極發聲,期望能藉由國際輿論的聲量帶動國內對家庭錄影帶的重視。

可大可小的歷史,提供文化與電影研究的養分



搶救家庭錄影帶工程,免費辦理工作坊,吸引各地居民踴躍參與。圖為2018 年於臺南舉辦工作坊,民眾積極聽講的情景。

搶救家庭錄影帶工程,免費辦理工作坊,吸引各地居民踴躍參與。圖為2018 年於臺南舉辦工作坊,民眾積極聽講的情景。

長霉、斷裂、沾黏是錄影帶的常見問題,工作坊教導民眾,運用麥克筆、牙刷、清潔布、十字起子、酒精等簡易工具,自行維護。

長霉、斷裂、沾黏是錄影帶的常見問題,工作坊教導民眾,運用麥克筆、牙刷、清潔布、十字起子、酒精等簡易工具,自行維護。

「搶救家庭記憶大作戰」工作坊足跡遍布全臺,9 年多來走訪臺灣各個角落,至今已舉辦近40 場活動。曾老師分享,他們到臺東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辦理影像維護工作坊時,曾有一位女孩帶來數卷卡式錄音帶。團隊透過家庭錄影帶的修復方式,成功救回消聲已久的聲音後,竟讓女孩聽了潸然淚下。原來,這一卷卷卡帶裡是女孩思念的Mumu(卑南族語的祖母)以母語吟唱的部落歌謠,也是她兒時的床邊歌曲。受到這故事的感動,曾老師之後更自掏腰包贈送一套數位轉檔系統給女孩,延續子孫間的記憶。

看似瑣碎的家庭影像其實收藏著大大小小的歷史,小如一位部落女孩與祖母間的親情羈絆,大則如孫立人將軍90 歲壽誕活動的錄影拷貝,澎湃、激情的場面佐證將軍過往的影響力,正可作為他個人歷史的檔案。「雖然家庭錄影帶屬於非常私人的媒介,但它的公共性是存在的。」曾老師以常見的結婚錄影帶舉例,假設我們能透過蒐集與比較不同族群婚姻結合的習俗與禮節,便能從日常的家庭活動中,梳理出重要的民俗學知識。

此外,在美學層面上,家庭錄影帶不僅開創出高度原創性的家庭電影類型,更能透過家人直觀而純粹的視角,呈現庶民美學。保存良好的素材,也能作為再創作的媒材,提供創作者進入常民視野,拼湊出關於這塊土地的完整認識。曾老師總結:「從影像內容、美學呈現及媒材本身,家庭錄影帶反映出特定時代的影視習慣與文化,也透露出當時的社會樣貌與重視課題。」

一場搶救家庭錄影帶的馬拉松,敲響數位時代的警鐘



在影像內容層面上,錄影帶乘載了個人記憶與常民歷史,物質層面上,則是一種佈滿時光痕跡的實體文化資產。

在影像內容層面上,錄影帶乘載了個人記憶與常民歷史,物質層面上,則是一種佈滿時光痕跡的實體文化資產。

為數不多的放映機是修復工作坊不可或缺的器材,卻因年份已久隨時面臨故障或無法繼續使用的風險。

為數不多的放映機是修復工作坊不可或缺的器材,卻因年份已久隨時面臨故障或無法繼續使用的風險。

遍布全臺的修復工作坊,吸引許多長者挖掘出珍藏數年的家庭錄影帶,一同透過簡單步驟,重現過往的影像風華。

遍布全臺的修復工作坊,吸引許多長者挖掘出珍藏數年的家庭錄影帶,一同透過簡單步驟,重現過往的影像風華。

工作坊會在現場試播修復完成的家庭錄影帶,讓民眾見證自己親手挽救的記憶,也與學員們分享各自精采的生命故事。

工作坊會在現場試播修復完成的家庭錄影帶,讓民眾見證自己親手挽救的記憶,也與學員們分享各自精采的生命故事。

家庭錄影帶搶救計畫仍踏實地進行中,然而,曾老師憂心目前的行動列車不足以覆蓋全臺的影帶修復與保存工程,期待各地的文化館舍或私人單位,透過合作辦理工作坊或組成策略聯盟等方式,共同倡議搶救工作。老師觀察:「實際經歷一次工作坊,才能瞭解家庭錄影帶的重要性,也會知道它所產出的價值,以及對民眾的幫助。」不過,他也提醒,家庭錄影帶搶救計畫的成效絕非立竿見影,必須透過近、中、長期的規劃,耐心恆常的推動與執行,才能收到家庭錄影帶作為文化資產的實質價值。

同時令他憂慮的,是播放器材與零件的短少,以及錄放影機修理技術失傳的問題。曾老師認為此問題必須上升至國家層級,透過政府資源的協助與廠商合作,提供優質設備與專業技術人員,才能化解技術面的隱憂,讓磁帶中的歷史完好重現。也正是因為技術日新月異,搶救家庭錄影帶的急迫性,同時提醒我們必須妥善保存與備份數位資料,避免在回顧數位時代時,遺失數位記憶。尤其數位格式多元,加上儲存軟硬體存在一定風險,老師特別強調「數位不可靠,原件最重要」的觀念,建議將照片視作一種原件,每月沖洗10至30張照片,收進相本裡,不僅多一份紙本紀錄,也能透過實體觀看,從構圖、顏色對比及畫面內容,閱讀出影像所蘊藏的知識與美感。


本篇文章出自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發行之《巢兼代》刊物 Vol.4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執行單位|城市透鏡文化有限公司
圖片提供|曾吉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257會員
246內容數
「新竹故事大口吃」是《貢丸湯》的理念,我們試圖在《貢丸湯》裡不以單點式的介紹新竹,而是主題性的帶出生活樣貌跟各種城市議題,讓讀者不只認識新竹,更從中思考新竹可以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如何在這裡生活?該怎麼期待新竹成為更好的城市。
2022/12/08
看到徵才公告上寫著「限女性」、「男性尤佳」,你是否曾覺得有些不對勁?其實,這樣的徵才訊息都是違法的!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 7 條規定‧‧‧
Thumbnail
2022/12/08
看到徵才公告上寫著「限女性」、「男性尤佳」,你是否曾覺得有些不對勁?其實,這樣的徵才訊息都是違法的!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 7 條規定‧‧‧
Thumbnail
2022/12/07
站在新竹公會堂前廣場,映入眼簾的是建築正立面上精美的紋飾。力行工藝社總監楊榮元匠師在一旁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他的泥塑作品與創作過程,栩栩如生的水果浮雕,是匠師們一筆一筆琢磨出來的精緻工藝。
Thumbnail
2022/12/07
站在新竹公會堂前廣場,映入眼簾的是建築正立面上精美的紋飾。力行工藝社總監楊榮元匠師在一旁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他的泥塑作品與創作過程,栩栩如生的水果浮雕,是匠師們一筆一筆琢磨出來的精緻工藝。
Thumbnail
2022/12/06
新竹公會堂自2019年起,展開歷時三年多的修復工作,於2022年九月竣工。該建築為日治時期集會場所,建築量體龐大,因此修繕時間也比一般古蹟來得長。其中,修復建築日式棟架的木作工程,是本次修復的一大看點!讓我們跟著木作匠師,一同揭開新竹公會堂木作修復工程的神秘面紗吧! 修復知
Thumbnail
2022/12/06
新竹公會堂自2019年起,展開歷時三年多的修復工作,於2022年九月竣工。該建築為日治時期集會場所,建築量體龐大,因此修繕時間也比一般古蹟來得長。其中,修復建築日式棟架的木作工程,是本次修復的一大看點!讓我們跟著木作匠師,一同揭開新竹公會堂木作修復工程的神秘面紗吧! 修復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很希望有機會能參與紀錄片的拍攝,不論是以什麼樣的角色身在其中。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很希望有機會能參與紀錄片的拍攝,不論是以什麼樣的角色身在其中。
Thumbnail
新北市紀錄片獎開辦至今邁入第 13 個年頭,新北市政府透過辦理徵件競賽,提供拍攝基金、行銷協助,也規劃監製工作坊活動給予建議,鼓勵紀錄片工作團隊在創作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Thumbnail
新北市紀錄片獎開辦至今邁入第 13 個年頭,新北市政府透過辦理徵件競賽,提供拍攝基金、行銷協助,也規劃監製工作坊活動給予建議,鼓勵紀錄片工作團隊在創作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Thumbnail
去年底相當熱門的紀錄片, 以隨處可見的台灣日常生活為背景, 描述一段修補家庭關係的故事。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去年底相當熱門的紀錄片, 以隨處可見的台灣日常生活為背景, 描述一段修補家庭關係的故事。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若將紀錄片比擬為一扇窗,它帶領觀眾觀看他人的生命歷程與遭遇、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土地的連結,這些生活中的吉光片羽或日常片刻,其中所蘊含的故事與情感、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生命共振,最終究竟留下什麼?我們是否因而重新省視、覺察或是感悟了什麼?
Thumbnail
若將紀錄片比擬為一扇窗,它帶領觀眾觀看他人的生命歷程與遭遇、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土地的連結,這些生活中的吉光片羽或日常片刻,其中所蘊含的故事與情感、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生命共振,最終究竟留下什麼?我們是否因而重新省視、覺察或是感悟了什麼?
Thumbnail
我成長的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小鎮唯一的錄影帶出租店,生意很好,三、四層的木架,像長城一樣連接三面牆,排滿錄影帶。 當時是台灣八點檔的天下,媽媽帶領我們在晚飯後追劇,有時連續看四、五集,擔心播放機太熱會爆炸,乾脆擰開螺絲,移除蓋子散熱。
Thumbnail
我成長的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小鎮唯一的錄影帶出租店,生意很好,三、四層的木架,像長城一樣連接三面牆,排滿錄影帶。 當時是台灣八點檔的天下,媽媽帶領我們在晚飯後追劇,有時連續看四、五集,擔心播放機太熱會爆炸,乾脆擰開螺絲,移除蓋子散熱。
Thumbnail
紀錄片《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一部藉由台籍旅法導演在法國異鄉思念家鄉所苦,在法國聽見許多老年人娓娓道來自己的故事,才發覺自己其實並不熟悉過去台灣在老人家中的樣貌,甚至是一段如她中生代、年輕人都不知道那段台灣消失的記憶,故她發起「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試圖拼湊起台灣記憶的拼圖。
Thumbnail
紀錄片《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一部藉由台籍旅法導演在法國異鄉思念家鄉所苦,在法國聽見許多老年人娓娓道來自己的故事,才發覺自己其實並不熟悉過去台灣在老人家中的樣貌,甚至是一段如她中生代、年輕人都不知道那段台灣消失的記憶,故她發起「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試圖拼湊起台灣記憶的拼圖。
Thumbnail
我覺得有時候蠻幸運的,書與書之間當然可能因為自己的興趣明確而有所關聯;但現在手上有好幾個系列在跑,能借到彼此都能互通有無的,感覺都很「對」! 承接前幾本的「影像」討論,今天要來談的這本: 簡嘉誠《#消逝的後街光影》 跟老電影有關。 看的時候一直想到「#阿嬤的夢中情人」,那個輝煌的台灣台語電影年代
Thumbnail
我覺得有時候蠻幸運的,書與書之間當然可能因為自己的興趣明確而有所關聯;但現在手上有好幾個系列在跑,能借到彼此都能互通有無的,感覺都很「對」! 承接前幾本的「影像」討論,今天要來談的這本: 簡嘉誠《#消逝的後街光影》 跟老電影有關。 看的時候一直想到「#阿嬤的夢中情人」,那個輝煌的台灣台語電影年代
Thumbnail
曾老師邀請學生, 將第70屆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 於2008 年提出的年度宣言「Don’t Throw Film Away」呈現於車身,讓16 年老車搖身成為「影像行動列車」,其後更加入「搶救家庭記憶」胖卡,車上皆配有簡易轉檔設備與維護工具,使民眾親眼見證老影像的再生。
Thumbnail
曾老師邀請學生, 將第70屆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 於2008 年提出的年度宣言「Don’t Throw Film Away」呈現於車身,讓16 年老車搖身成為「影像行動列車」,其後更加入「搶救家庭記憶」胖卡,車上皆配有簡易轉檔設備與維護工具,使民眾親眼見證老影像的再生。
Thumbnail
我們共享相似的文化價值,卻因為相異的家庭背景而有所分別。尤其,女兒在傳統的家族記載中幾乎被隱形,然而本文所書寫的三部新北紀錄片獎優選作品正來自三個女兒的視角,她們都同樣看著自己曾經一同經歷,卻不甚熟悉的家族往事。立足於今日的視角,回望過往的家庭秘語,理解自身家庭的同時,逐漸拼湊出屬於自己的模樣。
Thumbnail
我們共享相似的文化價值,卻因為相異的家庭背景而有所分別。尤其,女兒在傳統的家族記載中幾乎被隱形,然而本文所書寫的三部新北紀錄片獎優選作品正來自三個女兒的視角,她們都同樣看著自己曾經一同經歷,卻不甚熟悉的家族往事。立足於今日的視角,回望過往的家庭秘語,理解自身家庭的同時,逐漸拼湊出屬於自己的模樣。
Thumbnail
楊力州讓我們看到,真實的紀錄片也可以如劇情片扣人心弦。我真正佩服他的地方就是他始終不忘初衷,始終站在弱勢的一方,讓沒被看見的事物被看見。 是的,這個社會中有很多東西我們看不見,或許我們不在乎,或許我們不願面對。
Thumbnail
楊力州讓我們看到,真實的紀錄片也可以如劇情片扣人心弦。我真正佩服他的地方就是他始終不忘初衷,始終站在弱勢的一方,讓沒被看見的事物被看見。 是的,這個社會中有很多東西我們看不見,或許我們不在乎,或許我們不願面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