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線交易-(4)私取理論|United States v. O'Hagan (1997)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在信賴關係理論限縮主體之後,法院意識到範圍過於狹隘,所以後來又逐漸擴張。上一篇內線交易-(3)消息傳遞理論|Dirks v. SEC(1983)所提到的消息傳遞理論雖然解決了外部人以不正當方式取得內線消息的問題,可是還有一個問題未解決,那就是外部人雖然正當取得內線消息但卻不正當的使用該消息的情況,而此問題將在United States v. O’Hagan, 521 U.S. 642 (1997)中所發展出來的「私取理論」有所緩解。


raw-image

United States v. O’Hagan

Fact 

James Herman O’Hagan was a partner at the law firm of Dorsey & Whitney, which represented Grand Met in its tender offer to acquire Pillsbury Company’s stock. Although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this representation, James O’Hagan learned about the confidential corporate takeover plan and started purchasing Pillsbury stock call options and shares. Following the public announcement of the tender offer, the price of Pillsbury’s stock surged, leading to substantial profits for O’Hagan.

James O’Hagan 是 Dorsey & Whitney 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該律師事務受 Grand Met委任處理收購 Pillsbury股票的事宜。此次案件中 James O’Hagan並未參與其中,但他知道公司收購計劃的機密,並開始購買Pillsbury公司的看漲期權(又稱選擇權)與股票。 收購消息公開後,Pillsbury 的股價飆升, James O’Hagan因此大賺一筆。

  • tender offer:收購要約
  • acquire:取得、購得
  • takeover:收購(公司)
  • stock call options:選擇權、期權
  • surge:飆漲

The Misappropriation Theory Deals with “Outsiders”

The misappropriation theory is designed to protect the integrity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s against abuses by ‘outsiders’ to a corporation who have access to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that will affect the corporation’s security price when revealed, but who owe no fiduciary or other duty to that corporation’s shareholders.

這裡法院直接點出私取理論主要是在對付那些有管道取得足以影響公司股價的重大機密消息但又不對該公司股東負受託義務或其他信賴義務的公司“外部人”,防止他們濫用權利,以保護證券市場的完整性。

  • misappropriation theory:私取理論
  • integrity:完整性
  • abuse:濫用
  • reveal:公開、揭露
  • fiduciary:受託的

Misappropriation is a Fraud to The Source of The Information

The “misappropriation theory” holds that a person commits frau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urchase or sale of securities, and thereby violates § 10(b) and Rule 10b-5, when he misappropriates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for securities trading purposes, in breach of a duty owed to the source of the information

法院認為當一個人意圖為自己在證券市場上獲利而違反對消息來源的義務盜取機密消息,將會構成證券交易上的“詐欺行為”而違反證券交易法10(b)以及證券交易規則10b-5之規定。

  • fraud:詐欺
  • breach of a duty:違反義務
  • owed to:歸因於
  • source of the information:消息來源

Under this theory, a fiduciary who pretends loyalty to the principal while secretly converting the principal’s information for personal gain dupes or defrauds the principal. A company’s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qualifies as property subject to exclusive use; the undisclosed misappropriation of such information constitutes fraud akin to embezzlement –the fraudulent appropriation to one’s own use of the money or goods entrusted to one’s care by another.

在私取理論下,行為人假裝對消息來源忠誠,卻同時在背地裡利用消息來源的消息謀取個人利益,這是對消息來源的愚弄與欺騙。而公司的機密消息是專屬於公司的財產, 未公開地盜用此類消息將構成類似於侵佔的欺詐行為,也就是欺詐性地將他人委託保管的財物佔為己有。

本文覺得這裡滿牽強的,侵佔是侵佔、詐欺是詐欺,兩個就是不一樣,而且也背離了信賴關係理論對「交易相對人」負擔義務的本質。

  • pretend:假裝
  • loyalty:忠誠
  • principal:這裡指消息來源(人)
  • convert:轉換、轉變
  • dupe:誘騙、愚弄
  • defraud:詐騙
  • exclusive use:排他性使用
  • akin to:類似
  • embezzlement:侵佔

Classical theory and misappropriation theory

The two theories are complementary, each addressing efforts to capitalize on nonpublic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purchase or sale of securities. The classical theory targets a corporate insider’s breach of duty to shareholders with whom the insider transacts; the misappropriation theory outlaws trading on the basis of nonpublic information by a corporate “outsider” in breach of a duty owed not to a trading party, but to the source of the information.

最後法院認為信賴關係理論與私取理論是互補的,他們都是在解決利用未公開消息為證券交易的行為。信賴關係理論處理的是公司內部人作為交易相對人違反對股東的信賴義務而為交易的行為;而私取理論則是禁止外部人基於未公開的消息進行交易,這時候外部人違反的並不是對交易相對人的信賴義務,而是對消息來源的信賴義務。

  • complementary:互補的
  • capitalize on:利用…獲利
  • outlaws:禁止

Conclusion 

The Court held that O’Hagan could be found liable under Rule 10(b) for misappropriating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and subsequently remanded the case to the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Eighth Circuit for further legal proceedings.

法院認為O’Hagan將為其盜取機密消息的行為負證券交易法(The Security Exchange Act)第10條b項的責任,因此法院將該案發回美國第八巡迴上訴法院再為審理。


與消息傳遞理論不同的是,私取理論雖然也強調信賴關係,但本質上已經不是原本信賴關係理論所要求的交易相對人義務,所以並不屬於信賴關係理論的補充或延伸,而是全新的歸責理論。

但無論是消息傳遞理論或是私取理論其實都已經偏離了信賴關係理論的初衷,而感覺好像又回到最初的起點~資訊平等理論。禁止內線交易的目的是在保護市場本身的健全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賴呢?What is your opinio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澄的沙龍
0會員
4內容數
歡迎來到英美法閱讀解說,這裡主要是分享一些美國法院的判決或是法律知識的講解, 但除了法律,這裡更能學到許多美國大法官的用字遣詞, 對於想要練習英文作文的人來說也是一個非常棒的選擇!
澄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0/02
上一篇United States v. Chiarella(1980)所提到的信賴關係理論將內線交易主體嚴格限縮在與交易相對人具有信賴關係的內部人,造成適用上過於狹隘,反而無法達成禁止利用不公平優勢地位獲取不法利益的立法目的。因此法院後來在Dirks v. SEC, 463 U.S. 646 (19
Thumbnail
2023/10/02
上一篇United States v. Chiarella(1980)所提到的信賴關係理論將內線交易主體嚴格限縮在與交易相對人具有信賴關係的內部人,造成適用上過於狹隘,反而無法達成禁止利用不公平優勢地位獲取不法利益的立法目的。因此法院後來在Dirks v. SEC, 463 U.S. 646 (19
Thumbnail
2023/10/02
雖然在SEC v. Texas Gulf Sulphur Co.一案中資訊平等理論利益良善,但卻有打擊面過廣的問題,而內線交易又是刑事處罰,基於刑法謙抑思想以及罪刑法定主義,不應該這麼容易就讓人落入犯罪,所以後來法院在Chiarella v. United States, 445 U.S. 222
Thumbnail
2023/10/02
雖然在SEC v. Texas Gulf Sulphur Co.一案中資訊平等理論利益良善,但卻有打擊面過廣的問題,而內線交易又是刑事處罰,基於刑法謙抑思想以及罪刑法定主義,不應該這麼容易就讓人落入犯罪,所以後來法院在Chiarella v. United States, 445 U.S. 222
Thumbnail
2023/10/02
有關內線交易內部人理論的四大判決:SEC v. Texas Gulf Sulphur Co.(1968)、United States v. Chiarella(1978)、Driks v. SEC(1983)、United States v. O’Hagan(1997),相信讀過證券交易法的各位對這
Thumbnail
2023/10/02
有關內線交易內部人理論的四大判決:SEC v. Texas Gulf Sulphur Co.(1968)、United States v. Chiarella(1978)、Driks v. SEC(1983)、United States v. O’Hagan(1997),相信讀過證券交易法的各位對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內線消息在股票投資中的可靠性受到質疑。真正的內線交易消息往往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且傳播層次越多,其準確性越低。即使是看似可靠的內線消息,也可能因市場操作而導致虧損。投資應依靠合理的邏輯和確認的資訊,而不是內線消息,並強調終身學習和用常識進行投資。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內線消息在股票投資中的可靠性受到質疑。真正的內線交易消息往往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且傳播層次越多,其準確性越低。即使是看似可靠的內線消息,也可能因市場操作而導致虧損。投資應依靠合理的邏輯和確認的資訊,而不是內線消息,並強調終身學習和用常識進行投資。
Thumbnail
上一篇United States v. Chiarella(1980)所提到的信賴關係理論將內線交易主體嚴格限縮在與交易相對人具有信賴關係的內部人,造成適用上過於狹隘,反而無法達成禁止利用不公平優勢地位獲取不法利益的立法目的。因此法院後來在Dirks v. SEC, 463 U.S. 646 (19
Thumbnail
上一篇United States v. Chiarella(1980)所提到的信賴關係理論將內線交易主體嚴格限縮在與交易相對人具有信賴關係的內部人,造成適用上過於狹隘,反而無法達成禁止利用不公平優勢地位獲取不法利益的立法目的。因此法院後來在Dirks v. SEC, 463 U.S. 646 (19
Thumbnail
有關內線交易內部人理論的四大判決:SEC v. Texas Gulf Sulphur Co.(1968)、United States v. Chiarella(1978)、Driks v. SEC(1983)、United States v. O’Hagan(1997),相信讀過證券交易法的各位對這
Thumbnail
有關內線交易內部人理論的四大判決:SEC v. Texas Gulf Sulphur Co.(1968)、United States v. Chiarella(1978)、Driks v. SEC(1983)、United States v. O’Hagan(1997),相信讀過證券交易法的各位對這
Thumbnail
相信同學們已經學會了『比 Stop loss 更好的停損方式』,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如果選擇權只能幫你停損,那怎麼可能成為美股操作的必學課程! 同樣的操作還可以延伸,不只能用來抄底還能追高,姿勢甚至還可以再更完美。請看選擇權策略大師 Steven 最詳盡的解析,輕鬆解鎖財富密碼。 二次抄底策略變
Thumbnail
相信同學們已經學會了『比 Stop loss 更好的停損方式』,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如果選擇權只能幫你停損,那怎麼可能成為美股操作的必學課程! 同樣的操作還可以延伸,不只能用來抄底還能追高,姿勢甚至還可以再更完美。請看選擇權策略大師 Steven 最詳盡的解析,輕鬆解鎖財富密碼。 二次抄底策略變
Thumbnail
"事實上,我們有理由相信,明顯的訂價錯誤情況理當存在;即使有無數精明資金試圖尋找這類定價錯誤的獲利機會,結果仍然不會改變。..." 這些喊水會結凍的外資,喊多是多,喊空是空!在某些時間軸上,看似對? 或許憑藉著只是那股"錢多"的壟斷力量罷了...在GME上踢到鐵板? 當有帶頭大哥時,散戶也是可以有
Thumbnail
"事實上,我們有理由相信,明顯的訂價錯誤情況理當存在;即使有無數精明資金試圖尋找這類定價錯誤的獲利機會,結果仍然不會改變。..." 這些喊水會結凍的外資,喊多是多,喊空是空!在某些時間軸上,看似對? 或許憑藉著只是那股"錢多"的壟斷力量罷了...在GME上踢到鐵板? 當有帶頭大哥時,散戶也是可以有
Thumbnail
身為一個經常辦經營權爭奪以及經濟犯罪案件的律師,見識過不少公司高層「賺錢賺到吐」的手法。 如果你是公司大股東、或經營者,那這篇就真的是給你的新春紅包了。推薦儲存起來,認真看完就能更瞭解那些高階經理人都是怎麼玩「五鬼搬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認識掏空手法,是正式防範公司被掏空的第一步。
Thumbnail
身為一個經常辦經營權爭奪以及經濟犯罪案件的律師,見識過不少公司高層「賺錢賺到吐」的手法。 如果你是公司大股東、或經營者,那這篇就真的是給你的新春紅包了。推薦儲存起來,認真看完就能更瞭解那些高階經理人都是怎麼玩「五鬼搬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認識掏空手法,是正式防範公司被掏空的第一步。
Thumbnail
動作快、腦筋聰明或者心夠黑 前言 在每一行,都有自己生存的法則,而陶德(John Tuld)相信,唯有掌握上述三個方式,是在這個行業中生存下來的方式,為了自己的生存,所以決定動作快一點,跑得比別人快一點,因為想要去解決這一些問題,要花費的力氣實在太大,一不小心就會把公司整個賠進去,然後自己所擁有的一
Thumbnail
動作快、腦筋聰明或者心夠黑 前言 在每一行,都有自己生存的法則,而陶德(John Tuld)相信,唯有掌握上述三個方式,是在這個行業中生存下來的方式,為了自己的生存,所以決定動作快一點,跑得比別人快一點,因為想要去解決這一些問題,要花費的力氣實在太大,一不小心就會把公司整個賠進去,然後自己所擁有的一
Thumbnail
前陣子和幾位朋友在餐廳吃飯,大家吃飯時聊到買賣股票賺大錢,但是聽到他們買賣自己任職上市櫃公司股票時,我替他們捏把冷汗與提醒他們我國內線交易的規範,他們問我:買賣自己公司股票不行嗎?犯法嗎?我說:當然可以,但必須看你為什麼而買或賣?
Thumbnail
前陣子和幾位朋友在餐廳吃飯,大家吃飯時聊到買賣股票賺大錢,但是聽到他們買賣自己任職上市櫃公司股票時,我替他們捏把冷汗與提醒他們我國內線交易的規範,他們問我:買賣自己公司股票不行嗎?犯法嗎?我說:當然可以,但必須看你為什麼而買或賣?
Thumbnail
我很常聽到一個說法是為什麼要投資美股,因為美股資訊透明,不同於台股時常有所謂的內線交易。 但這本書直接大大打臉了這個說法,事實上,就連美國華爾街上的投資基金,也充斥著內線交易,也是所謂的黑色優勢。
Thumbnail
我很常聽到一個說法是為什麼要投資美股,因為美股資訊透明,不同於台股時常有所謂的內線交易。 但這本書直接大大打臉了這個說法,事實上,就連美國華爾街上的投資基金,也充斥著內線交易,也是所謂的黑色優勢。
Thumbnail
瞭解基礎經濟學的朋友大概都會知道誘因觸發動機,因為政府有高額補貼的誘因,就會觸發業者騙取補貼的動機,這背後就是「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 我來簡單說說「資訊不對稱」下的三個經濟行為。
Thumbnail
瞭解基礎經濟學的朋友大概都會知道誘因觸發動機,因為政府有高額補貼的誘因,就會觸發業者騙取補貼的動機,這背後就是「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 我來簡單說說「資訊不對稱」下的三個經濟行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