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允許自己完全的無事可做,任由思緒各種奔騰遊走嗎?
大部分的人都沒辦法。
【聆聽寂靜】書中提到,維尼吉亞大學和哈佛大學共同進行一項研究,讓受試者在房間裡獨處6-15分鐘,期間不能聽音樂、看書、寫字和划手機,只能和自己的思緒獨處。參與者的年紀從18歲分佈到88歲,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但實驗結果大同小異。大多數人都覺得不自在。甚至有將近一半的受試者,願意為自己施以電擊好縮短枯坐的時間。
作者-厄凌‧卡格,來自挪威的探險家,他獨自徒步穿越南極,也是抵達三極(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的第一人,探索世界的過程,他逐漸發現人偶爾是需要將世界隔絕於外的,而所謂「寂靜」不單只是向外探求,更要往內心去挖掘。
書中,作者用三十三個自我探索來探詢三個問題,分別是:甚麼是寂靜?寂靜何處可尋?寂靜為何如此重要?而我也將分享書中兩個最能引起我心中共鳴的概念,希望可以喚起大家心中對寂靜的渴望。
寂靜住在草地上,在每片青草的背面,在石頭的藍色縫隙間
寂靜可能很無聊,和寂靜相處時格格不入的經驗每個人都有。有時寂靜也代表寂寞和悲傷,讓人感到窒息沉重。當我們被冒犯而感到心情沮喪時,乾脆把心封閉起來,寂靜隨之而來,冷戰也就這麼展開的。
這些被動引發的寂靜,總是伴隨著鬱悶的經驗,然而,主動探詢的寂靜通常很願意是我們的朋友,他可以是一種安慰,更可以是內心富足的源頭。
海邊聽到的滔滔浪潮,林中聽到的沙沙風聲,草原聽到的潺潺溪水,在這些狀況下,心中的寂靜讓人感到安心及富足,換個情境,也許不只在戶外,在辦公室中、通勤時、會議前,我們隨時可以選擇停頓、抽離,並留心於寂靜中。
當我們停駐在寂靜的世界,儘管把心敞開,體驗那無與倫比的美好及步調。若身邊圍繞著各種噪音,我們則要有意識的隔絕世界,這種隔絕並不是棄周遭環境於不顧,而是走遠它,更清楚的看到它,接受它並試著愛上它,愛上自己的生活。慣性的任由感官對周遭肆意的批評指導,我們刻意選擇用寂靜來體驗生命,可能是更深刻的一種生活方式。
無法言說的,就交給沉默
某日一大早,挪威知名的山區嚮導克勞斯‧海德堡帶著登山客從山中小屋走出來,此時,正逢春季,陽光照耀著大地,各種色彩在四處迸現,當下場景如夢似幻、美不勝收,但海德堡並未出聲讚嘆,而是遞給每個成員一張字條寫著「是阿,美極了!」,以此,展開當天的行程。
話語很多時候不能充分表達我們所理解、感受的。無論是眼見自然界的壯麗美景、耳聞輕盈愉快的音樂、觸碰到細緻柔軟的羊毛蓋毯、甚至是收到禮物當下的感動心情,我們用話語分享的當下,可能會將當時的情境及感動越推越遠。而海德堡無疑是理解語言會為我們的經驗設下界線,他希望能避免登山隊成員帶終日讚嘆週邊美景,而未真正的感受於美景本身。
緊要關頭時,能做的事極少,但,心從來都知道
現在,我們需要的事是深呼吸、放輕鬆。理解寂靜,並分辨何時應該隔絕世界。 作者提供了通往寂靜最直接的途徑:走進荒野不帶任何電子產品,獨自一個人過三天,不跟任何人說話,這樣的過程可以讓我們重新發現自己的另一面。
要如何探索這個世界,全憑個人本事,而且每個人要走的路都不一樣,願我們在這個噪音時代,都能找到自己的南極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