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是在被社會鐵拳一次次重擊之後,才發現自己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從小就被教育成要用「防守型」的態度來面對人生。所以,我只要聽到有人被稱讚說「這個小孩很乖」,就想罵髒話。
不。不要乖。不要溫順的走入人生,否則你根本不可能進入良宵。
因為,所有問題發生的當下,防守型的人總是在迅速評估怎麼降低損失而暗自竊喜。歐耶,本來我可以更糟的,幸好沒有。
沒有你的頭。問題一發生,防守型的人總是最早被犧牲。因為,你值得。
攻擊型的人,嗯,那個,人家在怪罪他之前都會三思而行.....不是嗎?
或者,我也可以把攻擊型的人,描寫成是積極思考的人。防守的人,是消極思考(雖然他自認並不是)的人。
上個月剛出版中文版,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康奈爾·考恩(Connell Cowan)博士,和美國廣播公司電臺《醫療秀》聯合主持人戴維·基珀(David Kipper)博士,兩個人合著的《劍型腦和盾型腦:多巴胺和血清素如何影響你的行為、情緒和人際關係?》為我的,額,人生智慧,指明了方向:
面對問題、壓力、挑戰,人們「要麼傾向於興奮(容易激動),要麼傾向於抑制(容易平靜)。佔優勢的一方將獲得主導權,但無論平衡偏向哪一方,它的目標都是不遺餘力地維持舒適感。失衡的狀態取決於兩種神經遞質,一種是多巴胺(興奮系統的老大),另一種是血清素(抑制系統的首席)。」
從字面上面來說,劍型的人--攻擊,盾型的人--防守。但是,一直攻擊或一直防守,其實都,有病。但是,我們很容易就不花腦袋,聽憑直覺來操縱。遇到問題,就會直接出劍或取盾。
書中提到,長期的壓力或者突然而至的憤怒,會讓我們腦袋紊亂,我們甚至會以劍攻盾,
壓抑強迫症自我懷疑打滾衝動一起出現。
歸根究柢,劍型或盾型的人生,就是我們面對問題的態度:接受或者拒絕,面對或者逃避,的一體兩面。
凡事都躍躍欲試的人,可能是用攻擊來替代防守。遇事深思熟慮再出手,也有可能是不想屢屢撞牆的先見之明。
我說,那個。這不是說來說去,都是各打五十大板各給五十金幣,這樣也行那樣也沒錯嗎?
不。不。不。我的結論是,我們真的得接受有一種所謂「習得性知識」的玩意兒。有些知識一直在那裡,只是我們不知道或者沒遇過更好的解決方法。
等你學會了,你習得了,你就知道,哈。這就是劍型思維,可以用盾型思維來化解,或者相反亦可。
我有矛盾,額,自相劍盾嗎?並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