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陳登的故事,來好好了解一下陳矯這個人。
在那場姑且可以稱之為「匡琦之戰」的戰役結束後,陳矯就去曹操那邊報到了。跟華歆那種感覺有點像。
過去沒細想,現在看來自有奇怪之處。
這些地方軍閥重臣,紛紛在官渡之戰展開後,前往許昌報到。
要嘛,大家看好曹操。一般論來說可能性較低。較高的反而是,準備挾天子出走。
但光憑陳矯華歆,能行嗎?我覺得不行。這個怪處還需要更多資訊,聊就是不追,哪天看到再說。
陳矯跟華歆相像之處,還有他的官職履歷上,也跳出了一個「征南長史」。
就是說,跟赤壁之戰有相關。這種直覺很快。
曹操手下的征南將軍,以曹仁為第一。南郡之戰,也可以看到陳矯的名字。
失守之後,陳矯便回往青徐任職太守。
外面老是演曹操一個大漢丞相手握八十萬大軍,慢慢了解各地割據情況才知道曹操辛苦(有點小愛好又怎麼了嘛)。
由於赤壁之戰已經打完,沒意外陳登早就因為肚子痛掛掉了。
東邊臧霸對曹操尚稱服從,不過其他人就未必。同時期西邊馬超韓遂馬騰這些人,也沒安分到哪去,想想心都累。
陳矯坐鎮彭城,對於安定下邳廣陵這些地方,想必也有一定的功效。
問題來了,各地多叛將,陳矯是否可信?
曹操表示可以。
《三國志》記陳矯的重點,就在品德高尚。
現代人可能覺得有屁用,對不起東漢這就是超有用。
陳矯當年出使曹操,現其忠義。鎮守彭城,就是錦上添花再下一城。但他真正發光發熱,是拉回魏郡西部,擔任都尉的時刻。
都尉是軍官,但並非將軍。
東漢屬於軍警法三效合一的時代,當年曹操也是擔任洛陽北部尉在那邊拿五色棒打人。
老話,魏郡屬於魏國天龍郡,陳矯的這個調動必有所本。很可能就是魏國初建之時。孟德需要一些「有品」的朋友。
當時有個老百姓,因為爸爸生病,所以殺牛祭禱。
這是非常嚴重的大事。
你知道少年董卓幹過最大的壞事,也就是殺牛宴請羌中豪帥。
按律法,這人要判「棄市」,當街斬首示眾。但身為執法官員的陳矯卻表示,這是孝子,應當原宥。
曹操說,非常好,升你當太守吧。
不過實際上,曹操是要陳矯來作法務部長。
當時坐牢的人,非常多。因為除了軍法之外,曹操朝廷的論罪斷刑,都不會下得很重。
陳矯認為不能這樣。
周有輕典中典重典,三典之制,分別針對不同的環境。
你為了保存人力,用約法三章那種戰時特別條例來通用各地……要知道,關押犯人對於財政人力也是一種負擔。
既得曹操授權,他就開始把案子拿出來重審。
該殺該放,趕快判一判。
故事不過如此,背後的意義至少就有兩層。
首先,那表示「東漢法律鬆散」,而新建的魏國「治安良好」。意思是此時此刻,好,大約建安十八年左右,曹操要的是錢錢。
有財產的人想去治安良好的地方,無產階級則希望規則鬆一點,機會多一些。
即使是法律的層次,都忽略不了背後的資本主義。
然而,實際上被釋放出來,成千的老百姓又會去哪呢?當曹操有了更多的錢,他想要徵召貧苦人來當兵,又有什麼困難呢?
孟德的東征,西征,隨之啟動。陳矯也跟著去了。
如果曹操真的意在「讓陳矯成為魏國法律頂梁柱」,那陳矯就不應該跟隨遠征。這次的整理,很明顯就是「階段性任務」。
建安十九年,陳矯跟著去打孫權,妙的是回來之後被降職了。但老實說,以陳矯的資歷來說,跟著打孫權是合理的。可接下來,曹操還是帶著他去打漢中,所為何來?
裴松之一直到陳矯傳的最後,才提出了爆點。
跟隨三國志看,接下來我們還會知道,劉曄跟陳矯進行過政治鬥爭。
事實上,陳矯本姓「劉」。
當代漢室王孫滿地爬沒什麼,但若是接近了政治中心,那就很容易有什麼。劉備當年緊貼著曹操,自己在朝廷裡又沒勢力,最終搞到只能反出,其實是很合理的。
陳矯本姓劉,偏偏他又娶了劉氏為妻,這部分也是遭人非議。
曹操為了保陳矯之才,甚至下令如果失德違法之事發生在建安五年前,不溯及既往:若有人要追,那看他追什麼罪,就自己領那個罪。
從這邊就可以推測,陳矯建安十九年的降級,非曹操本願。曹操是為了讓他離開政治漩渦,才帶他西征劉備。
回返之後,曹操就打算讓陳矯進入尚書台了。
是誰在找陳矯麻煩?基本當時應該還不是劉曄。可能的選項太多而線索太少,難以定論。但我們都知道,曹操人生最後並未回到鄴城。
跟劉備打完,曹操就去對付關羽,最終在洛陽駕崩。
按照漢朝的規矩(要說漢人也可以,到南北朝這套都還在用),太子並不是當然繼承人。
只是第一順位繼承人。
規矩是,皇帝當在尚書台備有遺詔。駕崩後,尚書台根據遺詔宣布繼承人,辦理新帝登基事宜。
這時候皇城禁軍是要配合尚書台動作的。
正如大家一輩子都沒想過,但在這裡不由得加了個冷筍的情況一樣。
陳矯傳透露出:曹操其實並未遺命曹丕接任魏王。
我以前也不知道,知道之後一切都合理了。
在新帝登基前,除了行政單位尚書台跟禁軍之外,國家的備位元首在這段時間會啟動。
漢朝沒有副總統副皇帝,備位元首便是先帝皇后。
先說,這時候陳矯就是跳出來力排眾議,認為應該立刻讓曹丕繼承的一名大員。之後被曹丕提拔為尚書令,剛好而已。
回過頭來說,曹丕七年天子生涯,實是處處受母親制肘。
為什麼?今天不是陳矯出來噴個屁,大家就會聽他的。
最關鍵,到底是卞太后,卞皇后的支持。所以當太后想要換掉小丕丕,小丕丕那一個瑟瑟發抖啊。
更不要說,當曹丕想要進一步干涉政令,承恩而起的陳矯,反而不給臉了。
陳矯就是忠義高潔。
為國盡忠:不是為曹丕也不是為卞太后。
到了最後,陳矯為三公之司徒。在曹叡上位後不久逝世。
他的長子陳本也是「不讀法律而得廷尉之稱」。
陳矯家不是法律系統,是「禮法系統」。
陳壽特別寫上了,陳本「優於司馬岐等」。
這是司馬芝的兒子,跟陳矯不同,司馬芝反而是曹操時的「大理正」,曹丕時的「河南尹」。
兩家的消長,相信也反應出曹魏自曹操至曹芳時,對「法」的態度。
法律系的司馬芝父子,在曹操曹叡時代屬主流。
禮法系的陳矯父子,則在曹丕與司馬懿父子時代主流。
甚至最後,司馬炎都要倚靠陳本的弟弟,陳騫來逼退曹魏之帝。
發現了嗎?陳家的玩法,絕對更適合「禪讓」。
「為國家百姓,天子可割可棄」,正是孔孟思想上極大的共通點。
你說,王朝的統治權與國泰民安之間的關係,究竟是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