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提醒 : 建議搭配左方目錄,可以更有架構的理解文章呦 ! )
5/25法則幫助自己哪些層面 ?
- 什麼事對自己來說是更重要的
- 我的短期、長期目標是甚麼
- 擁有做每項決策時可以參考的依據
「寫下文字,才能以相對客觀的角度看到自己。寫下文字,才知道自己腦袋裡的想法有無邏輯。」- 書籍 卡片盒筆記法 -
實際操作 :
- 定義清單的時間範圍、主題範圍(例如 : 30歲前、今年、興趣、家事、學習…)
- 任意列出25點對自己重要的事(例如 : 財富、健康、事業、人際關係…)
- 適時暫停下來審視清單,並排序先後順序
- 補充說明每件事的詳細要點(例如,財富自由實際上是要在多久時間內擁有多少財富、累積人脈實際上要怎麼做…)
- 反覆執行到釐清想法
- 清單完成後,把心力只放在前五件事
可能會遇到的誤區 :
- 在完成前五件事之前,其他的內容都不能做 !
- 重點不是要25件事,多少件事都可以
- 必須要在列清單的當下好好審視自己、好好釐清自己想要什麼
- 對列出來的清單需要慎重且負責,並時刻記在心裡,做為自己的準則
應用方式 :
#學習目標
你可能有許多想學習、想體驗、想嘗試的事物。
例如我想學習程式設計、藝術鑑賞、繪畫、模型製作、語言、寫作、管理、投資理財…,而這些事物對於現在我的職業幫助性的多寡,以及對於我未來的走向是否需要哪些技能的幫助,哪些是我的興趣,而其中又有哪些是我最想培養的。
藉由5/25法則能讓我靜下心來思考一段時間,藉由列下清單的過程,深思每項專長的必要性與優先性,藉此輔助我將當下的時間花在最值得的事物身上。
#習慣養成
大家可能都知道,建立習慣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藉由閱讀大量書籍,來了解各種可能的習慣養成作法,例如 : 原子習慣、刻意練習,甚至是學習成功人士的早起、慢跑運動…,然而我們沒有那麼多的心力能夠驅動我們同時建立起那麼多的習慣。
此時5/25法則就能幫助我們釐清對現階段的自己可能最適合的方式。
例如 : 早睡早起、冥想靜坐、慢跑、撰寫子彈筆記、時間管理…,列出5/25清單,並從第一點開始養成習慣,幫助我們能夠輕鬆的一次建立起一個習慣,因而不至於產生對建立習慣的壓力。
#長期目標 ( 例如 : 30歲、5年、10年 )
想像未來的自己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有沒有家庭 ? 有沒有資產 ? 存款多少 ? 是否能夠富養小孩 ? 幾歲能夠退休 ? 被動收入與主動收入的占比 ? 在事業上的定位 ? 身在什麼樣的產業 ?
藉由自己想像未來的景色,去定義並詳細條列下來。例如 :
- 擁有家庭
(另外一半是我職涯上的後盾,有自己的理想與動力,有一個小孩,並可以有足夠的時間與金錢可以經常出遊、一起做很多想做的事、體驗生活) - 能夠持續與他人分享與討論各種主題的知識與想法
- 在事業上能夠擁有自由運用的時間,能夠由自己掌握工作走向,並能夠時常實驗新東西
#短期目標 ( 例如 : 今年、這個月 )
針對於自己列下的長期目標拆解成較小較短期的目標,以利進行。例如 :
- 30歲時希望財富自由,並且對於財富自由定義為被動收入8萬,短期目標就需要將投資理財,或其他能夠賺取被動收入的工作,例如 : 線上講師、電商…。
- 希望能夠在30歲擁有自己想像的家庭,想當然爾在短期目標需要多認識符合自己條件的異性,拓展交友圈,建立更多人脈,而非躺在家裡沙發,連出門都不想。
- 希望在30歲時能夠創業,短期目標就需要了解產業模式、管理方式、行銷、建立人脈、尋找合作夥伴…必備條件。
我的實際使用心得
在製作我的巴菲特5/25清單過後,我發現實際以文字記錄下的方式,加上時常回顧,以客觀的角度看自己的清單,對自己的了解有顯著的提升。
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有許多想法的人,經常這個想做那個也想做,也導致常常事情做到一半就被其他更新鮮的事物吸引走注意力,雖然並非是經常半途而廢,但仍然在進行許多事時太容易分心到其他想做但不重要的事,也因此經常覺得時間不夠用。
藉著利用巴菲特 5/25 法則審視自己後,我意識到對於某一段時間下的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甚麼,因此也進一步列出基於不同時間段、不同主題的清單,例如 : 今年的自己、30歲的自己、閱讀的主題類型…。
藉此清單,讓我在做每件事情時能夠以踏實的心態進行,也能夠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現在在做的事是絕對有意義的,是對未來的自己有幫助的。
歡迎追蹤我的IG與我互動並獲得即時的知識補充 https://www.instagram.com/emvww3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