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生活點滴 - 傳統英式早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今日終於得空出門吃早餐+寫日記,在我家附近的英式早餐,能吃的就只有幾家。

傳統的英式早餐包含有香腸,培根,太陽蛋(或是炒蛋),蕃茄,焗豆,烤吐司,炒洋菇,炸薯餅,black pudding (有點像豬血糕)和炸麵包,不過black pudding 和炸麵包在我家這裡很少店家有提供。素食的英式早餐就提供素香腸,或是給比較多塊的炸薯餅,有的店家還會提供酪梨或是菠菜給純素食者。

對於用字的精準度,有的店家是寫full English breakfast,通常提供到11點,如果是寫all day English breakfast ,那就是全天提供,不過還是有的店家菜單寫了all day English breakast卻只提供早餐,然後就會有些顧客會因此物給低評...這種毛很多很難伺候的英國人很多, 我家就有一個, 既然要吃"早餐"不是應該自己要早起嗎? 怎麼怪店家早餐11點就結束? 以前我為了吃某家蔥油餅還設鬧鐘早上7點就要去排隊, 媽媽看我假日還要早起就為了吃蔥油餅替我排過幾次, 然後大部分的顧客都是一次買好幾"張", 就算排了前三個, 常常還是要等半小時以上.

同樣都是英式早餐, 價差卻很大, 我今天早上這樣一份英式早餐+低咖啡因拿鐵共花了我6.5鎊(現在英國最低時薪10.42鎊), 比較精緻的英式早餐通常香腸和培根的品質比較好, 我吃的這家和一般超市裡的cafe差不多等級, 算是比較差的香腸, 麵包也是最便宜的白麵包,走精緻路線的cafe用的是豬肉比例較高的香腸, 麵包也會全麥的選項(費用大約為10鎊),還要講究現點現做, 如果喝茶喝咖啡的杯子是骨瓷還能再多收個幾鎊!

當然還有更差的就是用番茄罐頭取代新鮮番茄, 然後烤土司上抹的是乳瑪琳而不是奶油. 除了食材上的差異, 我個人對其他的小細節也是很在意, 比方說盤子是不是有先加熱, 還有焗豆要分開裝, 比較功夫的店家連吐司都會另外用盤子盛, 這個感受大概等同於有人不喜歡濕濕的菜直接放在飯上.

以前去過伯明罕的早市吃過粗飽系列的英式早餐, 店內坐滿了工人, 所有的食材都是在廚房煮好放在前台的保溫台上,現點現夾由客人自己端去座位上吃, 對了, 座位當然是塑膠桌椅, 好擦好整理! 焗豆直接倒上盤上, 濕的乾的食物全混在一起, 我一坐到位子上就是趕快把土司移到香腸上架高, 要是動作太慢就泡軟了, 有位子就坐也不講究一定要等到有空桌, 咖啡只有filter coffee, 要喝茶的領了茶包自己倒熱水來泡, 糖和牛奶一切自助, 雖然自己喜歡精緻路線的cafe, 但對這種充滿人間煙火味的市集也很吸引我, 店裡總是很吵鬧, 也不用放音樂反正也聽不到, 顧客都是吃完就走,來市場裡吃早餐的就是圖一份粗飽能撐到中午放飯.

一份簡單的英式早餐,既能精緻化也能走粗飽路線, 有機會來英國的話不妨嘗試看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英國風味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11會員
58內容數
桃園李小姐本是英國留學生, 在台灣有大好前程, 留學期間與英籍先生相戀後智商歸零決定定居英國, 目前一家四口在英格蘭小鎮生活. 在這裡分享英國生活的瑣碎.
2025/04/20
Easter Sunday早餐簡單的吃了復活節十字麵包(hot cross bun),雖然在英國一年四季都能買到hot cross bun,但復活節期間會有更多的口味,年輕的時候會好奇買不同口味來嘗試,這麼多年下來我已經不再買那些五四三的口味了,真的是只有最傳統加了葡萄乾的比較好吃,巧可力口味的吃起
Thumbnail
2025/04/20
Easter Sunday早餐簡單的吃了復活節十字麵包(hot cross bun),雖然在英國一年四季都能買到hot cross bun,但復活節期間會有更多的口味,年輕的時候會好奇買不同口味來嘗試,這麼多年下來我已經不再買那些五四三的口味了,真的是只有最傳統加了葡萄乾的比較好吃,巧可力口味的吃起
Thumbnail
2025/04/19
這週是英國的復活節假期,星期五稱為Good Friday,星期天是Easter Sunday,這兩天很多商家的營業時間都會改變,特別是Easter Sunday,很多店家會選擇休息。 有小孩之前我只知道Easter會有各式各樣的兔子和彩蛋的裝飾,有了小孩後才知道所謂的復活節,是慶祝耶穌復活,我
Thumbnail
2025/04/19
這週是英國的復活節假期,星期五稱為Good Friday,星期天是Easter Sunday,這兩天很多商家的營業時間都會改變,特別是Easter Sunday,很多店家會選擇休息。 有小孩之前我只知道Easter會有各式各樣的兔子和彩蛋的裝飾,有了小孩後才知道所謂的復活節,是慶祝耶穌復活,我
Thumbnail
2025/02/19
前幾天在波蘭超市裡看到這個黃澄澄的水果,充滿個蘋果的香氣,我很喜歡蘋果,只要是沒吃過的蘋果品種,我看到都會購買。回到家後迫不急待想嘗一口,嗯....有夠難吃。 應該是說難以下嚥,說不出的口感,雖然是有點甜味,但口感不像蘋果,有點硬有點澀,覺得吞到胃裡會胃穿孔一樣的木質口感,對切看了以後也是蘋果
Thumbnail
2025/02/19
前幾天在波蘭超市裡看到這個黃澄澄的水果,充滿個蘋果的香氣,我很喜歡蘋果,只要是沒吃過的蘋果品種,我看到都會購買。回到家後迫不急待想嘗一口,嗯....有夠難吃。 應該是說難以下嚥,說不出的口感,雖然是有點甜味,但口感不像蘋果,有點硬有點澀,覺得吞到胃裡會胃穿孔一樣的木質口感,對切看了以後也是蘋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今日終於得空出門吃早餐+寫日記,在我家附近的英式早餐,能吃的就只有幾家。 傳統的英式早餐包含有香腸,培根,太陽蛋(或是炒蛋),蕃茄,焗豆,烤吐司,炒洋菇,炸薯餅,black pudding (有點像豬血糕)和炸麵包,不過black pudding 和炸麵包在我家這裡很少店家有提供。素食的英式早餐就
Thumbnail
今日終於得空出門吃早餐+寫日記,在我家附近的英式早餐,能吃的就只有幾家。 傳統的英式早餐包含有香腸,培根,太陽蛋(或是炒蛋),蕃茄,焗豆,烤吐司,炒洋菇,炸薯餅,black pudding (有點像豬血糕)和炸麵包,不過black pudding 和炸麵包在我家這裡很少店家有提供。素食的英式早餐就
Thumbnail
回想起來,沒有刻意去作出改變,就是突然有幾天想吃早餐,慢慢就養回吃早餐的習慣。找到供應美味早餐的小店,卻在毫無預警之下結束經業,再也吃不到帶來滿滿幸福感的早餐,覺得好可惜。
Thumbnail
回想起來,沒有刻意去作出改變,就是突然有幾天想吃早餐,慢慢就養回吃早餐的習慣。找到供應美味早餐的小店,卻在毫無預警之下結束經業,再也吃不到帶來滿滿幸福感的早餐,覺得好可惜。
Thumbnail
我們有很多一起吃午餐和晚餐的人,跟你一起吃早餐你的人,並不多
Thumbnail
我們有很多一起吃午餐和晚餐的人,跟你一起吃早餐你的人,並不多
Thumbnail
早午晚三餐是基本的需要,香港人似乎對於早餐沒有很大的講究,一般我們也是吃麵包三文治,或者很多人都會上班前往快餐店或茶餐廳吃一個A餐便ok,中式一點,可能吃腸粉、燒賣和粥。我覺日本人的早餐太豐富,因為會吃一碗白飯,但我有位日本人笑說,其他香港的早餐也一樣豐富,而且還很油膩呢﹗想起來也是,日本人的早餐…
Thumbnail
早午晚三餐是基本的需要,香港人似乎對於早餐沒有很大的講究,一般我們也是吃麵包三文治,或者很多人都會上班前往快餐店或茶餐廳吃一個A餐便ok,中式一點,可能吃腸粉、燒賣和粥。我覺日本人的早餐太豐富,因為會吃一碗白飯,但我有位日本人笑說,其他香港的早餐也一樣豐富,而且還很油膩呢﹗想起來也是,日本人的早餐…
Thumbnail
如何判斷一間早餐店優劣,每個人心中一定都有一把尺,可能是蛋餅皮選擇,也可能是大冰奶的效用。
Thumbnail
如何判斷一間早餐店優劣,每個人心中一定都有一把尺,可能是蛋餅皮選擇,也可能是大冰奶的效用。
Thumbnail
台灣早餐文化是許多人的驕傲,有高達八成民眾(上週在松菸早餐展學到的)早上在外面用早餐。老人可以早早散步去吃豆漿饅頭、上班族拎了個飯團或三明治就走,學生有蛋餅奶茶,自由工作者或家庭主婦也可以悠閒地吃個麵包煎蛋配咖啡。 在國外留學時,想念的還真是台灣的早餐。酥脆的蛋餅、飽滿的炭烤土司、乳味濃厚的鮮奶茶。
Thumbnail
台灣早餐文化是許多人的驕傲,有高達八成民眾(上週在松菸早餐展學到的)早上在外面用早餐。老人可以早早散步去吃豆漿饅頭、上班族拎了個飯團或三明治就走,學生有蛋餅奶茶,自由工作者或家庭主婦也可以悠閒地吃個麵包煎蛋配咖啡。 在國外留學時,想念的還真是台灣的早餐。酥脆的蛋餅、飽滿的炭烤土司、乳味濃厚的鮮奶茶。
Thumbnail
大多時候我的早餐內容很固定,我是那種挑上了一類食物後可以天天吃的類型。
Thumbnail
大多時候我的早餐內容很固定,我是那種挑上了一類食物後可以天天吃的類型。
Thumbnail
英式早餐-1 到英國旅遊每天早上飯店會提供英式早餐,在英國走跳8天,住過6間飯店,每一間飯店說好了似的,一定準備一模模一樣樣的熱食,我佩服英國人的一板一眼,從早餐可以看出端倪。
Thumbnail
英式早餐-1 到英國旅遊每天早上飯店會提供英式早餐,在英國走跳8天,住過6間飯店,每一間飯店說好了似的,一定準備一模模一樣樣的熱食,我佩服英國人的一板一眼,從早餐可以看出端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