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與民族的關係:族群透過神話塑造獨特的集體記憶、創造傳統,
而集體記憶則具有凝聚群體的功能,並進一步形成族群、鞏固族群意識。
一、作品文本
「遠古的時候,天和地緊緊的重疊再一起,後來突然一聲霹靂,大岩石裂成了兩片。一片上升,成了住雷公的天,一片下落,成了住人類的大地。」壯族神話 — — 造天地
「往古,往古,更往古時候,天和地還沒有分割的時候,世間只是混混沌沌……,在漫長的胎動狀態中,不知什麼時候,便產生了明暗清濁之物。不久,屬於『陽』的輕清之物,上浮成為天,屬於『陰』的重濁之物,下凝成為地。」蒙古族神話 — — 天地起源
從上面兩個敘述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神話間的共通性:天地初始是未分割的,並看到不同民族對於同一種現象的不同解釋:壯族的天地是因為雷聲,而蒙古族的天地則是陰陽的分層。
二、題解
神話,一個聽似浪漫充滿幻想的名詞,我對於神話的第一印象是七彩的顏色,被刻畫在七彩玻璃中,透著陽光熠熠發光的樣子。但其實,神話並非全然的憑空想像,每一個神話的出現,都是基於人類生活中的真實遭遇,只是在沒有科學的古代原始時期,人類只能虛構出一個合理的解釋說明,成為群族共同的信仰。
三、心得與討論:神話與民族的關係
神話的主題可以是非常多元的,而最為普遍的神話主題不外乎是「人類誕生」、「文化起源神話」或是為了解是自然現象的「自然性神話」。我們可以從這次的神話選讀中看到,無論是壯族、傣族、傣族、白族、滿族,都共同擁有相似卻具有其民族特色宇宙起源神話,滿族的「天神創世」、白族的「天地起源」或是傣族的「開天闢地」,我們都能看出想要建構「世界建立的合理解釋說明」的目的,也能在故事細節中看到每個民族的族群認同與自覺。
神話與民族的討論讓我想到王明珂老師在《華夏邊緣 —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中談及的族群本質,一個族群的意識除了客觀特徵的獨特性外,更重要的是主觀認同下的族群與族群邊界,是基於共同的文化、生活習慣、語言而認定自身民族意識,因此同民族的「集體記憶」就成了凝聚民族意識的重要關鍵,而神話就是一個集體記憶的展現,族人為了現實情況而重建過去,調整記憶適應現實變遷,像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解釋現實世界中只有一個太陽的現象,而每個民族對於「一個太陽」的神話也有會有所差異,也就是族群間集體記憶的不同。
總結來說,我認為神話與民族的關係是:族群透過神話塑造獨特的集體記憶、創造傳統,而集體記憶則具有凝聚群體的功能,並進一步形成族群、鞏固族群意識。
四、參考書目
1997王明珂
《華夏邊緣 —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1997年3月1日。允晨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