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會談談「壞女孩現象」(mean girl phenomenon)。這個 mean girl 中文很難翻,以前有一部 mean girl 的電影翻成「辣妹過招」,但當我們講mean girl 時,其實是負面的意思。也有人翻譯成「賤女孩」,但這字又用得太重。

ㄏㄞ
台灣社會口語的「壞女孩」或許比較接近原意,就是「有點壞又有點可愛」,或說「妳有點壞壞的」,大概就是這意思吧。或者當女生跟閨蜜分享她怎麼修理看不順眼的人,閨蜜說「妳好壞喔!」,就是這個意思。
壞女孩現象為什麼重要?因為我們的女兒有可能成為「壞女孩」,也有可能成為被壞女孩欺負的人。更大的機率是,多數女孩會有「選邊站」的壓力,是要加入既成勢力的壞女孩集團,還是要支持被欺負的人,或以巧妙的身段周旋在不同小團體間。
然後壞女孩現象,在IG等社群網站時代,又跟越來越盛行的青少女自殘、自殺行為有關。
但要談論「壞女孩現象」,又得很注意「性別歧視」的問題。
要講罷凌行為,男孩之間比女孩之間多太多了。校園裡可偵測到的罷凌行為,以男性為核心發動的多太多了。
女性之間的「隱性罷凌」,多數是在破壞關係、傷害名聲,許多是私下、隱密的。
從大腦的多樣性來看,當妳把一群女生放在同一個班級或相近的教室,就會出現一些攻擊者、一些容易成為受害者的人,然後少數的攻擊者又會把其他人捲進來。
有許多女生對這些事情沒有強烈興趣,但還是會遇到選邊站的問題。
如果是在男女混合的學校,異性的吸引力又會讓這些問題更複雜。
古早時代,青少女就要決定日後要跟哪位男性成為伴侶,所以國高中階段是這些壞女孩現象最盛行的時候。
但學者也發現,等小女孩變成大女孩,有些mean girls還是會繼續成為mean women。
如果這女生能力好、外貌好、情商高,她也還是有可能繼續操作其他人圍繞在她身邊轉。
女性在職場如果有傑出表現,也常會感受到來自女性同事的揶揄與暗中攻擊。
不過,也有一些學者在做研究,確認有些女性「同性攻擊」的行為,是出自於基因的本能。對於某些情境下、或符合某些條件的女性,女生就是容易出現「暗黑攻擊」的行為(如散佈她的負面消息,或許有些真、有些假)。
所以,當一群女生處在一個班級,會一群女生處在一個職場,就很容易有一小群人開始出現「暗黑攻擊」的行為。
這對家長、老師或主管,都是個嚴肅的課題,但很難處理,因為許多攻擊都是透過私底下的通訊軟體,一開始其他人很難發現,只有被攻擊者開始感覺到怎麼有許多人際關係都變得不一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