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一部《穿著Prada的惡魔》揭開了時尚圈工作的神秘面紗,許多人都因為這部電影夢想著要得到這圈子內的工作,認為會有拿不完的禮物、穿不完的衣服,還有好玩的出差和豔遇。
但是事實上是如此嗎?今天這篇文章就我看到、經歷過的情況來聊聊,如果你想進這一行,可能會面臨怎樣的事情?還有,那些被電影包裝過的夢幻泡泡可能要提前戳破。

GUCCI秀場
因為本身的工作背景,以及在工作場合認識了許多其他同行朋友,我可以很清楚地列出無論是編輯或記者等「時尚內容產出者」都在做些什麼,特別是有鑒於前陣子有人熱衷在Dcard意有所指地造謠我的身份,故意模糊不清地瞎扯八卦,這篇文一方面可以為想進這行的人說明情況,一方面順便闢謠。

香奈兒展覽
記得當我還在當網路編輯的時候,和圈內朋友聊到怎樣的人可以稱為「時尚編輯」?是經手的內容一定要在紙本刊物出現,還是在網路出現也算?這一題在現在平網整合(平面、網路整合)的時代看起來,實在相當愚蠢,根本沒有討論的必要。
那麼我們談工作內容好了!現在線上所有的時尚內容產出者(雜誌的平面和網路編輯、網路媒體的記者和編輯、其他平面媒體的記者和編輯)做的事情幾乎百分之90是一樣的,一樣出席活動採訪、一樣做活動的文字和影音內容、一樣整理品牌寄來的新聞稿並生出報導、一樣拍照、一樣做專訪、企劃專題(整理流行趨勢、當紅單品等等報導),唯一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拍照(時尚大片)的密集程度和稿量差異,雜誌編輯一個月拍照可能要拍到4次,但稿量沒有記者或網路編輯多,記者或網路編輯一個月可能要寫至少80篇稿,但拍照可能1-2次,其他的幾本上就是一樣。
另外有所差異的,就是出差和時裝週的工作狀況。國際中文版的雜誌畢竟是全球企業,所以待遇(不是指薪水,是受到的禮遇)比較好,品牌如果有出差的邀約,通常會以雜誌社為主,時裝週的位置,也通常會給第一排。再來才是像報紙這樣的紙本刊物,最後才會是網媒。我知道這個順序有點奇怪,因為實情是現在誰不用網路?怎麼網路會被放到最後面?這件事除了跟前面提到的全球企業因素有關之外,實在也是因為品牌們到目前為止還是喜歡看到實體的「露出版面」,這讓他們會比較好交功課。
所以如果有人想要造謠我從網路編輯轉換到時尚記者的職位變動,已經不算是時尚編輯?那真的可以省點力氣,糾結在名稱很沒有意義,不如把這力氣拿去搞懂現在的媒體真正的工作內容比較實際。

米蘭時裝週
而在時裝週大家都是一起擠地鐵或揪團包車、叫計程車,沒有像電影那樣有專車接送到門口,不過如果是品牌帶出差的飯店倒是經常都可以住到很頂級的。
至於電影中也提到的收公關品、禮物,這對「時尚內容產出者」來說的確是家常便飯,這是品牌們用來作關係、為博版面做的付出。上至總編輯,下至編輯、記者,三不五時就會收到品牌送來的禮物,除了年節之外,有時候還有他們主打的商品像是包包、鞋子、衣服等等,還有特製的中秋、聖誕禮盒等等,但絕不會有像《穿著Prada的惡魔》中那樣去一趟時裝週就有拿不完的衣服,那是天方夜譚。(美妝類編輯、記者則是會收到很多化妝、保養品)
你要說這些東西是令人羨慕的嗎?也許是吧!但老實說媒體業的薪水真的不多(比起科技、金融類型等工作),收收禮物也只不過是為單薄的薪水「雪中送炭」罷了。我也聽說有些公司還會規定這些東西要「充公」,所以並不是每人都可以在辛苦工作後獲得這些犒賞。
以上,大概就是「時尚內容產出者」的日常工作內容和可能可以拿到的福利。

感謝香奈兒曾讓我距離GD那麼近

跟愛馬仕去東京看劇場演出
其實是還可以再細分去介紹的,比如光是編輯就可以分採訪編輯、服裝編輯等等,另外編輯和記者又可以區分專門負責珠寶鐘錶、時尚、美妝、生活路線等不同的專業。但無論是什麼樣的「時尚內容產出者」,老實說這都是蠻好玩的一份工作,我們經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擴展眼界,去看、去經歷很多人可能不會有機會體驗的事物,雖然可能工作量龐大、薪水少,但也算是「痛並快樂著」。所以即便這行已經被不少人認為是夕陽產業,但我還是很鼓勵年輕人把握時間,趁年輕進來玩玩。
最後再補充,就跟其他行業一樣,這行也是有業務、廣編的,也有專門負責這塊的職位,但要比起我上面談論的「時尚內容產出者」,工作內容可能沒那麼多元,他們沒有機會去時裝週,出差、採訪少很多,但薪水比較起來應該是較高的。所以就看個人需求,看你想要體驗哪一種生活。或是更想專注某專業技能,也可以朝攝影師、影片剪輯等發展,也都是可以在這行體驗好玩的經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