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貓的大腦縮小了,因為被人養

2023/10/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貓咪走入人類部落後,大腦漸漸縮小了。或者說,大腦容量比較小、幼齡化的野貓,比較能夠接近人類,跟人類共生,最後形成今日橫行世界的新物種。

raw-image

一百多年前,達爾文就發現,野生動物家畜化之後,普遍會出現一些共同的特徵,其中之一就是腦容量縮小。這叫做"domestication syndrome"。

五十年前有一些相關研究,驗證包括貓、狗、羊、兔子,家畜化之後大腦都會縮小。但五十年過了,有些資料已經老舊,甚至連原始文獻都不太好找。

於是,新的研究團隊,用新科技再來驗證,家貓的大腦是不是比牠們的祖先縮小呢?

答案還是很清楚。如果跟與家貓有共同祖先的非洲野貓比,家貓的腦容量還是明顯的小,也比歐洲野貓小。

家貓腦容量小的主要科學解釋,是因為神經脊細胞(neural crest cell)變少了。神經脊細胞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負責「戰與逃」反應,遇到外界威脅時要作戰或逃跑。

而神經脊細胞減少的演化方向,也會一併造成下垂鬆軟的耳朵、嬌小的鼻子、嬰兒般的臉孔、白色軟毛等特徵。

家貓如果被野放,還是可以捕捉許多小動物、小飛鳥,造成當地野外生態的浩劫,這表示許多生存技能,還是保留在貓咪的大腦裡,只是平常不需要使用。

貓咪可以分辨主人的聲音,可以感受到主人對不同貓咪的對待,訓練後也可以玩些小遊戲,看來貓咪的智慧並沒有因為家畜化而變笨,只是貓咪不像狗熱情,不會四處追著主人跑。

貓咪大腦縮小,主要是因為「過度警戒的反應」已經不需要了,供養這些腦神經細胞只是浪費能量而已,而且會妨礙跟人類的互動。

和狗不同的是,貓咪不像狗狗在兩三萬年前還需要跟人類一起出去狩獵,還要負責索敵。貓咪只能要抓老鼠,就達到人類要和貓共生的目的。當人類開始城市化生活後,貓咪的角色又漸漸改變,成為賣萌的陪伴者。這時,幼齡化、笨拙化、可愛化的貓貓,又更能得到人類寵愛,得到特別的育種。

貓咪到底是被人養幸福呢?還是在野外拼鬥幸福呢?如果你家裡有養貓,那你就相信貓咪跟你住會比較幸福吧!如果你常陪伴貓,逗牠們玩,牠們也就有機會度過快樂的十幾年貓生。吃得飽飽,住得舒舒服服,想像你是出外拼搏後會帶食物回家的大貓咪。

供養大腦是很耗能的。不需要的大腦,就捨棄掉吧,這在大自然很常見也很容易理解。


1.5K會員
389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