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潭作為觀光勝地,有著許多水上活動和溪畔餐廳,但是在這些五光十色的景點背後,還有許多百年歷史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敘說著台北開發的歷史——它們是和美煤礦、新店渡與瑠公圳。
常常往外縣市跑,寫外縣市的所見所聞與地方故事,但是對自己住的家鄉有多了解,每每問自己這個問題,總會汗顏。
為了輸送瑠公圳的水至大台北地區,郭錫瑠在景美溪上蓋了一條給水走的橋,該水利設施名為「梘」;大坪林為梘頭,景美則是梘尾,最終因發音逐漸演變成今日的景美,這也是我專題名稱的由來。
順著瑠公圳這個脈絡研究,可以知道過去的新店溪除了灌溉用之外,還兼具運輸發功能,包含景美在內的大文山堡的茶葉就是靠水路運送;隨後鐵路成為台灣運輸的主要角色,陸路取代水路,穿越景美的是連接萬華及新店的萬新鐵路,鐵路運載的,則是大文山堡地區另一個特殊物產:煤礦。
也許是九份、十分跟電影《悲情城市》的關係,總覺得煤礦帶有浪漫的色彩,而且總隱沒在山間小鎮,從來都不知道原來我家離煤礦這麼近,前陣子意外發現一場新店碧潭煤礦的走讀活動,那就來感受一下吧。
台灣煤礦發展甚早,最早在17世紀就有開採紀錄,不過系統性開採則是19世紀末的事情,當時因為現代化與戰爭需求,台灣的煤礦一度是國際上重要的物資,直到1970年代左右因為礦災、採盡以及石油等新能源發展等原因才沒落,而這次前往的人店區三大煤礦之一和美煤礦,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
和美煤礦這個地帶的礦產開採最早始於1917年,開採地點位於今日的和美山,直到1966年因為不慎挖到新店溪河床引,礦坑進湧進新店溪水造成礦災,就此廢坑。今(2023)年3月,和美煤礦列為文化資產,原本隱沒災山腳邊的礦坑口得以重見天日。
有意思的是,和美煤礦的命名順序與以往不同:礦坑名稱通常依照地名命名,這裡卻是反過來的,和美山是因為和美煤礦才叫做和美山,以前則稱為大畚山,因為這裡的地形就像個「畚箕」一樣。由這個命名脈絡可知,和美煤礦對當地具有多大的影響與意義。
其實會出現「和美」二字是因為,民國時期從日本人接手礦坑而設立公司的創辦人林秀卿,是彰化和美鎮人的關係,「採煤因為風險高,一天工資的150元,其他職業則是一個月才有1,500元,工資是高很多的,而且每五天發一次薪水,所以碧潭街上酒家的營業日也是每五日就開業一次。」導覽老師陳國超說,因為礦業的發展,帶動整個碧潭週邊的經濟活動。
陳國超的外公,正是林秀卿本人,對於整個和美煤礦之於碧潭的故事是瞭若指掌,但是他也點出,碧潭不像菁桐被大眾認為是個「煤礦之鄉」,正是因為新店溪豐富水資源的關係。
一如今日的風貌,碧潭因為景色優美而成為旅遊觀光勝地,還曾被選為八景十二勝,這也是為什麼就算沒有煤礦,碧潭依舊可以吸引人潮的原因。由於河道變寬,碧潭猶如碧綠湖水般的景致,使得他獲得了「潭」的稱號,游泳、跳水、遊湖、釣魚等活動是當時居民的日常,甚至為了交通方便、前往更深山的灣潭、直潭、塗潭、屈尺以及安坑等山區,「渡船」成為當時的交通方式,碧潭的新店渡也成交通樞紐,更是和美煤礦的運輸命脈之一。
從和美煤礦開採出來的煤礦,會先到碧潭岸邊洗煤、將原礦剃除雜質,再透過新店渡運至對岸,後由人力扛至新店車站,最後由萬新鐵路輸出去,從這個「水陸兩用」的流程就可以看出當時的生活風貌以及交通狀況:新店溪的航運價值仍然存在,而萬新鐵路已經成為靠近市區的運輸霸主。
以前的新店渡比現在的位置更靠內陸一些,據說是後來填土並興建公園而改了位置。
萬新鐵路在當時是個極為重要的交通建設,至今仍能在師大分部一帶看到一點點鐵軌的痕跡,在新店這頭,則有一個與萬新鐵路差不多年紀的老屋仍然存在著,至今仍然為自己的土地所有權抗爭中。
老屋座落在北新路一旁,也就是舊時的萬新鐵路,門前則是瑠公圳,見證了整個大台北水利的興衰,以及陸路運輸的蓬勃發展,然而後來因為政權改變、法規銜接不上,老屋成為法律上的一個待解議題。先前我曾有幸認識屋主,他也明白這當中的無奈,只希望能透過不斷爭取保留下這間祖厝,眼看門前瑠公圳從可以戲水的溪變成一條還要靠馬達抽水以維持自淨功能的水溝,只能感嘆政府不懂的文化資產的可貴。
延伸閱讀:瑠公圳的公與私之間——橫跨百年的都市紋理
所幸和美煤礦已經成為文化資產,儘管礦坑口已經封閉,周圍也幾乎不見當時洗煤、運煤的痕跡,但是透過當前仍存在的新店渡、瑠公圳等,仍能推敲出當時的一些生活。
更多坑內照片可以看放羊的狼
為了灌溉大台北的水田,瑠公圳擔起了這個重責大任,引新店溪水造福台北農民,新店渡則承載了碧潭、灣潭、直潭、塗潭、屈尺、安坑等地的交通需求,當時還是水路當道的年代;後來鐵路來了,建設完成,和美煤礦同時運用新店渡與鐵道將黑金運送出去,直通碧潭與安的碧潭吊橋也完工,陸路運輸逐漸成為主流,夾在萬新鐵路與瑠公圳之間的老屋見證著時代的變化,也感受了政權轉移帶來的不公平。
隨著煤礦逐漸式微,和美煤礦在1966年拉下帷幕,十年後翡翠水庫動工,碧潭水面下降,和美煤礦的卸煤區與新店渡因而改了位置,以前戲水與釣魚的畫面不再,瑠公圳更失去了水源。再過二十年,當代人習以為常的捷運正式登上舞台,瑠公圳與渡船,成為天鵝湖傳之外,一抹不易察覺,但仍奮力運作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