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下旬去了北美探親訪友,哈,總算跨出歐陸!
首先著陸溫哥華參加家庭聚會。幾個來自不同國家的親人難得相聚,大家決定省略觀光行程,把握時間敘舊,重溫小時候住在同一屋簷下,起床-吃飯-睡覺的作息。在這亞洲人口密極的地方,從早到晚可吃盡各色東方餐飲,滿桌便宜又道地的菜餚和台灣水果是家常,感覺賓至如歸,不注意外頭風景,還以為自己回到老家。對遠自瑞士的我而言,這種假回家的感覺比到異地觀光更有趣味!
這還是我第一次到國外旅遊不觀光。決定把這個難得相處的時刻投注在吃飯散步聊天上。溫哥華地大物博且社區活動設施周全,想健行或散步不怕沒處去。每天我們哥姊仨早餐後,就開車到不同的公園或步道邊走邊欣賞初秋風光。這裡有湖有樹有沼澤,大體看來沒被介入太多人工修剪圈圍,都是很自然的環保休閒區,有別於一般的精心培育養植的賞景公園。
雖然路標上常見的警示: « CAUTION WILDLIFE » ; « BEAR SIGHTINGS IN THIS AREA »; « Please be aware that Bears, Coyotes, and Cougars frequent our trails» ,總讓我這種外地人瞠目結舌,步伐遲疑了些,但還是得跟隊前行。 戶外活動的人真不少,羨慕這種健康的大生活環境。這裡是住宅區純住宅,馬路靜悄悄,閒人或路人都不多,出門習慣以車代步。在歐洲小城市住久了的我,竟忘了美洲這種社區生活習慣。
街道馬路兩旁也看到不少開始臉紅的楓葉,半青半紅漸層的變色,也許是紅配綠,加上樹高且成排站,看來特別顯眼, 一葉知秋!
接下來我單飛到洛杉磯;並在見到朋友之前的兩三天,先去Malibu 海邊享受一下一個人的寧靜。家庭聚會雖溫馨歡樂,但一個多星期下來馬拉松似的吃喝聊,很勞心費舌。也許此地嬉鬧季節已過且不是週末,這個Baywatch(Alerte à Malibu) 海灘出乎我預料的寧靜。漫長的海岸線,散步人零星分布幾小群,衝浪人幾個,沙灘上三倆個和我一樣趟平的人,幾隻海鳥追逐浪花戲水覓食在沙上,浪上,天上。海的味道很濃,不少被沖上岸的蝦蟹殘肢殘殼和海藻類,大群鵜鶘棲息在不遠的沙丘上,海洋傳來陣陣規律的浪潮聲⋯一切給人不做作不修飾的怡然。海邊沒特別設備,只有一個出租衝浪板的小屋。公共沙灘很樸實自然隨意easy-going,讓人舒心放鬆,平實簡單的一切,此時看來更美麗動人。
九月底我在海邊寫完《野梧桐》(像在交作業似的)上傳到方格子。原本想作業交了,可以看別的東西,想別的事;沒料到自己還意猶未盡。眼前除了無盡的海洋外,就是加州特有的Chaparral*/濃密常綠闊葉灌叢和棕櫚樹。旅館面對海洋,背靠的小丘陵佈滿雜處的在地野生植物,頂上一排棕櫚樹。也許旅館有特別整理,綠意盎然。否則其他地方是蒙著沙或參雜大小岩石,植物斷斷續續隨處滋長。
*https://www.californiachaparral.org/chaparral/
這麼一看景,我瞬間開了眼, 意識到樹與地方的緊密連結。棕櫚樹和灌木叢勾畫出南加州海岸區的特有的風景輪廓。 樹木是我記住一個地方的重點標註! 我會把所有大的水域用一個海字來總括,兒子會替我加註: 海洋,海灣,海峽,內海等等。我說「來這裡看海」,他聽來刺耳,強調是太平洋! 反之,他對樹木就遠不及我敏感。來LA他看到海洋、沙漠和Erewhon;我看到海、鵜鶘和Chaparral!
北加州的紅木林、大峽谷的約書亞樹(Joshua Tree)、加拿大的楓樹林、日本的竹林和櫻花、台灣的鳳凰樹-木棉樹-榕樹-香蕉樹-檳榔樹、羅馬的傘松、托斯坎的絲柏樹和橄欖樹、Ibiza 島的杏花林、義大利Parma公園裡椴樹林的濃郁花香、挪威Edvard Grieg Museum Troldhaugen的樹林⋯,哇,愈回想愈發覺原來自己這麼在意樹木。一直以來好像也常在旅遊隨筆裡寫關於花草樹木的觀察。 比如以下這段某年某月某一天去義大利西北海岸旅遊後的記事:
種樹的男人
托斯卡尼區沿途風景之美不在話下,斜坡上橄欖樹園和葡萄園的景致仍如中世紀的圖畫,這種傳承種植模式持續散發其魅力,愈陳愈美。這趟旅行我特別多加觀察路邊偶見的幾片青綠幼樹林。一種是很可愛的絲柏樹寶寶培育圃;另一種是一片同種同齡高高瘦瘦整齊排列的青嫩樹林,可能是種來做擋風林的。因為是新圃所以乾乾淨淨,沒雜草殘枝,俐落美麗,清新的一代。
每當看見這類幼齡樹林就想到那本我曾讀給兩個孩子的書: L'homme qui plantait des arbres。當時孩子聽了未必比我有感,因為沒再要求我讀給他們聽,但書裡描述的故事卻深植我心。
「這部短篇小說原本是法國作家Jean Giono(1895-1970)寫於1953年投給讀者文摘的作品。其徵文主旨為 « 你所遇過最不平凡的人»。後來因故事主人翁是一位虛構人物而沒入選。作品在隔年以 « The Man Who Planted Hope and Grew Happiness » 為標題刊登於三月份的Vogue雜誌。小說的法文版於1973才出現在法國本土的森林雜誌上。」(補註)
作者敘述自己在四十年前左右在荒郊野地遇見並結識的一位奇人的奇事。他是作者生平所認識最不平凡的平凡人: 以平凡的作為和心態成就最不平凡事蹟。這位寡言離群索居的牧羊人,靠自己的雙手默默地播種樹果,一粒樹果一個坑,風雨戰事無阻,以超人的毅力,用現有的果實和樹苗開始,一株株、一片片、一坡坡的散佈播種蔓延,一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假以時日與耐性終於見到滿山滿谷綠意盎然的橡樹、山毛櫸、樺數、楓樹林。一片荒原死而復活變成一望無際的森林。森林擋風又保濕,有花有果吸引動物植物昆蟲菌類來此棲息,人們也開始來此紮根,生氣勃勃。 不知情的人還以為那是來自上帝之手或自然再生的奇蹟,怎會想到那是出自一個人的雙手!
這部短篇小說簡單簡潔的敘述作者和植樹人的結識後,淡淡的,沉默的,不常聚但細水長流的情誼。雖然只平舖直述且沒戲劇性的情節,但第一次讀它時就有了很深的感動,不知為何。。。 或許是默默耕耘者的執著吧! 沒有世俗意味的信念,無所為的投入。 這個散播希望,培植幸福的人打動我這個汲汲營營社會人的心。
今日眼前的幾片小樹林又勾起了我對這本書溫馨的回憶,以此為記。回家後定會把書再找出來讀。樹--書--人
後記: 旅遊回家後,當然沒再重讀那本書。後來也沒找到書, 可能早送出了! 不過,網路上可找到各種版本,而且有一部動畫片由著名明星用他法國人最熟悉的聲音讀出, 雖然年代已久,但「種樹」仍是當今環保非常迫切的議題。中英對照版可看: https://youtu.be/EgXRqm9rITw?feature=shared
*Frédéric Back製作,著名法國演員Philippe Noiret配音,1987
樹的存在感來自人
自有人類以來,樹就一直陪伴著人類⋯供給氧,擋風,遮太陽,供賞,享用,冥想。樹的年限沒特定的準則,若沒遇天災或人禍,樹不求人也可活得長長久久; 它的生命是循環再生型,而人類從出生到死只能單向往時間軸前行。它只需靠天靠地就能獨立存活。北半球的四季繞著樹的生長循環。當日內瓦古城公園的栗子樹發出新芽時,政府會宣布公定春季正式開始。然後是賞花季,等綠葉成蔭後,接著是果實豐收,樹葉變色凋零,最後聖誕樹進到屋裡點亮寒冬,就走完一年四季。
樹比人更早生活在地球上,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樹有無限的想像並創造神話。人類的歷史文明離不開樹的背影,背景,樹也被奉為人類文化的緣起。樹是天與地的橋樑。 上帝就是個植樹者,祂在伊甸園種下生命之樹,辨別善惡之樹。釋迦佛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西王母的長壽蟠桃樹、橄欖樹和葡萄樹、月桂樹、黎巴嫩雪松、紅檜、相思樹、《風中奇緣》中的柳樹奶奶等等不勝數的傳說。
樹也是冥想的對象: 往下紮根,往上結果。頂天立地做人。樹曾被崇敬為地球的中心和支柱,王者的象徵。雖然這地位早已被人類取而代之,人自居為萬物之首,凡事以人的利益為中心⋯
樹和人類一樣是站立生物,大樹像個不說話,不走動的長老巨人,猶記得我第一次走進加州紅衫木林的奇妙感受。在ㄧ棵棵密集高聳入雲的原始樹林裡,四下幽靜無聲,人在樹腳下,渺小的可笑。被樹包圍著,分不出哪棵是哪棵也分不出東西南北。走在其間,心中頓生肅敬之情,如來朝聖。怕蜱蟲更怕熊或其他野生動物出沒,我們一家四口沒敢深入林中,也不想冒犯到樹林界的眾生。
樹與人的不平等對待關係
我們的生存不能沒有樹。樹是我們地球的肺,幫我們吸碳還供應我們氧氣。我們的生活起居,吃喝玩樂到處都取之於樹:油、茶、咖啡、巧克力、乾果、糖漿、水果、粽子葉、玩具、餐具碗筷、鞦韆蹺蹺板、鐵軌和橋⋯房屋地板天花板樓梯門窗陽台和床⋯此時此刻,我坐的椅子、書桌、書架、紙和筆,不都是來自樹?樹無所不在,屋裡屋外全有樹,叫我如何不想它!
生火取暖,擋風遮陽。人們需要它喜歡它崇拜它,卻也用盡它的所有,盡情消耗。我們對樹的依賴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在見不到的層次上。。。不只是我們,還有未來的人類,動植物也一樣依賴樹的庇護和滋養。樹不單是我們生活的支柱也是所有生物延續生命的資源。
法國植物,生物學家Francis Hallé 闡述為何要發起使原生林重生運動的必要性
然而樹林不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產。樹林的再生需要長久的時間和廣大的面積,但人類又不想讓步,不願等待。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樹林又何嘗不是。一座原生林需要幾百年(氣候許可的話)甚至一千年的時間才能成形!據報導歐洲在上個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計畫性的開發及分割森林,約計百分之八十的原生林已被摧毀,目前歐陸只剩下一個原生林--Białowieża Forest (https://whc.unesco.org/fr/list/33/gallery/)。
電影Il Était Une Forêt /Once Upon a Forest (簡介),導演Luc Jacquet與專業學者Francis Hallé 合作發行
前人有種樹, 後人才能乘涼
森林的存在不只與人類生活息息,還維護地球80%生物的多樣性,保持生態的平衡。我們心裡不能沒有它。而愛它, 就得珍惜它,保護它,給它更多的空間自由發展,這樣我們才能留住它。
不說教了, 秋葉的黃金時段在此時,趕快賞葉去!
參考資料:
-http://www.pinetum.org/GionoFR.htm
-https://croquesesamecompagnie.net/2020/08/30/l-homme-qui-plantait-des-arbres-est-ne-aux-etats-unis-d-amer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