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香港發生一宗駭人的謀殺事件,可憐的女死者慘遭分屍,案件兇殘程度引起全港嘩然。大家覺得兇手一家已經冷血到沒有人性,竟然能夠為了金錢向一位持續為自己施加援助的恩人下毒手。這案件讓筆者想起,如果我們平日在街上看見路人在爭吵,我們會主動調停,甚至協助形勢比較弱的一方嗎?大家還記得此前幾年香港曾經發生「14巴港女」事件(影片如下),一位男生跪在地上,任由一位女性掌摑超過10巴掌,附近人來人往,卻沒有一人作出調停,有人更加將這片段利用手機攝錄下來,在場的目擊者正為這男生帶來二次傷害。
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1aZD7o9yE
不過,目擊者效應(責任分散效應)其實是正常的人性,世界任何地區的人也會有相同特性,所以大家不能苛責在場的目擊者,只能提醒自己遇到相同情況,應該採取不一樣的行動。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蓋斯·肖特蘭教授曾經進行一個實驗。首先,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獨自在一間房間填問卷。然後工作人員會安排一對男女在房間外走爭吵,聲量足以讓正在房間內填寫問卷的參加者清楚聽得到,這對男女正爭論地上的1美元是誰人的。接着,這對男女一邊爭吵,一邊走進參加者所在的課室,那位男生開始對這位女生毛手毛腳,甚至作出一些推撞行為。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為不同組別,對於第一組別的參加者,他們聽到這位女生說:「我不認識你,快放開手。」第二組參加者聽到女生說:「我當初真的不應該嫁給你。」工作人員想知道,當參加者知道這對男女是否認識會否影響他們加入調停的機率。結果發現,在這對男女糾纏的45秒中,如果參加者認為這對男女互不相識的話,他們有65%機率會加以協助;如果參加者認為男女互相認識,只有19%會加以調停。因為參加者認為如果他們是夫妻關係,理論上有其溝通方式,或許只是在耍花槍,所以他們不願意介入其中。
這類實驗屢見不鮮,這告訴我們人們腦袋充滿想像力,我們看到同一件事,如果接收到不同資訊,便會編做出不一樣劇情,作出不一樣的決定。可惜的是,事情發展往往不會跟從我們想像力而行,我們的袖手旁觀會構成一個又一個的悲劇。正如「14巴港女」事件中,我們驟眼看來這位男生必定因為做錯了事而乞求女生原諒,才會卑躬屈膝。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位男生或許有其他問題導致未能反抗,他心中或許期盼着其他人能夠施加協助,我們卻因為他們看似情侶關係而袖手旁觀,抱着吃花生心態,這正正是導致他人二次傷害的原因。
***14巴港女男主角在10年後卻成為了另一單時事新聞的主角,這是後話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