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慈】旁觀者效應v.s.負面效應,這個世界既糟糕又冷酷嗎?

2023/02/1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凱蒂,28歲,熱愛舞蹈,和女友一起住在紐約一間小公寓。
凌晨3:19,她突然在靠近家裡的街角呼喊「救命!有人砍我!」
「我要死了!我要死了!」 撕裂的尖叫聲驚醒整個街訪坊,鄰居們紛紛打開窗簾查看,一個人持刀捅了凱蒂,凱蒂試著逃跑,那人又追上來,有鄰居出聲「放了那女孩吧。」攻擊凱蒂的人第三次回來,發現凱蒂倒在公寓的樓梯口,仍不放過她,一刀一刀的捅下去。
直到凌晨3:50警察接獲第一通電話通報,兩分鐘警察就趕到現場,但已經太晚;通報者向警方坦承,她不想牽扯進去。
隔日紐約時報頭條標題『目睹謀殺而不報警的37人』,大批記者湧入這個街道,大眾嚴厲批判著這群冷酷又麻木不仁的鄰居,心理學者稱之為『旁觀者效應』,因為不想牽扯其中;這又很類似上一篇提到的『動機盲點』。

旁觀者效應是真的嗎?

在作者繼續追訪該事件,有了驚人的發現,事實和當年的報導截然不同。
事發第一時間至少兩名鄰居報了警,但警察沒有來。另一位鄰居兼朋友卡爾目睹第二次攻擊,他跑到另一位朋友蘇菲亞家求救。蘇非亞聽到凱蒂在樓下流血,馬上衝出公寓,最終,凱蒂是在朋友懷中死去的,這個事實對凱蒂的家人來說意義非凡。
報導和真相大相徑庭,記者完全忽略蘇菲亞的受訪內容,其他鄰居們也抱怨媒體扭曲他們的話,那幾年媒體著迷於吹噓名為『漠不關心的流行病』,整件事在媒體鼓吹下變得瘋狂,甚至在事件滿週年的晚上,一名記者跑回現場大喊殺人很好玩,試圖用鏡頭捕捉居民的反應。
實際上,研究人員設計了錯綜複雜的實驗,結果發現,90%的人是會幫助其他人的,善良是普遍存在的。
「大部分目擊者以為自己看到喝醉的女人,如果真的照實報導,這個故事就毀了。」記者後來這麼說。
『負面效應』,由於負面消息比較吸引人的注意,新聞報導會為了收視率,而更傾向進行負面報導,以至於,打開電視看到的都是不公不義的事件,讓觀眾有種置身在糟糕且危險的環境中的錯覺;譬如前兩年一直報導超商顧客不戴口罩又不接受勸導,憤而傷害店員,這類顧客可能才佔總顧客的千萬分之一,這人數可能還遠低於客人多買一個便當送給辛苦打工的年輕店員,後者就鮮少能在媒體曝光。
我們所處的世界遠遠比我們以為的還要美好。
Alicia Lee
Alicia Le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