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雲-俠之韓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孫禮傳在魏書二十四,看著有趣就會想要了解一下這是什麼傳。

陳壽從來不是隨便編排的。

二十四有韓暨、崔林、高柔、孫禮、王觀。

果然都是些陌生人。


高柔孫禮王觀,都是「反爽大將」。

崔林死得早,沒能跟上正始之變,不過他的立場也是滿清楚。

孫禮傳忘了說這事,在曹爽起來之前,看上去「司馬懿陣營」跟「吳質陣營」也不是很對盤。

二位爺都是曹丕四友。

韓暨更是個老人家,比曹叡都還早死。

楚國先賢傳說,韓暨是韓王信之後。

這讓人腦袋有點打結。西漢初有兩個韓信,通稱韓王信的,在《史記》是指韓國王孫,信。我們比較熟的兵神,會寫成韓信,爵位通常只寫淮陰侯。楚人無誤。

所以就很奇怪啦,怎麼會有楚國先賢韓王信這種寫法?

韓王信的後代,在《後漢書》有韓棱,曾經當過南陽太守。韓暨也是南陽人,不過他的父祖跟韓棱的子孫對不上號,不像是一家人。

韓棱本身是「潁川大姓」,這應該是比較正宗主流沒錯。南陽韓氏到底是哪個韓信後人,我就抱個問號吧。

韓暨的故事,從他的父兄被豪族陳茂害死開始寫。

小韓表面裝沒事,私下找殺手買殺手,殺了陳茂拿頭去祭拜他爹,從此知名。

最近幾篇倒是學到一件事:東漢重孝。為了孝行犯法,叫做其情可憫。小韓甚至被舉孝廉。

不過我想說,人的性格是這樣。就算為了孝親為了報仇,每個人採取的行動也不盡相同。韓暨明顯就是夏侯惇、典韋那種「俠」。

舉薦召聘,韓暨不應,索性變名姓,隱居避亂魯陽山中。

先說,關羽的記錄沒有到「變名姓」。

有這種的除了韓暨、何顒,還有「更姓為張」的劉巴,本姓李的徵崇。

說多不多說少也是不少了。

魯陽山不在山東,就在韓暨老家北方一個縣。長沙太守孫堅就是在這裡,跟袁術連成一氣的。

才去到山裡,韓暨就聽說當地山民正在計劃要下山搶劫。

身為一個俠士,韓暨拿出了董卓的架式,花錢買牛買酒,宴請山民渠帥,說服大家不要下山當強盜。

握曹,少騙我,韓哥這是當起山大王來了吧?

這支魯陽山賊也是個勢力,這不,當地軍閥就找上門了。

卻是袁術。

那時間線就開始浮現了:南陽袁術,基本就是西元189左右,討董前後之事。

接下來韓暨的動向,則更明顯。

韓哥不願意跟袁術混,就往襄陽的「山都」移動。我大概有八成的把握,時為191年,孫堅敗死之後事。

在這樣的情況下,袁術自然不敢往襄陽要人。

但這就換劉表出手啦。

所以說,講韓暨多帥多有名,都不過說他是個山賊頭目。

講得仔細一點就是這樣:山民在三國志中很常見,也有「山民蠻夷」的說法。以前漢而言,山民其實就是不想繳稅繳不起稅的人,離開平地農田離開政府的管制。偶爾在滿足特定條件下,山民才會轉為賊寇。

韓暨喜歡劉表嗎?也同樣不待見。

說到這就想起來,劉表手下也有一個政治智力還不錯的韓嵩,其實應該也是南陽韓氏出身。

韓嵩也是「楚國之望(族)」,不過跟韓暨不同縣。

這算題外話,反正韓暨仍是不降,只好再逃離劉表勢力。

一路,去到了孱陵界。

孱陵後來給劉備改成了公安,說到底,荊州八郡,劉表這個州牧只能掌握南郡。沒意外孱陵界的意思,可能就是長江北岸一帶。

韓暨在這裡大受歡迎,劉表就更生氣了。

然後韓暨就投降了。

這種春秋筆法最麻煩,你知道必定有什麼事發生,但又不知道到底是什麼事。

就劉表傳判斷的話,那就是長沙太守張羨病死了。這是一個江南主要對抗劉表的頭目,也就是此後,劉表才將荊南四郡納入掌握。

我的意思是,韓暨能在孱陵界立足,或許就是張羨扶植。

韓哥對於當小弟沒興趣,有金主結盟倒是可以聊聊這樣。但要把韓哥收入麾下,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行的。

劉表讓韓哥擔任了宜城縣長。

當年劉表入荊州,單人匹馬,只有宜城接納他,也就此展開荊州統一大業。

「表初到,單馬入宜城,而延中廬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與謀。」

韓哥降得晚,但也是給當成心腹對待。

那後來曹操來他就舉手投降了,中間完全沒有畫面,憾甚。

你看韓哥的經歷,基本上跟得領徐州之前的劉備,有87%像。

這兩人沒有相遇,實在可惜。

韓暨降曹之後,一樣是黑畫面,國防布。看上去曹操完全沒當他一回事。後來樂陵郡出缺,才選中了韓暨。

有一說樂陵是建安二十五年才設的郡,不過陳矯在那之前已經當過樂陵太守。

韓暨的上任,應該是陳矯調還魏郡之時。

樂陵這個地方,屬鹽鐵產區,可謂經濟重鎮。韓暨憑什麼?

他的人際關係鏈中,只看得到盧毓。

《三國志》評韓暨「處以靜居行化,出以任職流稱」,其實也透露了他的朋友很少這件事。

魏國初建時,盧毓是「吏部郎」,關於任免的建議資格,多少確實也是有的。而前往鹽鐵重鎮,也為韓暨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窗。

韓暨擔任了「監冶謁者」。

冶,鎔鑄金屬之意。謁者則是一種類似郎官的助理,不過主要是跑腿用的。古稱洗馬,是馬前先導的意思。

這個職務,本身是司金官的助理,曹操那邊有記錄的,當時只有王修兼任過司金。實際上沒有一個真正的管理者。

或許,韓暨在樂陵任職期間,提高了不少產業效率,才會被調來「名為輔佐,實為主管」。

韓暨做了甚麼呢?改善鼓風爐。

「舊時冶,作馬排(注:為排以吹炭)。每一熟石用馬百匹。」

這到底是甚麼樣的器具,今已不知,但大概看得出來,效率奇差。

學理上大家都認為,鼓風是先用人力,再改畜力。但《韓暨傳》卻說,是先用馬排,再改人排。

這並沒有不合理,簡單說,機械設計的效率問題。

事實上,韓暨最後採用的是「水排」。

水排是東漢初年,南陽太守杜詩發明的。當時應無普及,但身為南陽人,韓暨該是見過的。元朝人研究的水排文獻記錄,後來還原出來,看圖就好。

raw-image

水排的「力」來自於流水,沒問題。但重要的是,這是一個「連桿機構」。一來改變施力方向,二來應用槓桿原理減省施力。

回過頭說,馬排很可能沒有。以至於需要大量的空間跟龐大的馬力。試想平推平拉鼓風爐?用馬也不會比較厲害的。改換成人排,則應該已經引入了類似的概念。問題在於鼓風要長時間穩定作業,而且槓桿原理用上去,人多也不是什麼力量,反而麻煩。

跟水車結合之後,需求的力量也不是很大,又不是天天在錢塘潮黃河泛的。

韓暨引入水排後,「計其利益,三倍於前。在職七年,器用充實」。終於,轉正為司金都尉,班位亞於九卿。

居然搞了七年?

而且陳壽如果沒有偷龍轉鳳的話,這七年全是曹丕登基之前的事情。

正是魏國初建時。

為什麼曹操都沒發現,此處有高手?便說這段期間曹操志在「天下」,負責管理國家的曹丕也總該發現吧?

重點不是幫他們找理由,我想說的是,這七年,東漢曹操政府的「內控」,肯定有問題。

東征張魯劉備、西討孫權,建國、內亂……曹操的霸府,在這七年間被「偷」了。

這是一個很簡明的道理,但我們往往看不穿。

為什麼秦始皇、漢武帝的霸業,都是先盛後衰?

問題不在於他們是否暴虐,光是走上「唯我獨尊」這條路,就注定了他們開始看不見,原本能看見的人、事、物。

獨裁能控制的範圍有限,這個範圍的維度要把「時間」也算進來。

在同一個極限值底下,面積越小,時間越長;面積越大,時間越短。

相對的,與更多人合作,極限值越高。

合作不是依靠誠意,你要說利益倒是可以,關鍵在如何控制利益讓合作長久穩定。

訂定「規矩」就是最好的方式。只要願意遵守規矩,盟友甚至可以一直換,一直換。

而建立一個國家,跟國內的貴族世族豪族百姓共同合作所使用的規矩,我們就稱為「法律」。

所以回過頭來,在去檢討曹操到底看錯了誰,誰在他底下搞風搞雨之前,重點就已經出來了。

魏國雖建,魏法不行。

非常巧合的是,我們剛看過陳矯。

陳矯不是正式的法務部長,但對魏國的法律進行了一次大整理。

以法官的身分。

那時候說到,其實看得出來,陳矯受到了大量的政治打擊。

基礎的連結就這麼完成了。

於是,陳矯傳更有趣的地方在,當「這些人」從底下弄亂了曹操的統治,甚至不打算讓曹丕繼魏的時候,又是那個不守「規矩」的陳矯,推了曹丕一把。

曹丕不是從小野心勃勃氣吞天下。啟動漢帝禪讓,我始終認為是時勢所迫。

是的,曹丕是一個被挾制的皇帝,從很多地方都看得出來。

比方很多人都聽說過「曹魏五都」的說法,清代王鳴盛認為其實沒那麼多,長安跟譙應該不能算,「真為都者,許洛鄴三處耳」。

而事實上,韓暨傳中提供的訊息,你可能覺得更誇張。

終曹丕一生,他都沒能完成「洛陽首都化」的任務。

雖建宮,但無廟。

曹魏的宗廟,在黃初七年間,一直都在鄴城。

以前不懂,看了五胡亂華篇才懂。簡單說,當時沒有宗廟,就不能成為合法的正式天子。對,東晉並不合法。到那種時候,法就當狗屎了誰還管法。

曹丕在黃初七年,才打出韓暨這張「靜居行化,任職流稱」的牌,要他擔任太常。

宗廟禮樂之卿,位居九卿之首。

太常韓暨,則啟動了宗廟入洛計劃。此後在官八年,因疾遜位,三年後過世,年逾八十。

在禮法層面上,韓暨是幫助曹叡得以自主政權的最大功臣。

曹叡的興起,洛陽的首都化完成,絕對是魏國勢力的一次大洗牌。

聽到這裡,諸葛亮都忍不住從劉備的後腦勺給他巴下去。

若是在曹丕年間與孫吳攜手北伐,勝率不知道要比曹叡時代高多少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98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08
曹操多疑是藝術形象?還是史實?
Thumbnail
2024/12/08
曹操多疑是藝術形象?還是史實?
Thumbnail
2024/07/12
把所有資訊塞進完結篇,焦先這個人在唐朝也仍然會被提及,了解一下整個東漢魏晉的社會底層。
Thumbnail
2024/07/12
把所有資訊塞進完結篇,焦先這個人在唐朝也仍然會被提及,了解一下整個東漢魏晉的社會底層。
Thumbnail
2024/07/09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2024/07/09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接續在孫禮傳後,我們繼續來看魏書二十四,陳壽從來不是隨便編排的。 二十四有韓暨、崔林、高柔、孫禮、王觀。雖然都是些陌生人,但他們幾乎都具備了「反爽大將」的身分。 曹魏內部的風雲與翻湧,這些陌生人將會比三國英雄給我們更多的資訊。
Thumbnail
接續在孫禮傳後,我們繼續來看魏書二十四,陳壽從來不是隨便編排的。 二十四有韓暨、崔林、高柔、孫禮、王觀。雖然都是些陌生人,但他們幾乎都具備了「反爽大將」的身分。 曹魏內部的風雲與翻湧,這些陌生人將會比三國英雄給我們更多的資訊。
Thumbnail
第四十四章 混元一氣 台上的劉邦見此是大大鼓掌,不過眼前這個人面生他一點都不認識,轉頭向一旁的蕭何詢問這人是誰,蕭何指他是先前從楚軍那邊投靠的人,在楚軍只是擔任一個普通的大戟士!可頗有才幹⋯蕭何才推薦他今日上來,劉邦聞言是搖搖頭嘆氣,這人擁有這樣的身手分明是個人材卻不被重視! 『一個時辰後⋯』
Thumbnail
第四十四章 混元一氣 台上的劉邦見此是大大鼓掌,不過眼前這個人面生他一點都不認識,轉頭向一旁的蕭何詢問這人是誰,蕭何指他是先前從楚軍那邊投靠的人,在楚軍只是擔任一個普通的大戟士!可頗有才幹⋯蕭何才推薦他今日上來,劉邦聞言是搖搖頭嘆氣,這人擁有這樣的身手分明是個人材卻不被重視! 『一個時辰後⋯』
Thumbnail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人能夠享有「戰神」的美名? 會打仗,打得好,打得漂亮的人,很多。大家多半也有自己的渾號。 兵聖孫武。 殺神白起。 霸王項羽。 兵仙韓信。 日本人認可呂布,不過一般中國文化下的群眾,是不太能接受呂布的。 但在魏晉南北朝期間,也有一個被公認可以角逐戰神稱號的南人。 陳慶之。
Thumbnail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人能夠享有「戰神」的美名? 會打仗,打得好,打得漂亮的人,很多。大家多半也有自己的渾號。 兵聖孫武。 殺神白起。 霸王項羽。 兵仙韓信。 日本人認可呂布,不過一般中國文化下的群眾,是不太能接受呂布的。 但在魏晉南北朝期間,也有一個被公認可以角逐戰神稱號的南人。 陳慶之。
Thumbnail
在江表十二虎臣中,陳武算是一個沒有什麼事蹟的人。 但三國演義卻相當看重他。 陳武何以得說書人青睞? 因為他是單挑死。 顏良做為一個陪襯關羽頂級武力的人物,可說是名留千古。 在當代,更有一個武力兇猛到小孩子聽了都不敢哭的人物:張遼,張文遠。 敢挑戰天下無敵的,除了另一個天下無敵,恐怕就是大笨蛋了。
Thumbnail
在江表十二虎臣中,陳武算是一個沒有什麼事蹟的人。 但三國演義卻相當看重他。 陳武何以得說書人青睞? 因為他是單挑死。 顏良做為一個陪襯關羽頂級武力的人物,可說是名留千古。 在當代,更有一個武力兇猛到小孩子聽了都不敢哭的人物:張遼,張文遠。 敢挑戰天下無敵的,除了另一個天下無敵,恐怕就是大笨蛋了。
Thumbnail
漢五年,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畔戰死。 諸侯將相共尊漢王劉邦稱帝。 看太多天命所歸,水到渠成的故事,還以為這是理所當然。 事實上,只有得到諸侯王的支持,劉邦才有可能稱帝。 而當時最大的兩個諸侯王,韓信跟彭越,與劉邦的關係,其實是十分曖昧的……
Thumbnail
漢五年,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畔戰死。 諸侯將相共尊漢王劉邦稱帝。 看太多天命所歸,水到渠成的故事,還以為這是理所當然。 事實上,只有得到諸侯王的支持,劉邦才有可能稱帝。 而當時最大的兩個諸侯王,韓信跟彭越,與劉邦的關係,其實是十分曖昧的……
Thumbnail
在漢代獨尊儒術之後,儒士隨著時間的演變,慢慢的變成「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 即使在三國時代,領有將軍職跟行政官位也經常不會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 不過在先秦年代,出將入相幾乎是基本款了。 楚漢相爭時,大將軍兼丞相的第一人,其實就是鼎鼎有名的韓信。 原則上,曹參只是給韓信打下手的……
Thumbnail
在漢代獨尊儒術之後,儒士隨著時間的演變,慢慢的變成「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 即使在三國時代,領有將軍職跟行政官位也經常不會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 不過在先秦年代,出將入相幾乎是基本款了。 楚漢相爭時,大將軍兼丞相的第一人,其實就是鼎鼎有名的韓信。 原則上,曹參只是給韓信打下手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