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Teaching Mathematics as Storytelling
作者:Rina Zazkis and Peter Liljedahl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書籍,是 "Teaching Mathematics as Storytelling"。或許會令人覺得有些納悶,數學要怎麼用說故事的方法教?是把文字應用題延伸成一篇很長很長的文章(素養題?)嗎?在本書中,作者會分享數學故事為何是一個有力的工具,以及我們可以如何有技巧的運用,並且開啟我們對於故事種類的想像。
這些作法能否真的被用在臺灣的課堂上,我並沒有100%的把握。但我認為作者所提出的數學學習路徑是有價值的,也就是↓
(用故事)引起學生動機 → (用故事)帶領討論 + (用故事)賦予意義 → 改變學生對於數學的想法。
我很喜歡書中提到的一個概念:不用全部的單元都用故事上課,但是故事可以當作是一個 "purposeful break from routine",讓學生可以認識到數學課本以外的數學。
我覺得這是很值得嘗試的事。
讀者們可以先想一下,你聽過的故事、繪本有哪些?
再想想,你聽過的數學故事/數學繪本有哪些?
利用繪本、故事教學,在許多教學領域中愈來愈常見(尤其綜合領域),但在數學課上反而少見。原因為何?作者提出他的觀察,雖然在運用繪本進行教學時,學生都會被吸引在故事當中,但是,當故事書闔上的那一刻,學生的動機就熄滅了。
在其他領域可能不那麼明顯,但到了數學科,這個問題就很突出了;當故事結束,開始發下學習單,不論是做故事的回顧、或是延伸題目,很容易在設計時,又默默地變成「應用題」。好不容易建立的情境,也會因為後續活動與故事無關,而漸漸淡出背景。
對此,作者有一個想法,他認為在數學課中的故事,可能不會有傳統的「故事結尾」(衝突得到解決、圓滿結局等等),而是要將這部分直接延伸成學生活動。如此,說故事就不只是如同看一場表演,更能進化成探索、問題解決的歷程。
至於這樣的故事長什麼樣子,我們可以來看看書中的範例。
在此之前,先和大家介紹,作者有一個更大的概念想讓讀者知道:故事並不是把應用題串起來而已,有些好故事能夠提升學生對於「數學概念」的想像(或者說對於數學有感覺)。帶著這樣的基礎,我們一起來看看書中的兩個例子:
故事1:Zulla 聚落
在古老的 Zulla 聚落,有一位牧羊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放羊去吃草,並在傍晚時確認羊群有沒有回來。但不幸的,牧羊人不會數數──事實上,整個聚落的人都不會數數。那麼問題來了,牧羊人有什麼方法確認所有的羊都回來了呢?
這就是一個沒有結尾的故事,學生就會接著開始討論(事實上這是一個可以從幼小討論到高中大學的故事),而他們可能會有不同的策略:用小石子對應、折手指、綁繩結......。作者接著在底下說明,他認為在不同學習階段可以如何運用這則故事:
故事2:海盜與埋藏的祕寶
一名海盜臥病在床,臨終前和他的兒子們說:「我把我的寶藏藏在OO森林裡,只要面對我們常去的舊教堂的後門,向北走400步,再向東走300步,就會找到一顆大橡樹,寶藏就埋在那裏。」
大兒子搶先去了舊教堂,於是開始向北走400步,再向東走300步,但奇怪的是,他走到了一片草地上,並沒有什麼樹。難道他的爸爸在欺騙他嗎?(可以先有一些討論)
小兒子之後也去了舊教堂,照著爸爸的的指示走,是有一棵橡樹,但並不是「大」橡樹。小兒子雖覺得奇怪,但還是決定往下挖。果然......沒有找到。
於是他開始想,還是爸爸身體太虛弱了,導致自己沒有聽清楚?會不會他說的是700步,而不是300步呢......
可以發現這些活動並不是在教學生如何算數學,而是一個可以讓學生對於「數數這件事有什麼特別的」或者「統一單位長有什麼特別的」有感覺的教學方式。這也是「故事」這個文字形式特別擅長的。
不過還是有和運算相關的數學故事,以下就是一個例子:
故事3:困惑的裁縫師(分數除法)
一位裁縫師買了40碼的布,並且他剛得到了一筆嘉年華會的服裝訂單。於是他規劃每套服裝大概需要5碼的布,請問他可以做幾套?
後來,裁縫師意識到他需要把服裝做得小一點,大概4碼就夠了,那麼,現在他可以做幾套呢?
沒想到,就在一切都安排好,裁縫師已經開始裁剪布料的時候,顧客突然打電話來,告訴他:「不需要整套服裝了,只要簡單優雅的洋裝就好」。於是現在,一套洋裝只需要用到2碼......
後來又改成裙子,好吧,現在一套只需要用到1碼了。
這時應該可以寫出這些式子了:
接下來,又改成只要做圍裙了,於是一套只需要用到1/2碼的布料。
就這樣過渡到了分數除法的情境。接下來,可以讓學生幫你想,1/3碼、1/4碼可能會拿來做什麼樣的東西,然後再把算式寫下來。等到一系列的算式完成後,學生就有機會發現到「乘以倒數」的規律。而這也不是由老師告知,而是被包裝在情境中發現的。
故事和歷史事實、科學報告不同,它可以引導我們對於內容產生感覺。也因此,本書著重在故事怎麼樣開啟學生對於數學(課)的想像。這邊稍微整理了第一章的幾個重點,分享給大家:
1. 故事是對「要溝通資訊」的加工
就像是記者在編輯報導時,不只是按照順序把資料一條一條寫出來,而是要去思考,這篇報導的「故事性」是什麼。由此可知,故事的敘事可以改變我們對一件事實的想法和意義。
2. 因此,故事可以改變學生對於數學的想法
平時印象中的數學課都在操弄符號,學生距離「數學的意義」很遙遠。若我們改用故事的方法,搭建出一個生活情境的劇場,解釋數學概念的由來或應用,那不只是改變學生對於這個數學概念的想像而已,久而久之可以對整個數學學科有不一樣的想法。
3. 故事甚至可以開啟新的正向循環
書中提到,故事可以引發興趣、幫助記憶、降低焦慮;舒適且富支持性的課堂氛圍、建立師生關係,仔細想想不無道理。
甚至更具體的案例可以是,在故事中可以塑造出「具有英雄氣質的角色」(例如到死前都還專注在研究問題的阿基米德),而這可以使學生投入情感、甚至有些人願意模仿。那麼,是否可以用這樣的做法扭轉學生對於學習數學的一些既定印象呢?很值得我們好好研究。
讀到這邊,可能大家也發現了,故事並不能涵蓋數學學習這條路上的所有。反覆練習精熟、算式記錄、數學知識的濃縮總結,還是有其適合的教學方式;但我們仍然可以期待利用「故事」,讓學生的數學課堂更加豐富多彩。不只是提升情意面向,也可以透過沉浸在劇情中,更多的體會與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
本書的其他章節,作者一一說明不同類型的數學故事可以如何在課堂上進行。我自己覺得很特別的是,有些故事其實是腦筋急轉彎、笑話,或是謎語,也被歸類在書中;但也可以起到「引發學生動機、改變課堂風景」的效果。很推薦大家把書找來看。在這邊也先列下幾種作者提到的故事類型:
若你沒辦法找到書來看,也可以先從改造自己的數學課堂開始!想一下,自己過往是不是較少提到數學知識的意義,又或者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好好搞懂一個數學概念呢?我認為在這些事上做些嘗試,會讓學生對於數學學科的想像更加豐富。
或是也可以找現有的數學繪本,試著改造一下,能不能讓數學活動接住故事的結尾?
本書的第二章、第三章,會講到故事的架構和說故事的技巧;第十章會講到如何創作故事。或許之後會再把這幾章作個整理分享給大家~
這裡也列下書中寫到的一些故事。如果有需要相關單元的教學資源,也可以找到這本書後,翻到該章節來看喔!
# Ch1: A story
| - Zalla 村落 - 數數、一對一對應
# Ch2: What makes a story
| - 高斯 - 1加到100的故事
| - 阿基米德的最後一天 - 專注在自己研究的事情上
# Ch3: Storytelling
| - 農夫與烏鴉 - 數數、一對一對應
# Ch4: Stories that set a frame or a background
| - Sphinx - 提供背景框架的故事
| - Quint of Fredan - 七巧板
| - 網球比賽 - 先乘除後加減
# Ch5: Stories that accompany and stories that interwine
| - ERUEKA! - 體積與密度
| - Bartholomew versus Archimedes - 圓周率
# Ch6: Stories that introduce
| - Anno's Mysterious Multiplying Jar - 階乘
| - 棋盤上的麥子 - 指數成長
| - 天花板的蒼蠅 - 直角坐標
| - 海盜與埋藏的祕寶 - 統一度量衡、長度
| - 點數軍隊 - 十進位系統
| - Planet Penta - 五進位
# Ch7: Stories that explain
| - 困惑的裁縫師 - 分數除法
| - 國王的鑽石 - 除以零
| - 溫度改變 - 負數乘法
# Ch8: Stories that ask question
| - Dressing Up - 排列組合、乘法
| - For a Party - 排列組合的握手問題
| - The Bedouin Will - 分數
| - 三隻小熊 - 分數
# Ch9: Stories that tell a joke
| - 笑話 I - 問題解決:由類似的問題出發
| - 笑話 II - 數學描述的精確性
# Ch10: Creating a story
| - Menutis, Egypt - 長方形的周長與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