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寶寶出門時,不免遇到街坊鄰居,寒喧之餘,大家總是會探頭看一下推車上的寶寶,最常聽見的讚美就是「真可愛呀!」。不過在西班牙文中,「可愛」有分陽性(男)、陰性(女),數次下來總是聽到「¡Qué bonito!」(男),偶爾我們會跟對方說「是女寶啦」,偶爾也就青菜他們講。
一開始,我心中總是納悶,明明我家女鵝長得一張女鵝臉,為何對方會覺得是男寶?而且有幾次她還穿著粉紅色的包屁衣。後來多次在路上或超市看到其他女寶寶時,仔細一瞧才發現許多女寶都有戴耳環。在西班牙住了這麼久,隨著性別平權意識提高,我以為在我們這一代之後,多數為人父母者早已棄絕幫女寶寶穿耳洞的傳統文化,未料原來還是有父母會幫新生兒打洞,而許多人仍下意識地以耳洞作為辨別寶寶性別的依據,根深柢固的程度甚至還超越了色彩辨識法(男寶穿藍、女寶穿粉)!
過去西班牙的醫院在女寶寶出生時,會詢問是否要打耳洞。如今,多數醫院已不再提供這樣的服務,幫女寶寶打耳洞變成一項到府服務的商機,也有專門提供寶寶穿耳洞的店家,價格約在75歐-120歐左右。
上網搜尋相關資訊時,才知道原來拉美國家也有打耳洞的習俗,在美國、德國等則很少見。根據一名定居在德國的西班牙籍媽媽的觀察,在德國不存在幫女寶打耳洞的文化,而且如果要幫寶寶打耳洞需事先跟小兒科醫師預約與領取麻醉藥膏,在西班牙則不關小兒科醫生的事。
另外也讀到一件特殊案件。2012年德國有一對父母帶3歲的女兒去穿耳洞當作生日禮物,結果女兒打完耳洞後適應不良,不斷哭哭;3天過後,父母帶去看兒科醫生,醫生則認為她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對護女心切的父母便將責任歸咎於穿耳洞的店家,甚至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賠償;未料事與願違,法官一審理,卻同時質疑父母帶女兒去打耳洞的行為是否符合孩子的利益、是否有人身傷害之嫌。至於這個案子後續結果如何,我沒有找到相關新聞,知道的人可以分享一下囉!
回到正題,要不要幫新生兒穿耳洞是父母的選擇,但從來不會是寶寶個人的選擇,寶寶只能被動地接受,就如同接受他們的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在還沒有懷孕生小孩前,我跟我的隊友就曾聊過,如果我們生的是女兒,絕對不會做幫她打耳洞這種荒唐事,當然更不會偏執地把兒子全身穿藍色、女兒全身穿粉紅色(還存著很多其他顏色的衣服好嗎!!而且我隊友厭惡粉紅色XD…)…畢竟這個世界有太多的社會框架與價值觀都是一代接著一代傳承,要打破性別意識很難,有時我們也會無意識地成為父權主義的共犯,但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擺脫這些無謂的框架、身心健康的成長,不論是男是女囉!
話說,看完德國耳洞事件後,真心覺得父母不好當。不過個人覺得這對父母告上店家是有點過份了,如果父母不能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那麼一個3歲的小孩當然就更不需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身教果然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