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寫真》

2023/12/23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言:

《築夢寫真》是ARKU老師的作品《北城百畫帖》系列漫畫的其中一篇故事。講述了天才攝影師吳瑞光和懷抱著歌手夢的珈琲店女給玉樹,兩人在百畫堂相遇所發生的故事。

在那個年代,人們的娛樂產業發展逐漸走向現代。照相機、唱片讓人們的聽覺和視覺有了嶄新的體驗,而充滿男女曖昧氛圍的珈琲店更是摩登的象徵。在這篇故事中,他們也佔有重要的地位。藉此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這些物品的原型是甚麼模樣,以及他們的發展和相關的真實歷史故事。

相機:

相機最早於清代的開港通商傳入台灣。當時的外國傳教士或冒險家將照相機帶至台灣,並留下最早的影像紀錄。但相關技術只限於在當時的外國人社群中傳播,並沒有在本土發展。直到日治時期,才真正出現了第一批本土攝影師。

當時攝影一詞被稱為「寫真」。而照相館則被稱為寫真館。1920至30年代,許多台籍人士遠赴日本學習攝影技術。除了本篇主角吳瑞光就讀的東京寫真專門學校,還有短期研習的東洋寫真學校、東京寫真學校。但也不一定要出國,也有人選擇在寫真館當學徒,直接從師傅的手上學習。

漫畫中的時間約為1930年代。根據瑞光所使用的相機外型,可以推斷出他的原型是蛇腹相機,下圖的蛇腹相機為日本製,因年代久遠導致品牌、型號等資訊已不可考。它總共由鏡頭、蛇腹、底片夾、快門器這四個零件組成,並使用玻璃板作為底片,表面則塗有一層感光藥劑。

相機的所有的零件都可分別拆卸。使用前須把蛇腹拉開,中間不透光可折疊的管道用於調成像的遠近,之後再裝上鏡頭和事先在暗房裝好底片的底片夾,最後在裝上快門器即可拍照。而漫畫中可能是為了美觀,並沒有畫出快門器。

(詳細的組裝方式可見以下影片↓)

但當時拍照並不像現在這麼簡單。光圈快門、曝光時間全靠攝影師憑經驗手動調整,甚至連顯影定影等後續作業所需要的化學藥劑也得自行條配。而當時較為流行的攝影法為明膠銀鹽攝影法。底片使用了混合明膠、水、溴化物和硝酸銀的感光乳劑。這種底片的好處在拍攝後不必馬上顯影,讓攝影師可以真正的走到哪拍到哪。

對當時的普通人來說,拍照是很慎重事情。在入學畢業、團體活動等重要場合都有機會合影留念。而這些攝影師也為灣當時的風土民情留下了紀錄。讓後世的人們有機會一窺那個時代的樣貌。例如彭瑞麟、鄧南光等人都是當時知名的台籍攝影師。

天然色照片:

在彩色底片發明前,想獲得一張彩色的照片並不容易。最簡單的方式是額外請畫師(有可能是寫真館的攝影師)以手工的方式替原本的黑白照片上色,但嚴格來說這並不是真正的彩色照片,如果仔細看多少還是有些違和感。

而天然色照片則是真正意義上的彩色照片,它從底片轉印到相紙上時就是彩色的。攝影師會使用藍綠紅三原色濾鏡的拍攝三張同樣的玻璃底片,並將其轉染為青、洋紅、黃色的膠質影像薄膜,再重新疊和轉寫到同一張相紙上。這種技術是由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所發明,但因為非常繁瑣複雜,因此並不普及。所以在漫畫中老闆和啟子聽到瑞光居然是天然色照片的作者才會這麼驚訝。

而因為技術的侷限,天然色照片的作品數遠遠低於上色照片。台灣早期攝影家彭瑞麟就有使用過該技術拍攝名為〈靜物〉的作品。而在彩色底片普及後這兩種攝影法都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珈琲店:

1930年代,台灣受殖民母國影響,颳起了一陣珈琲店熱潮。性質相同於現代咖啡廳的店家在當時稱為「喫茶店」。而當時的珈琲店則接近現在的茶室。裡面賣的是各種料理、酒水飲料,當然還有最重要的—陪酒的女給。

女給,就是指女服務生。漫畫中的玉樹小姐在芭蕉珈琲館就是擔任這一職位。但和在喫茶店端茶倒水的女給不同,珈琲店女給則需要陪聊陪酒,哄顧客開心。顧客也趁機上下其手,甚至獲得親密接觸的機會。

但聘用女給並不是珈琲店首創。早在1905年開業的台灣喫茶店,就有報紙專欄紀錄店內有位名為金子(きん子)的女給,因美貌而受到客人的追求和喜愛。讓不少珈琲店開始效仿,聘用女性在店內服務。

起初女給們的工作內容並不含色情成分,但後來有些人假借工作趁機接近客人,久而久之上門的顧客上門的目的也從喝咖啡變成來找女給。直到1930年代,珈琲店已經完全往半風俗產業的方向發展了。但它本身帶有的摩登標籤,仍舊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上門消費。成為了當時人們集會和社交的場合之一。有的甚至還提供租借宴會廳的功能。

當然,由於這門生意涉及到男女情愛,自然免不情感糾葛,因此產生了不少社會新聞。後來因為珈琲店的花費逐漸提高,顧客的負擔加重導致熱潮逐漸散去。在進入戰時體制後。象徵著奢糜之風的珈琲店也在一道道的限制和禁令下消失。

變裝攝影

這是那個時代寫真館提供的服務之一。當時感情好、經濟狀況允許的同儕好友也會到寫真館合影留念。而除了基本的拍照服務外,有些寫真館甚至還會提供道具、布景並租借各式服裝供客人換裝。

客人們會裝扮成護士、船員、廚師等角色。而在拍照時女扮男裝或男扮女裝成為了當時的流行時尚之一。漫畫中的玉樹小姐就是在換成獵裝後趁機溜走。和全家福、畢業照等需要正經八百地坐或站不同。變裝攝影相對活潑,更有機會看出照片中人物的真實性格。雖然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還是相當保守,但在當時算的上是非常大膽的嘗試了。

從某種角度來說,跟現在某些風景區或拍貼店提供的服務幾本上沒有區別。只不過現在設備變的更進步,扮裝的選項更多元。

古倫美亞

古倫美亞唱片,為日本蓄音器商會株式會社(簡稱日蓄)旗下的唱片商標之一。是日治時期臺灣發展最久、規模最大的唱片公司。1910年在台北榮町建立出張所,初期業務為販賣蟲膠唱片和留聲機。1927年與美國哥倫比亞(Columbia)唱片公司合作,並以該公司的名稱作為商標代理發行唱片,而古倫美亞一詞則是當時商標的漢文譯名。

該公司所發行的曲風非常多元。除了代理西洋歌曲和中式傳統樂曲,同時也錄製台灣本土音樂。1929年發行了第一首台灣本土流行樂〈烏貓進行曲〉,三年後由詹天馬和鄧雨賢作詞譜曲的〈桃花泣血記〉則真正讓台語流行樂打出知名度,成為了台灣第一張暢銷唱片。而玉樹小姐在離開芭蕉珈琲館後,也在該公司發行自己的唱片。

在此之後台灣流行音樂的創作來到高峰,如鄧雨賢的〈望春風〉、〈雨夜花〉等歌曲都是當時的產物。不過1937後中日戰爭爆發。在軍國主義的影響下,公司只能改為發行愛國歌曲。在戰爭期間公司建築被砲彈損毀,戰敗後也隨著日本政府離開台灣。

離開台灣後,該公司改名為日本古倫美亞株式會社(日本コロムビア株式会社),目前仍在持續運營。除了販賣CD、DVD、藍光光碟、唱片等業務外,也有與不少藝人歌手簽約。而原本與其簽約的美國哥倫比亞總公司目前已經被索尼音樂收購,成為旗下的子公司之一。

後記:

這篇文章花的時間比我想像中的還要久。因為之前對攝影的知識完全不了解,從蒐集資料和圖片就花了很多時間。中間經歷過無數次撞牆和重寫後才決定了現在的文章。如果還有錯誤希望可以留言指正,謝謝大家!


網站資料來源:George Eastman Museum\CCC追漫台\文化部國家記憶庫
書籍資料來源:台北歷史地圖散步



將給大家介紹台漫中出現的那些事件、特殊物品,以及科普它們的原型以及歷史演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