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WOO😎
https://portaly.cc/monkeytalkswoo
*文章有設置目錄,可自由跳轉到想看的章節
若說上次分享的《中間 Au milieu》是一見鍾情的執念,那麼《穿越人生 À travers》應該就是再見傾心的緣分。
在書店裡看過好幾次總被厚度勸退,加上沒有文字,無法快速理解劇情和創作理念,所以一直沒有產生買下它的怦然。但對它仍然很好奇,為何這樣簡單的書名和簡單的圖像,買家輪廓卻很不一致?猜測是因為「人生」這個主題範圍夠大、畫風夠親民,男女老幼都能自行解讀吧。
近日得空總算細品了一番,才、發、現、此、書、很、不、簡、單、吶,越看越有樂趣。且讀到中間才發現是在講述太空人的一生,作為《宇宙兄弟》的信徒,早知道就會更早買下了。在蒐集整理的過程也有了對創作的啟發,圖像閱讀的理解力與繪本鑑賞力似乎也提升了不少。
《穿越人生 À travers》
喜 好:❤️❤️❤️❤️❤️
作 者:Tom Haugomat
出 版:Editions Thierry Magnier
類 型:長篇圖像小說(無字)
主 題:人生•太空人•傳記
版 本:法版•法文
篇 幅:184 頁
在哪看:自有書•2023購於童里繪本洋行(這裡買)
榮 譽:
🏆2019法國安古蘭漫畫展官方選書
🏆2019年波隆那書展虛構類特別獎
🏆2019年紐約書展視覺類最佳圖書
🏆世紀必讀百部漫畫排行榜第9名
🏆阿爾伯丁青少年讀者選擇獎
浩瀚宇宙,漫漫一生,每個人都在尋找各自的生命之美。
這部史詩般的無聲圖像小說,透過系列圖像詮釋了一個豐富且全面的故事:好奇的男孩RODNEY完整人生紀錄和插曲,包括成長、夢想、盼望、人生無常、失意、出走與回歸。前半段講述了想成為太空人的男孩出生到逐夢的旅程,直到一場致命的航天事故顛覆了他的生活,於是重回故里、重新找回日常的美好事物。主角這平凡又迷人的一生,也啟發我們每個人思考自己的人生。
主角出生到離開世界(1956到2026)、一生的所有重要片刻,都透過極具開創性的雙重視角切換「雙聯畫」展現在讀者面前。這是基於角色經歷及他所見之間的凝視遊戲。透過簡潔的色彩及特定的棱鏡/窗框(鑰匙孔、放大鏡、窗戶、螢幕等)來聚焦畫面,是本沒有文字卻令人眼花撩亂的繪本。
湯姆·豪戈馬特 (Tom Haugomat) 是居住在法國巴黎的自由插畫家和動畫電影導演。曾與與導演Bruno Mangyoku 一起製作了動畫短片《貝殼裡的記憶 Jean-Francois (2009)》
Tom Haugomat 1985年出生於巴黎,從小喜愛畫畫。在學習了藝術史和藝術考古學之後,進入巴黎著名的高布蘭學院(Gobelins - School L'image)研修動畫電影的理論和製作。畢業後從事動畫工作,後轉入插畫領域成為自由插畫家。其作品刊登於《泰晤士報》《紐約客》《世界報》等媒體平台,以及巴黎的商場、公園、街頭櫥窗等多處地點。他常從大自然中獲取靈感,作品風格簡約、復古、對比強烈,富有表現力。
相比於遼闊的風景,他作品裡的人物往往顯得渺小,有篇訪談裡他提到「7 歲時,我和父親在阿爾卑斯山度過了一個月。我們進行了相當激烈的徒步旅行和登山,這實際上改變了我之前看待世界的方式。 我認為迷失在被巨大山脈包圍的野外的感覺是我插畫風格的基礎。我當然渴望找回那種感覺,它讓我在廣闊的風景中畫出微小的人物!」
而他畫中的風景與空間感,或許是童年接觸「View-Master(3D 立體幻燈片)」的影響。他說「小時候,我花了好幾個小時在奶奶的房子裡 觀看老式的『View-Master』立體圖片捲軸,我完全被那些 3D 彩色圖片迷住了。 」
1956年,阿拉斯加州·凱奇坎·泥灣。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
窗戶、天窗、螢幕、觀景窗:透過這些窗口,聚焦凝視一段生命的展開與流逝。
生命跨越了時間,完成他的循環。
成長、驚奇、啟程、認知、讚嘆、痛苦、再次啟程、愛、養育孩子、傳承、離別、回歸。
生命穿越了空間,逐漸連結到無限小和無限大。
連結到放大鏡下移動的昆蟲、到天文望遠鏡中顯示的星系、與故鄉的海灣相連、與宇宙的形而上相連。
人的一生,既簡單又宏偉。
2026 年4月,阿拉斯加州·凱奇坎·泥灣。玻璃碎裂。—Maylis de Kerangal
好奇的男孩渴望著太空,長大後如願進入NASA成為太空人。然而,一場航太意外的發生,讓他開始重新思考人生…...近200頁的篇幅濃縮了一個人70年來的生命軌跡。
每個跨頁都是兩兩相關的雙重視圖。透過畫面格式的不斷重複,以及左側人物的視線引導,你會赫然發現—原來左頁描述的是主角的形象,右頁則是他看到的景色。而他看到的景色,實則隔著一片鏡面或框架,如保溫箱的洞孔、嬰兒床的柵欄、窗框、觀景窗和顯示器......,這種間接感似乎又把讀者抽離了現實。每頁搭配的短短的文字,僅揭露了年份和所在地,類似於家庭相簿的標示,除此之外再無語言。
製作動畫的經驗令Tom Haugomat的畫面具有強烈電影感。左側是恍若紀錄片般的「遠景」取景(盡可能捕捉細節,將人物的世界、身處場景呈現給觀眾),視線移往右邊,鏡頭切換成「大遠景」和「空景」。《 À travers》雖無文字和對話,但你仍然能藉由翻頁取代剪接看到男孩的成長,也能從頁頁的凝望看到他對世界的好奇,以及對更遙遠的世界—「宇宙」的嚮往。少數的跨頁設計,則映射出生命中幾個難以忘卻的高光時刻與悲傷低谷,如同長鏡頭般靜默悠遠。
明明遵循時間順序講述故事(每個跨頁都是一個年份),但並不讓人覺得單薄無聊或過度省略,反而可以從前後呼應與對比、畫面中的細節彩蛋去挖掘無窮樂趣。
故事大抵就是男孩的出走與回歸。阿拉斯加:出生成長—德州&佛羅里達:立業成家—阿拉斯加:失意重置。不僅故事的場地前後呼應,畫面也有了重複和對比:再次出現了天文望遠鏡、雲的間隙、教堂的窗、雙筒望遠鏡、螢幕、放大鏡......,但物是人已非,取景窗畫面也定格成舊照片。
圖像上承襲了Tom Haugomat一貫的風格,簡單分明的線條、如版畫般的大色塊(甚至錯版效果)、屏棄面部表情及臉部特徵、極簡的人物造型、躁點的運用呈現出手繪質感、大自然與光影的描繪、強烈的空間感、極少但強烈的顏色配置(藍、黃、紅、白)讓畫面更有一致性及呼吸感,並賦予圖畫更豐富的層次,大面積的留白更呈現出一種簡單靜謐、緩慢、古典的氛圍。
沒有面部表情(甚至沒有眼睛)該如何呈現男孩的好奇?Tom Haugomat 採用側看的臉部描繪引導視覺以及藉由具有象徵意義的物件(放大鏡、望遠鏡......)取代了文字敘述。好奇亦嶄露於日常消遣:觀察放大鏡下的小小昆蟲、從天文望遠鏡中展望浩瀚太空、觀看太空計畫的新聞畫面、觀賞電影《STAR TREK》《異形 Alien》。而男人的失意則可以透過形單影隻、日漸稀疏的頭髮來暗指。
右邊第一人稱視角讓讀者有了代入感和臨場感。只閱讀右半邊便成了當局者,可以沉浸式地體驗一趟太空人的人生。左邊第三人稱視角恍若上帝視角又恍若攝影鏡頭。只閱讀左半邊讓我們成了旁觀者,體驗一把窺視他者又置身事外的超然,就像《楚門的世界》裡的觀眾。但若不把自己代入角色去感受他的所看所思,我們真的能做到「旁觀者清」嗎?
再跳回故事之外,理解了故事是某個人的生至死後,背面的簡介成了「墓誌銘」。男孩望遠鏡看見的則為自己人生的跑馬燈。
引發收藏《 À travers》慾望的,正是其圖像裡的「框」。前陣子本人畫的插畫用了類似的概念:畫面—畫框—手機螢幕—電影畫面。原本希望能成為一個閉合成圓的連續圖像,但對於「框」的想像太單薄所以尚未完成。如今看了眾多解析,及「框」的各種可能,似乎有甚麼新想法在萌芽了。(寫於2023/11/22,成為書店人第3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