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老智者常說,做善事不是人人都做得來,要福報與智慧俱足。也就是說,要有同理心、有愛心,還要肯彎腰,有成人之美,也能成就別人,要有這麼多的優點才能有付出的快樂心情和意願。


做善事要福慧兼俱,那麼受幫助的人一樣要有福氣才能接受到幫助。比如說,一個人、一個團體,或是一個國家,人人造惡比造善多很多,突然一個大災難撲天蓋地襲來,儘管周邊國家想要幫助也會受到種種惡緣阻攔斷送機會,任其自生自滅而無能為力。


一個罪孽深重的人重病倒在路邊,志工發現緊急將他送醫,卻因為醫院某一種罕見用藥沒有了,周邊醫院也都「剛好」用罄,病人病況緊急等不及隔天才能到達的救命藥而斷氣。這樣的「剛好」不是巧合,而是無福消受。


我們每天吃的一口飯、喝的一口水,以及每一口呼吸,都由福報支撐,也就是每一天所用的資糧都從我們的福報帳戶支領。每個人都知道銀行存款越多越好,所以拼命賺錢存錢,卻不知道福報存款要更加認真儲備,因為金錢只是包含在福報當中的一個小區塊而已。


與其將全部精力用來賺錢,不如認真修福德,如能事業、家業與志業同行進行,養家的錢賺到了,家人也惜緣了,福報存款也在每日增添中,如此人生才是福慧雙修,才是福慧俱足的人生。


#有福人生

#受助者要有福

#福慧雙修

avatar-img
53會員
1.3K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柳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每個人都在尋找,有些人尋找愛,有些人尋找真心,有些人尋找財富,日日夜夜歲歲年年不斷尋找自己所欠缺的那一部份。有些人找到了,有些人終其一生也沒找到。
有一位滿頭白髮的婦人,四十多年來照顧腦傷的女兒,身心承受很大的壓力,不到四十歲頭髮就全白了。四十多年來,從原本的抱怨、理解到釋懷,這條路走了很久的時間,終於明白覺悟不在時間長短而在心。
有人說,男人比女人多修五百世,所以吃苦受罪都是女人,女人受到的束縛也在男性之上,苦吃得多又受拘束,女權團體大喊不公平待遇即在此。
大部份的雙胞胎心靈相通,一個在想什麼,另一個馬上catch up;一個在傷心難過,另一個跟著莫名情緒低落。這種心電感應也類似母子連心,孩子受苦,母親心跳就漏一拍。這種肉眼不見的能力,在中華文化上稱為「心有靈犀」,屬於玄學部份,無法用科學測量或解釋,也因此許多人對它深深著迷,國內外研究者甚多。
有些人對忍辱不了解,以為修忍辱就是要一直壓抑、一直退讓,內心明明很生氣,表面上卻要裝作不在意,內心有衝突有不協調就會生病,這樣的忍辱方式不正確。
「別人笑我太瘋顛,我笑他人看不穿。」這是明代唐伯虎《桃花庵歌》裡的一句詞,它之所以耳熟能詳,是因為周星馳在電影中扮演唐伯虎也講過這一句台詞,不過是以戲謔性的方式呈現。
每個人都在尋找,有些人尋找愛,有些人尋找真心,有些人尋找財富,日日夜夜歲歲年年不斷尋找自己所欠缺的那一部份。有些人找到了,有些人終其一生也沒找到。
有一位滿頭白髮的婦人,四十多年來照顧腦傷的女兒,身心承受很大的壓力,不到四十歲頭髮就全白了。四十多年來,從原本的抱怨、理解到釋懷,這條路走了很久的時間,終於明白覺悟不在時間長短而在心。
有人說,男人比女人多修五百世,所以吃苦受罪都是女人,女人受到的束縛也在男性之上,苦吃得多又受拘束,女權團體大喊不公平待遇即在此。
大部份的雙胞胎心靈相通,一個在想什麼,另一個馬上catch up;一個在傷心難過,另一個跟著莫名情緒低落。這種心電感應也類似母子連心,孩子受苦,母親心跳就漏一拍。這種肉眼不見的能力,在中華文化上稱為「心有靈犀」,屬於玄學部份,無法用科學測量或解釋,也因此許多人對它深深著迷,國內外研究者甚多。
有些人對忍辱不了解,以為修忍辱就是要一直壓抑、一直退讓,內心明明很生氣,表面上卻要裝作不在意,內心有衝突有不協調就會生病,這樣的忍辱方式不正確。
「別人笑我太瘋顛,我笑他人看不穿。」這是明代唐伯虎《桃花庵歌》裡的一句詞,它之所以耳熟能詳,是因為周星馳在電影中扮演唐伯虎也講過這一句台詞,不過是以戲謔性的方式呈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有量就有福,有福心就靈 在人生旅途中,“福”與“靈”總是與我們的心態息息相關。古語有云:“有量就有福,有福心就靈”。這簡短的一句話,不僅是生活的哲理,更是我們處世待人的智慧指南。 “有量”,從心胸開闊開始 “有量”,意指胸懷寬廣,能夠包容和接納他人。當一個人能以大度的心看待周遭事物,就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我們要懂得培福、惜福之法,重視累積福報資糧,只有福報具足才能改變命運。」想要獲得加持、遣除違緣、斷除魔障、獲得悉地等,修薈供非常有效驗,可以立即獲得加持。參加一次共修法會的功德,遠超過獨自修法,應盡量安排時間參加每一次法會、共修,開始修福、懺悔自己的業障,讓自己快速消業增福。
Thumbnail
有福氣的人心是富足,面對困難能泰然自若,不會充滿空洞、恐懼和憎恨。他們即使犯錯也會被發現並接受懲罰,因而能改過自新。這篇文章探討了什麼是有福氣的人。
福氣不是憑空出現,而是經年累月,為善助人,所累積出來的,畢竟助人者人亦助之。
Thumbnail
多修隨喜,隨喜讚嘆別人,不要見不得人家好,不要總覺得人家表現好、做善事,就對你有威脅 、超越你,讓你不能專美於前等。要隨喜讚嘆他,越隨喜他,你福報越大,最後大家都變成有福的人。什麼是「財神法」?就是念〈財神咒〉,讓世界上所有的錢都來到我一個人的口袋,叫「財神法」嗎?當然不是。「財神法」是希望
Thumbnail
《百論》云:「福報滅時,離所樂事。」​福報是否具足,將關係到我們今生的家庭、事業是否順利,能否過幸福快樂的生活。慈悲的 龍德上師開示:「所以我們要懂得培福、惜福之法,重視累積福報資糧,只有福報具足才能改變命運。」​一切福德智慧不離心地,以慈悲的水灌溉心田,用智慧的光普照善苗,必然會開出五福的美果!
只要自己產生意念或與人意念頻率交涉,都會產生能量碰撞及波動,而波動即是創造業力的基礎。 當我發出一個慈悲心想幫助他人,我自己以及被我協助的人是否也會產生多種情緒意念呢?
Thumbnail
福報是怎麼來的,如何讓福報生生不息?龍德 上師開示:「量大則福大」。 人的心量大,德就大;德大的人,福就大。福報跟所有眾生息息相關,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領導人,都需要擁有權巧方便,錢財、健康,受人敬重,眷屬和睦,朋友忠義等各種類型的福報,皆由修德而產生。若人的心地能包容一切,則心中可以萌生一切靈妙,
Thumbnail
有福報的人,往往擁有五大財富: 第一福是「長壽」,來自慈悲心。 第二福是「富貴」,來自施捨和恭敬心。 第三福是「康寧」,來自清凈心。 第四福是「好德」,來自廣結善緣、多積福德、鍛鍊心智。 第五福是「善終」,來自行善,並且不罣礙執著善的行為、名相和果報。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有量就有福,有福心就靈 在人生旅途中,“福”與“靈”總是與我們的心態息息相關。古語有云:“有量就有福,有福心就靈”。這簡短的一句話,不僅是生活的哲理,更是我們處世待人的智慧指南。 “有量”,從心胸開闊開始 “有量”,意指胸懷寬廣,能夠包容和接納他人。當一個人能以大度的心看待周遭事物,就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我們要懂得培福、惜福之法,重視累積福報資糧,只有福報具足才能改變命運。」想要獲得加持、遣除違緣、斷除魔障、獲得悉地等,修薈供非常有效驗,可以立即獲得加持。參加一次共修法會的功德,遠超過獨自修法,應盡量安排時間參加每一次法會、共修,開始修福、懺悔自己的業障,讓自己快速消業增福。
Thumbnail
有福氣的人心是富足,面對困難能泰然自若,不會充滿空洞、恐懼和憎恨。他們即使犯錯也會被發現並接受懲罰,因而能改過自新。這篇文章探討了什麼是有福氣的人。
福氣不是憑空出現,而是經年累月,為善助人,所累積出來的,畢竟助人者人亦助之。
Thumbnail
多修隨喜,隨喜讚嘆別人,不要見不得人家好,不要總覺得人家表現好、做善事,就對你有威脅 、超越你,讓你不能專美於前等。要隨喜讚嘆他,越隨喜他,你福報越大,最後大家都變成有福的人。什麼是「財神法」?就是念〈財神咒〉,讓世界上所有的錢都來到我一個人的口袋,叫「財神法」嗎?當然不是。「財神法」是希望
Thumbnail
《百論》云:「福報滅時,離所樂事。」​福報是否具足,將關係到我們今生的家庭、事業是否順利,能否過幸福快樂的生活。慈悲的 龍德上師開示:「所以我們要懂得培福、惜福之法,重視累積福報資糧,只有福報具足才能改變命運。」​一切福德智慧不離心地,以慈悲的水灌溉心田,用智慧的光普照善苗,必然會開出五福的美果!
只要自己產生意念或與人意念頻率交涉,都會產生能量碰撞及波動,而波動即是創造業力的基礎。 當我發出一個慈悲心想幫助他人,我自己以及被我協助的人是否也會產生多種情緒意念呢?
Thumbnail
福報是怎麼來的,如何讓福報生生不息?龍德 上師開示:「量大則福大」。 人的心量大,德就大;德大的人,福就大。福報跟所有眾生息息相關,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領導人,都需要擁有權巧方便,錢財、健康,受人敬重,眷屬和睦,朋友忠義等各種類型的福報,皆由修德而產生。若人的心地能包容一切,則心中可以萌生一切靈妙,
Thumbnail
有福報的人,往往擁有五大財富: 第一福是「長壽」,來自慈悲心。 第二福是「富貴」,來自施捨和恭敬心。 第三福是「康寧」,來自清凈心。 第四福是「好德」,來自廣結善緣、多積福德、鍛鍊心智。 第五福是「善終」,來自行善,並且不罣礙執著善的行為、名相和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