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一周 | 打開Open AI 事件簿,我們學到了甚麼?_20231128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科技新聞重點與主流媒體報導

raw-image

👉引言

我認為人類組織常常會有兩派意見,這種情況很常見,這就像台灣民眾黨一樣,我可不是在說柯主的民眾黨,而是蔣渭水、林獻堂先生在日本統治時期的1927年成立的台灣民眾黨,最初雖是克服萬難,但最終因為兩派意見相左而分裂消失一樣,如果我們將AI視為一場革命,且讓我們借用左派右派的思維來看待這件事情,以下是一段關於法國大革命時期思潮開始分裂的描述:


『在大革命中的意識形態差異,主要是針對革命本身的態度:將革命視為是一場毀滅上帝和自然的可怕災難、而這一切應該被結束才能恢復好的政府,又或者將革命視為是政治生活的必然特徵? 』


對於AI的變革而言,人到底是該減緩速度,詳加控管,才是好的,還是趕緊找到AGI 這個聖杯(Holy Grail),先求度過這中間的陣痛期才是好的? 


👉OpenAI 的情況

看完各主流財經媒體的報導,一種常見的觀點則是關於OpenAI當初的組織架構設計,認為這凸顯了當非營利機構與營利部門融合時的本質不穩定,這個觀點多半參考了Open AI 官方網站上的資訊,簡單來說就是Open AI Inc.這個非營利組織可以控制Open AI Global, LLC 這間有限營利公司,微軟有投資這間營利公司但是只佔小股東,無法參與經營與人事權。主要的權力還是在非營利機構這邊。

👉Patagonia 的案例

我們可以看到Patagonia這個服飾品牌,一直以環保愛地球著稱。創辦人為了確保公司長期營運,成立了一個基金會來控管企業,並持有公司的股份。這種組織方式似乎沒有出現內部矛盾。

raw-image

Patagonia 向來以環保愛地球著稱,他甚至幫你修補你的舊衣服,讓你就不用買新的來穿。這樣的公司很賺錢,也做了很多慈善,創辦人Yvon Chouinard為了確保這間公司可以一直這樣營運下去,成立了一個基金會來控管這個企業。


創辦人的股份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叫做Patagonia Purpose Trust ,持有patagonia 公司的股份,可以決定並維持公司長期的策略經營方向,所以光就這一點推論,每一個到patagonia 任職的員工,都應該清楚的知道公司的方向,“To make products that give back to the Earth as much as they take.”,也知道這間公司有權守住這方向的就是這個基金會。

raw-image

也未曾聽說這間公司有產生極大的內部矛盾! 到今天也沒有出亂子! 甚至我記得讀過一篇報導說 Patagonia 對於有些科技公司沒有盡全力節能減碳很感冒,不打算接他們家的保暖背心的訂單,勢力可大的咧!

👉OpenAI 的使命

當我們看到Open AI的官方使命是確保AGI對人類有益,我們可以思考這個組織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研究和佈署公司,還是一個追求商業成功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

“ Open AI is an AI research and deployment company. Our mission is to ensure that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benefits all of humanity”


看到這段文字,閉上眼睛感受一下, Open AI 在我們心中有多少是屬於一個" 研究與佈署" 的公司,專注在確保AGI 強人工智慧是對人類有益處的,有多少比例是更像一個獲得巨大商業成功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 尤其當這間公司是由像Sam Altman 這樣擔任過多年Y combinator CEO 的新創教主來帶領前進方向的時候。


👉通往AGI 的路徑與觀點

關於確保AI安全的路徑,有不同的觀點,其中一個觀點是把研發過程中的結果分享給大眾,讓人們開始熟悉並使用AI,另一個觀點是優先建立信任與可靠度。這些不同的觀點,可能與公司使命對於大眾與員工的清晰度有關。


Open AI CEO Sam Altman 一直以來有個概念,就是把研發過程中的達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先丟出來給大眾,一方面讓更多的人類智慧開始熟悉並使用他,一方面人類也能夠發展出監督控管的方法,如果說用國際關係的三大主義來說,應該就屬於『建構主義』,意思是周遭的環境與這個主體是彼此建構的,當人們熟悉了AI 這樣的工具,人們對於AI 的態度也會改變,大家都在成長。這是他很核心的一個概念。


Open AI 首席科學家 Ilya Sutskever 最近跟黃仁勳的訪談也提及一個觀念"可靠度",黃仁勳問他說甚麼是可靠度? Ilya 回答,就是你看AI回答20個問題都很棒,但是你並不知道第21的回答會不會錯得離譜。


黃仁勳問他AI的下一步?  請問是AGI 嗎? 不是,而是Reliability

“I think it's safe to assume that progress will continue and that we will keep on seeing systems which astound us in the things that they can do.”


“The current frontiers  will be centered around reliability around the system can be trusted, and really get into a point where you can trust what it produces, get into a point where if he doesn't understand something it asks for a clarification.”

“I think those are perhaps the biggest the areas where improvement will lead to the biggest impact on the usefulness of those systems.”


👉經營與董事會的關係


最後,經營與董事會之間的關係也很重要,其中包括溝通和信任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可能需要更好的公司治理,我們把上面所說的路線的選擇放到實際的案例來看看:


如果你進入一家專門以製作高水準消費電子設備的公司工作公司使命叫做: 『以高水準科技製造對人類有益的電子產品,促進人類生產力的提升』,幾年下來,全球業務發展得很不錯,但是終究遇到中國紅色供應鏈的低價產品的競爭威脅,他們也愈做越好,全球業務(包含你) 在年終業務大會上慷慨激昂的建言,建議公司不要再堅持只做高價路線,這件事情傳到了董事會18樓,接著會怎麼發展?

選項a) 董事會先下手為強,把最激進且聲量最大的業務副總開除。

選項b) 因董事們繼續堅持原有路線,以致公司業務確實有窒礙難行之處,全球業務主管聯名簽署公開信,威脅改變否則集體出走。

選項c) 董事會與高階主管討論出可行的方式,確保高價位與低價位各自的市場區隔


你選擇哪一個選項?

這是真實在台灣電子業上演的案例,答案是c),衝突與路線之爭,在所難免,那就是考驗董事長與董事的功力,也是好的董事的價值(不然他們每天要忙甚麼? 下訂單? 跑客戶? 還是去工廠看產線?)。


所以我的感想是Open AI 的公司治理有很大的問題,美國政府應該要積極介入,即使未上市,他們也是受公司法相關規定的監督。


我覺得Open AI 事件回顧起來,既是非營利的公益組織思惟與矽谷創業圈理念本質上的衝突,更深一層來說,也是因為AGI聖杯不能落入壞人的手裡,所以我方(就是自認的正義的一方) 要趕緊想方設法先拿到,至於過程或者任何安全措施?  就先拿到再說,沒有拿到你在那邊設立一堆安全措施也是枉然呀。


簡單說,路線之爭對任何組織從來都不是新聞,也不該是新聞唯一焦點,只把他當成宮鬥或是權力鬥爭(攤牌 show-down),那就真的太可惜了。我們可以學習的是爭論的路線兩派各自的說法邏輯分別是甚麼,那這樣我們就有學習到東西,同時面對路線之爭,為什麼別的公司沒事,他們會搞成這樣一齣?  那我們組織溝通上有甚麼可以借鑑反思。  以下是本周的英文學習

raw-image


After a vote of no confidence, the board of directors decided to oust the current chairman.

在一次不信任投票後,董事會決定罷免現任主席。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The incumbent president is running for re-election in the upcoming year.

現任總統將在即將來臨的一年內尋求連任。







The board of directors decided to reinstate the former CFO after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cleared his name.


董事會在徹底調查後決定恢復前財務長的職務,因為他的名譽已經得以澄清。




The CEO decided to sack the underperforming employees to improve company performance.

CEO 決定解雇表現不佳的員工以提高公司績效






The merger between the two companies turned into a long and complicated saga.

這兩家公司之間的合併變成了一個漫長而複雜的故事

                                 


科技一周 | 給上班族看的科技新聞,專注解析科技領袖人物講話、掃描每周科技重要時事議題,給你來深度視野! 包含 ① 新產品發表會掃描 ②重要Keynote專題分析③技術論壇與投資者日解析 ④獨家經濟與科技大事財經周曆,每周更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一. 摘要: 身為兩個孩子的爸爸,最近常常思考著若AI下一刻就到來,恐懼食衣住行及工作會跟不上時代的進遷;前陣子與媽媽經的友人們聚會,發現有趣議題"你會完全禁止小孩接觸科技產品嗎?"、"會多久才讓孩子開始電腦?",結果訝異的是:沒有父母會完全禁止、甚至會提前原本的計畫。 我們不知道孩子的下一個時
Thumbnail
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 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毀滅。                           -John Templeton 失業率的飆升總導致大家人心惶惶,大多數人多是勒緊褲腰,對股市轉往觀望態度,但失業率真的能預測熊市的到來嗎?抑或是他是落後指標?我們來看看過往的研究
Thumbnail
本週新聞精選:🇺🇳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開幕/🇺🇸美國期中選舉未見「紅潮」/🕊臉書母公司Meta「也」要大裁員/🇺🇦俄羅斯軍隊撤離烏克蘭赫爾松市/💸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的落幕
Thumbnail
在 2021 年的年尾,科技巨頭解碼將帶大家一起來回顧,在今年科技產業商業世界裡面,發生的最重要的五件事,以及我對這些事件的一些 extra-thoughts。
Thumbnail
自言自語、東張西望、隔空取物...,過去用來判定「異常舉止」的根據都失了準。因為,對方可能只是在AirPods通話、玩VR/AR、用Google手勢操作。上周每天平均拿起手機超過70次,但是我有因此更幸福、更自由嗎?在陶亞倫超沈浸的VR作品中,我重新思考自己和科技的複雜關係...
Thumbnail
工具應該是用來節省我們重複繁瑣的步驟、簡化流程的幫手,然而我們卻逐漸變成「操作機器的機器」。 最近特別對一些現象有感,常會覺得科技的確更進步了:AI 預測更準、平台服務更好用,但為什麼我們的生活不但沒有顯著受益,反而有時候會覺得活在這些平台之下,我們的生活體驗沒有進步、雇主認為勞工生產力變低、各行
Thumbnail
從巴黎到美國加州的Apple總部,從代理商經營者到Apple工程部門的主管,原本以為這個轉換應該不太困難,但是現在回頭來看,我太天真了。
Thumbnail
1985年,本文作者前往美國加州Apple總部任職;但同一年卻發生了近代科技史上的大事:Apple創辦人Steve Jobs被自己找來當執行長的John Sculley踢出公司。然而12年後,Jobs卻演出大逆轉,回到Apple、踢掉了把自己找回去的執行長。
Thumbnail
來自過去工作經驗的領軍手法、再加上Steve Jobs在Apple總部無人不知的行事方式,讓新成立的Apple法國分公司一開始就擁有獨特的高效率風格。
Thumbnail
<p>防災不僅在於硬體的鋪設,還有軟體的建置,以及最重要的:權力整合,反應簡化,即時通報。</p>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一. 摘要: 身為兩個孩子的爸爸,最近常常思考著若AI下一刻就到來,恐懼食衣住行及工作會跟不上時代的進遷;前陣子與媽媽經的友人們聚會,發現有趣議題"你會完全禁止小孩接觸科技產品嗎?"、"會多久才讓孩子開始電腦?",結果訝異的是:沒有父母會完全禁止、甚至會提前原本的計畫。 我們不知道孩子的下一個時
Thumbnail
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 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毀滅。                           -John Templeton 失業率的飆升總導致大家人心惶惶,大多數人多是勒緊褲腰,對股市轉往觀望態度,但失業率真的能預測熊市的到來嗎?抑或是他是落後指標?我們來看看過往的研究
Thumbnail
本週新聞精選:🇺🇳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開幕/🇺🇸美國期中選舉未見「紅潮」/🕊臉書母公司Meta「也」要大裁員/🇺🇦俄羅斯軍隊撤離烏克蘭赫爾松市/💸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的落幕
Thumbnail
在 2021 年的年尾,科技巨頭解碼將帶大家一起來回顧,在今年科技產業商業世界裡面,發生的最重要的五件事,以及我對這些事件的一些 extra-thoughts。
Thumbnail
自言自語、東張西望、隔空取物...,過去用來判定「異常舉止」的根據都失了準。因為,對方可能只是在AirPods通話、玩VR/AR、用Google手勢操作。上周每天平均拿起手機超過70次,但是我有因此更幸福、更自由嗎?在陶亞倫超沈浸的VR作品中,我重新思考自己和科技的複雜關係...
Thumbnail
工具應該是用來節省我們重複繁瑣的步驟、簡化流程的幫手,然而我們卻逐漸變成「操作機器的機器」。 最近特別對一些現象有感,常會覺得科技的確更進步了:AI 預測更準、平台服務更好用,但為什麼我們的生活不但沒有顯著受益,反而有時候會覺得活在這些平台之下,我們的生活體驗沒有進步、雇主認為勞工生產力變低、各行
Thumbnail
從巴黎到美國加州的Apple總部,從代理商經營者到Apple工程部門的主管,原本以為這個轉換應該不太困難,但是現在回頭來看,我太天真了。
Thumbnail
1985年,本文作者前往美國加州Apple總部任職;但同一年卻發生了近代科技史上的大事:Apple創辦人Steve Jobs被自己找來當執行長的John Sculley踢出公司。然而12年後,Jobs卻演出大逆轉,回到Apple、踢掉了把自己找回去的執行長。
Thumbnail
來自過去工作經驗的領軍手法、再加上Steve Jobs在Apple總部無人不知的行事方式,讓新成立的Apple法國分公司一開始就擁有獨特的高效率風格。
Thumbnail
<p>防災不僅在於硬體的鋪設,還有軟體的建置,以及最重要的:權力整合,反應簡化,即時通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