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你的錢留到死》讀後心得:你是螞蟻人嗎?辛苦工作賺錢可能都在做白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小時候,我們可能聽過伊索寓言中「螞蟻和蚱蜢」的故事。螞蟻整個夏天都努力工作儲存食物,而蚱蜢則整天游手好閒,到處玩耍。結果當冬天來臨時,螞蟻依靠儲存的食物活了下來,而蚱蜢則餓死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努力工作,儲備資源,可是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螞蟻什麼時候去享樂了?


不管是故事還是現實中,螞蟻在他的整個短暫生命中,似乎一直工作, 如果是這樣,螞蟻哪有時間去享樂,活著當然很重要,但人生在世只是追求活著嗎? 這樣跟行屍走肉也沒什麼兩樣。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本書叫做《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作者是比爾.柏金斯,他是美國知名的對沖基金經理人,被華爾街日報譽為對沖基金界的最後一位牛仔。除了擔任基金經理人外,他本人興趣廣泛,除了是一位撲克玩家,還涉足好萊塢電影製作,是個多才多藝的基金經理人。




人死前的五大遺憾

澳洲作家布朗妮‧維爾(Bronnie Ware)曾是一位安寧病房護理師,根據她的工作經驗,在她的書中記下了病人臨終前最常見的五個遺憾:

第一名、沒有勇氣為自己而活,而是過著別人期望我過的生活。

第二名、把多數時間都給了工作。第三名、沒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第四名、沒有和朋友保持聯絡。第五名、沒有讓自己更快樂一些。

其中遺憾排名第二名我希望不要那麼努力工作,是所有臨終男性都有的遺憾,他們都後悔花過多時間在工作上,忽略了家人的陪伴,把一生最精華的時間都奉獻給工作。

人之所以像螞蟻一樣工作個不停,或許認為死亡離我們還很遠,但要你把每天當作最後一天,這根本就不現實,所以人通常都會覺得,反正時間還夠,等存夠錢再享受生活,於是就把享受生活的計劃一直拖,一直拖,總是拖到快掛了才發現遺憾。

不論我們怎麼看待死亡,每個人總有那一天,只是方式和時間不同罷了。所以我們必須思考一個關鍵問題:在我們離世之前,該如何把過最有意義的生活呢?

這邊就要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死前要把錢光光?





為什麼死前要把錢花光?

(1) 努力工作做白工

請你想看看,你每天辛苦工作賺錢,把工作使用的時間和生命活力換成金錢,如果你死後這些遺產都沒有用掉,是不是代表你多賺的錢,其實是在做白工

假設有個人四十五歲,年薪一百萬元,他每年支出大概是五十萬,不考慮投資、通膨與薪資成長,意思是說,他每年可以存五十萬。

他六十五歲退休就會有一千萬的現金,理論上這個退休金夠他活到八十五歲。可是實際上他七十五歲就過世了。也就是說還剩下五百萬沒有花完。

那我們可以算一下,他一年可以賺一百萬。沒花完的五百萬,等於說他其實有五年都在做白工,因為這些錢他沒有用到。如果你用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這會是一件多麼浪費生命的事情。


(2) 計算你的人生時薪

作者剛出社會的時候,他找到了一份在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的工作。但他當時的工作就是像一個打雜助理,幫忙做一些雜事,比如說像悄悄拿三明治給交易大廳的老闆們。就有點像是收發室的地方,那起薪不高。這樣的薪水不足以讓他住在紐約,所以他是到紐澤西搬家回家裡住。

為了要多賺一點,他晚上開始幫老闆開車,額外多賺一點錢。非常非常節省,想盡量多存一點錢。當時,他對自己的節儉非常自豪,很高興自己雖然收入少,但是還可以想辦法存到錢。

有一天,他跟他老闆在聊天,然後跟老闆說他是怎樣省錢、存錢的,他覺得老闆應該會稱讚他。結果,老闆反而破口大罵,說你是白癡嗎,幹嘛省這個錢。

他當場愣住,老闆繼續說,你來這裡是要賺幾百萬的錢,你賺錢的能力才開始爆發,你認為你一輩子就只能賺你現在這個微薄的薪水嗎?

這時他才領悟到,是錢重要還是你的人生重要?其實你的錢就代表你的生命活力。生命活力指的是你還活著的時候,可以做事情的所有時間

只要你在工作,就是花掉你有限的生命。因此,你工作賺多少錢,這些錢就等於花費的生命力。所以我們可以用人生時薪來算一下,你可以簡單把你的月薪或年薪除上工時,算算你時薪有多少錢。

薪水越多,不代表你每個小時的收入就越多。舉例來說,一個月薪四萬的人,也有可能每小時賺的錢,比月薪七萬的人還多,也許賺七萬的人要付出的工時是兩倍以上。

另外你買東西或者跟其他人聊天時,也可以用人生時薪去計算看看。

假設你現在時薪是一千塊,那你今天去買了一件五千的衣服,你可能想,這我可能要工作五個小時,只為了買這件衣服。

或者是聽一個人在抱怨,抱怨了一個小時,光聽她抱怨,你就浪費了這一個小時的生命力。如果說時間就是金錢,在我們死之前,要怎麼樣花費我們的生命活力才是最好的方法?




如何最佳化你的人生

(1) 花錢去買體驗

人的生命活力應該要花在體驗上,有些體驗不用花很多錢,甚至有的不用花錢,也有些值得嘗試的體驗,多半是要花一些錢,比如說像是難以忘懷的旅行、音樂會的票,或者是追尋創業的夢想,培養一個新的嗜好。

許多心理學的研究都顯示,花錢在體驗上要比花錢買東西更讓我們快樂。物質上的擁有,剛開始似乎會很令人興奮,可是常常很快就變質。 人的體驗就不太一樣。它會隨著時間真正顯現它的價值,

為什麼說我們要把生命活力花在體驗上?


因為投資體驗就像投資股票一樣,會回饋給你記憶股息,也就是你現在花錢買的這個體驗,日後還是可以持續帶給你很開心的回憶。這不就跟我們在存股一樣嗎?每年都會給你利息嗎?只是說,如果今天是花在體驗上所帶給你的快樂,這個快樂,其實他延長的時間是很久的。



(2) 量化你的體驗

想像一下在每個體驗中感受到的快樂程度,就像比賽一樣,你會給它多少分?

回想過去幾年,以年為單位,你有哪些讓你感到快樂的體驗?

如果你平時有寫日記的習慣,每年做一個總結,將整年的快樂事件記錄下來。接著,我們可以製作一個直方圖,清楚顯示每年各個體驗的高低。你就可以看出哪些年你更快樂,哪些年的體驗更令你印象深刻。如果要做這件事,我建議繼續寫日記,記錄那些體驗深刻的事情。

如果你的每個體驗都可以量化,那你的人生就會是所有體驗的總和。



(3) 投資你的體驗

體驗其實有點像投資。你可以投資在自己身上,也可以投資在他人身上,只要你相信未來會有好的回報。

比如,教小孩游泳或騎腳踏車,不是因為他們學會這些就能找到高薪工作,而是這些經歷不僅在當下讓你開心,還會不斷給你回報,就像股票有利息一樣。這就是所謂的記憶股息,因為人們有記憶,所以體驗會產生愉悅的回憶,就像股票產生股息一樣。

對於一個人來說,回憶非常重要。當物質失去時,回憶是無法取代的,科技公司利用這一點,例如,Facebook和Google相簿功能,能夠讓你回顧過去的記憶,這些公司在你的記憶中引發美好回憶,讓你想要聯絡相片中的人,這過程會讓你感到快樂,並成為更忠實的用戶。



當你回想時這些體驗時,所產生的快樂回憶就是記憶股息,所以花錢買體驗不僅僅是當下的樂趣,還能為未來帶來源源不絕的快樂回憶。

記憶股息也跟金錢一樣有複利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記憶累積快樂可能超越了最初的體驗本身。如果我們將這一過程畫成長條圖,你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體驗分數會越來越高。因此,早點開始投資自己的體驗,就像早點開始投資一樣,這樣你將擁有更多的記憶股息。




(4) 保持健康是第一要務

人如果要充分體驗人生有三個基本要素:健康、自由的時間和金錢,問題是這些東西很少同時存在,年輕的時候你有的是時間,也健康的不得了,但就是沒有錢;到你60~70歲退休有錢有時間,可是健康一定比年輕的時候要差。

除了以上兩個極端,人生還有時期,例如三十五歲還很健康,可以做二十五歲大部分的事情,收入可是高了許多,問題如果成家立業的話,時間肯定是不夠。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保持健康、自由的時間和金錢三者的平衡,不過無論在哪個年紀,健康一定要擺在第一位,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好好去享受人生,生活要保持平衡,投資健康絕對是第一要務,因為大部分的體驗都會消耗金錢與時間,但是健康卻是逐年下降,實際上人們專注在累積金錢,往往忽略的就是健康,既然你會擔心老了會失能、各種疾病纏身,而努力賺錢避免老了沒錢可用,同樣道理,投資健康讓自己晚年過有品質的生活,不是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嗎?



直球對決你的恐懼

生存是我們的本能,大腦的設定本來就是為了求生存,所以人遇到死亡就變得不理性,當你聽到「死前把錢花完」的觀點,你一定會找出種種理由,例如我現在貪圖享受,萬一老年生病沒有錢怎麼辦,或是需要留些錢給孩子等等,再來是人都有慣性,大家都會選擇延遲享受,把錢留給晚年,我跟著做就對了,努力工作賺錢才是王道。

針對這些種種疑慮,書中提出幾個看法,直球對決你的恐懼。


(1) 壽命計算機推估你的死期

在1950年代,有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叫法蘭克.莫迪利安尼,他提出了一個生命週期假說,如果想要在一生中,充分使用自己的財富,就必須在你死的那一天把財產歸零。意思是說,如果你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你就應該在死的時候把錢花光。

如果你不知道死期,就無法從自己的財產中獲得最大的享受或效益。因為你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所以你辛苦工作賺來的錢就變成做白工了。

雖然我們無法確切預測自己的死期,但不代表我們無法知道大概的時間。

你可以使用所謂的壽命預測計算機,很多保險公司都會在他們的官網免費提供。可以去試試看你還可以活多久,當然,這些計算機不是很精準。只是未來預測你可以活多久。他可能會問你一些問題,比如你目前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是否抽菸、喝酒。不過不管計算機跑出來的數字是什麼,這只是一個預估值。有人比這個預測值更早離世,但也有人晚於這個年齡。所以這是一個平均值,而且是一個大概的範圍。

假如你知道自己大概何時會死,就可以幫助你對於賺錢、存錢、花錢做出更好的決定,就像生命週期假說提到的,在你死之前剛好把錢花光光,你過往工作所賺的錢才不會做白工。



(2) 晚年錢用完的恐懼

其實有時候不是擔心死前把錢花完,而是在還沒死,你的錢就花完了。

所以人們會為了將來去儲蓄,就跟螞蟻一樣。不過為了存錢,往往是為了晚年而存了太多的錢。然後在當下就會虧待自己,然後只在意以後自己已經很老、很老的晚年。但很有可能,我們根本活不到那麼老,然後再去想用那些錢。

其實有一種金融商品可以用來因應死亡風險,也就是提早死亡的風險,其實就是人壽保險

保險公司不知道你哪天會死,就像你自己也不知道。但他們還是會在你死亡之後付保險金給你的受益人,不論你是以何種方式離世。保險公司可以這麼做,原因是因為他們有數以百萬計的客戶投保,當中有的人比較早過世,但也有人比較晚過世,所以把兩邊的錯估加起來就互相抵消。

這意味著,保險公司不需要知道投保者何時往生,他們只需要知道他們所有保險客戶的預期壽命資料,確定自己拿得出保險金。所以有一種商品叫做年金保險。

一般來說,我們會買人壽保險,花錢保護自己,對抗太早死亡的風險。年金險是花錢保護自己,對抗太老死亡的風險,也就是你還沒過世,錢就用完了

假如你的目標是要用自己賺來的錢,盡可能多地享受人生體驗。年金險也是一個選擇方案。

理論上,保險的用意就是在防範天有不測風雨。如果你今天為了以後醫療費用,或是長照費用,為了自己將來的醫療費用而存錢,假設說真的遇到這個狀況,很有可能你存的錢其實根本就不夠。

又或是你賺到的錢很多,可以多到讓你在醫院多活幾個月,可是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你等於是花錢給自己買罪受,躺在床上只靠呼吸器去活下來,這樣多活幾個月,這種生活品質應該沒人想要吧。

人終將一死,那就不要拖時間,該領便當就領便當,而不要犧牲自己美好的歲月,只為了在生命的尾聲,多活一段時間。

另外把這些錢,如果花在維持健康和預防疾病上,會比你花在這些醫療費更明智許多了。

比如說你可以去做一些預防性的檢查,又或者說你去做一些定期的篩檢,跟一些預防性的醫療。

但不管你做什麼,你無法避免任何可以出現疾病。至少你可以讓某些健康問題出現,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一直享受比較好的生活品質。如果你真的擔心以後需要長照的時候沒有錢,然後就拼命存錢,結果最後才發現自己根本不需要這筆看護費,就駕鶴西歸了。

那也許可以考慮長照險,任何未來你對於擔心的事情,其實都有保險產品是可以提供保護、降低風險。

(3) 孩子該怎麼辦?

許多人經常會說,我把錢花完了,孩子該怎麼辦?

這部分可以分成兩類來討論,第一類如果說孩子年紀太輕,你擔心沒有留足夠的錢給他們就往生了,一樣建議可以找保險來代勞,面對不可預知的風險,保險就是用眾人之力,大家一起分擔風險。

第二類遺產留給成年子女的問題,根據美國聯準會調查,不管是哪種收入族群,最多獲得遺產的年齡落在60歲左右,如果父母活得越久,孩子從父母獲得遺產的年齡就越大,另外就是三不 —— 不確定給多少、不確定什麼時候給、不確定會給誰,因爲誰知道你往生的時候,哪個繼承者還活著?

人過了某個年紀之後,把錢轉成享樂體驗的能力會逐漸下降,對於各式各樣的活動,你需要體力精力都還不錯,才能好好享受。

如果說金錢的效用在三十歲達到巔峰,到了五十歲,金錢的效用已經大幅下降,隨著你的成年子女年紀越來越大,你給他們每一塊錢的效用也越來越低。

可是太過年輕就得到錢,也不是件好事,人會有不夠成熟的問題,《大器可以晚成》提到人的大腦大多要25歲以後才會發育完成,有人甚至到30歲才會發育成熟,所以26~35歲是最佳時間點,一方面年紀夠大到可以信任他們,但有足夠年輕,可以充分享受到錢帶來的益處。

另外除了在正確的時間給孩子錢,這點也幾乎完全適用於對慈善機構捐贈。無論是要給孩子慈善機構,還是給你自己的事情或時間,基本概念都一樣有最佳的時間點,但永遠不是你死去的時候。

書中提到《紐約時報》曾大幅報導「96歲的秘書悄悄累積了財富,然後捐出820萬美元。」,這故事在講一個叫做希薇雅・布魯姆的布魯克林女性,如何靠當律師秘書,仿效老闆的投資方式,竟然賺進900多萬美元(約台幣2.7億元)。

她在一家華爾街律師事務所工作了67年,住在租來的公寓,每天搭地鐵上班,她的投資方式是看老闆投資什麼,她就少少跟著投資。

身旁的人都不知道她這麼有錢,她把遺產捐給社福機構、學校與建立獎學金。社福機構稱之為「無私的典範」。

不過書中提到的概念是,一旦你死了,你的資產就是要合法轉移,無論如何你的錢都會被拿走,既然你想要提供善款做公益,那為何不平時就捐款給那些慈善機構呢?

讓你想要幫助的慈善機構,能及早獲得你的善款,這些機構平時運作也需要錢跟資源,與其等到存一筆錢再捐給他們,不如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提供善款。



結語:盡早投資人生體驗

這本書我認為是推薦給只知道工作,不知道享受的螞蟻人,許多人臨死前才發現花太多時間給工作了,賺到的錢自己根本沒有用到就掛了,這不表示努力工作賺的錢都在做白工嗎?

很多時候錢賺到一個金額,就真的是變成數字了,再多也沒有意義,讀完這本書對我的啟發是,無論你賺多賺少,盡早去體驗人生,沒錢也有沒錢的玩法,忙於工作只是個藉口,又或是忙到根本沒有去想自己的人生要什麼?

最近Netflix有部電影叫做「殭屍100」,主角是一個從第一天上班,就加班到加到爆的社畜,這樣有如行屍走肉般的生活,直到真正的喪屍危機爆發才停止。一般人出現喪屍危機,通常都是緊張失措亂了手腳,主角反而覺得重獲新生得到自由,於是他在筆記本寫上「變成喪屍之前要做的一百件事」,反正都世界末日了,把想做的事情都做一做,故事就是由圓夢計畫去推動劇情。





書中也有提到類似的觀點,可以幫助你發現自己的人生會變成什麼樣子,首先你畫一條從現在到死亡的時間線以五年或十年做一個區隔,接著想想一生中,你一定要有的體驗或經歷,寫成一個清單,也許是十件事,也許是一百件事,也許你想生一個孩子、跑馬拉松、聽五月天演唱會、爬玉山、創業、做志工、在米其林餐廳用餐、搭郵輪去北極,這個清單是因人而異,而且隨著時間也會改變,人生就是一場發現之旅,你可以邊體驗邊修改。

再來把寫下的人生清單放到特定的時段,因為人生每個時段的健康、時間與金錢比例都不一樣,像是爬玉山、一日北高這樣的體力活動,你總不可能七老八十才去體驗吧。

這樣做的重點在於盡量填滿你的人生時段,書中提到「人的一生是所有體驗的總和」,把想做的事情寫下來,並約定好要做的時間,再來就是按表操課了,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一清二楚。

所有的理財書幾乎都在教導我們如何透過投資與存錢,教你怎麼花錢的理財書倒是很新鮮,這本《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有趣的地方在於,除了積累財富外,也提倡如何用財富來豐富生活,不將賺錢視為唯一目標,而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

人的一生是所有體驗的總和,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最大化正面體驗,就像我們投資資產一樣,好的體驗帶來的回憶與快樂,就像股票是有利息一樣,金錢能累積出複利,回憶一樣也行。

這對於投資理財的人來說可能是個嶄新的概念,因為大多數人奉行著延遲享樂的理念,就像棉花糖實驗中的那個人,他們可以忍住不吃棉花糖,但這本書提到了寓言故事中的努力螞蟻和偷懶的蚱蜢。當冬天來臨時,蚱蜢死去,而螞蟻則一直努力工作,但沒有人問過螞蟻何時享用過自己的努力成果。




後記:我現在能做些什麼?

(1) 紀錄體驗

《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帶給我的啟發有兩項,第一項就是「記錄體驗」,人生就會是所有體驗的總和,我想到的是可以把正面體驗寫在日記本上,而且我使用的是「連用日記」,當我寫下這個正面體驗之後,每年都會看到這個體驗,這樣有助於我回憶之前發生過快樂的記憶。

再來是我的連用日記是五年版本,前面也提到「畫一條從現在到死亡的時間線以五年或十年做一個區隔」,我想到的是「五年日記」,正好我可以在開頭寫下這五年我要做什麼事,或是要有什麼好的體驗,以及我的健康、時間與金錢該怎麼投資,才能讓我更好體驗人生。

raw-image

(2) 推廣做公益

第二項就是「推廣做公益」,書中提到「讓你想要幫助的慈善機構,能及早獲得你的善款」,我也常常在想,做了這個節目要怎麼回饋社會,以我自身的經驗來說,是經由閱讀打開了我的視野,也幫助我解決許多問題。

如果要幫助更多的人,勢必也要推廣閱讀,因為我自己也有小孩,我認為閱讀要從小扎根做起,而且有些弱勢兒童勢必比都市孩子困難許多,若能幫助到更多需要的孩子,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我想到具體做法是這樣,博客來有提供分潤獎金,如果螢幕前的你聽過節目之後,覺得這本書不錯,透過我的專屬連結購書,博客來會有分潤獎金,我的想法是定期把獎金捐給公益團體,後續會洽詢相關公益團體後,將相關頁面公告在粉專與網站上。

也許我的力量很小,但總歸是一股善的力量,而且我覺得這樣正向的力量,也是人生的一種體驗,分享的越多,得到的正向體驗也越大,就讓我們一起持續累積人生的體驗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鼠叔|倉鼠人生實驗室的沙龍
49會員
177內容數
每個人都會有許多難題,「閱讀」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你的答案也許已經被某人寫在書裡了,唯有閱讀能解決你的問題,擴展個人的視野,希望遇到瓶頸的你,在這裡能聽到你需要的一本好書。
2025/04/05
元大證金股票質押 利率算是數一數二漂亮的 原本股票要匯撥到 元大證金 超級麻煩 要親自跑原本的券商填寫 K10匯撥單 現在 國泰證券 可以用 App線上匯撥,真的是方便多了。 不過肉身實測還是遇到一些問題 : ​ 1. 實測買進股票後,需要完成交割(T+2)才能匯撥 2. 匯撥後幹了件
Thumbnail
2025/04/05
元大證金股票質押 利率算是數一數二漂亮的 原本股票要匯撥到 元大證金 超級麻煩 要親自跑原本的券商填寫 K10匯撥單 現在 國泰證券 可以用 App線上匯撥,真的是方便多了。 不過肉身實測還是遇到一些問題 : ​ 1. 實測買進股票後,需要完成交割(T+2)才能匯撥 2. 匯撥後幹了件
Thumbnail
2024/12/05
《阿甘投資法》這本書主要就是想告訴我們,從數據、實務上投資可以很簡單,對台灣人來說最簡單方式就是投資0050。讓你無需看盤、也不用選股,更用數據告訴我們為何你不用挑買點,搭配景氣燈號也能穩穩賺,讓複利放大你的資產。
Thumbnail
2024/12/05
《阿甘投資法》這本書主要就是想告訴我們,從數據、實務上投資可以很簡單,對台灣人來說最簡單方式就是投資0050。讓你無需看盤、也不用選股,更用數據告訴我們為何你不用挑買點,搭配景氣燈號也能穩穩賺,讓複利放大你的資產。
Thumbnail
2024/11/02
科斯托蘭尼身為德國股神,無論是演講開放提問,或是上電視訪談,總是會有人問他各種問題,許多問題一再重複,永遠回答不完,於是就出現這本《股市解答之書》,總結了這些重複的問題與解答書中一共總結了198個問題,哪怕是身在台灣的我們,只要你有在進出股市就會遇到的問題。
Thumbnail
2024/11/02
科斯托蘭尼身為德國股神,無論是演講開放提問,或是上電視訪談,總是會有人問他各種問題,許多問題一再重複,永遠回答不完,於是就出現這本《股市解答之書》,總結了這些重複的問題與解答書中一共總結了198個問題,哪怕是身在台灣的我們,只要你有在進出股市就會遇到的問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不要這樣了,我的努力在長輩眼中就是他們的作品,必須打破這個該死的循環。
Thumbnail
我不要這樣了,我的努力在長輩眼中就是他們的作品,必須打破這個該死的循環。
Thumbnail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這本書告訴我們, 許多人臨死前才發現花太多時間給工作了, 賺到的錢自己根本沒有用到就掛了, 這不表示努力工作賺的錢都在做白工嗎? 人生是你所有體驗的總和, 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最大化正面體驗, 就像我們投資資產一樣,好的體驗帶來的回憶與快樂,並能累計待給你複利。
Thumbnail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這本書告訴我們, 許多人臨死前才發現花太多時間給工作了, 賺到的錢自己根本沒有用到就掛了, 這不表示努力工作賺的錢都在做白工嗎? 人生是你所有體驗的總和, 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最大化正面體驗, 就像我們投資資產一樣,好的體驗帶來的回憶與快樂,並能累計待給你複利。
Thumbnail
人生應該創造回憶,因為生活無常可能隨時改變,因此應該把握當下,不只工作,也要投入自己熱愛的事。這篇分享了書中的核心理念:積累「記憶股息」,即在生活中積極體驗,這些經歷會隨時間增值,帶來持久的滿足感。
Thumbnail
人生應該創造回憶,因為生活無常可能隨時改變,因此應該把握當下,不只工作,也要投入自己熱愛的事。這篇分享了書中的核心理念:積累「記憶股息」,即在生活中積極體驗,這些經歷會隨時間增值,帶來持久的滿足感。
Thumbnail
作家加繆說:“對未來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獻給現在。” 漫漫人生路,就是一個不斷投資、不斷收獲的過程,時間花在哪裡,收獲就在哪裡。 年少時,我們容易被浮華的表象迷惑,沉溺於紙醉金迷的短暫歡愉,以爲這便是最好的生活。 因追名逐利,透支健康;因偏安一隅,畫地爲牢; 爲一時享樂,虛度
Thumbnail
作家加繆說:“對未來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獻給現在。” 漫漫人生路,就是一個不斷投資、不斷收獲的過程,時間花在哪裡,收獲就在哪裡。 年少時,我們容易被浮華的表象迷惑,沉溺於紙醉金迷的短暫歡愉,以爲這便是最好的生活。 因追名逐利,透支健康;因偏安一隅,畫地爲牢; 爲一時享樂,虛度
Thumbnail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光》是書名就讓人印象深刻,作者是一名對沖基金的經理人,有別於以往財經書籍,都是教你賺錢,而這一本書是少數教你花錢的書,事實上花錢其實比賺錢更重要。 作者比爾·柏𠈔斯提出「死前財產歸零」的觀點,是指扣除存夠退休金、給家人、慈善的部分,剩下的錢用來創造最佳化人生,而非不花錢把錢留到
Thumbnail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光》是書名就讓人印象深刻,作者是一名對沖基金的經理人,有別於以往財經書籍,都是教你賺錢,而這一本書是少數教你花錢的書,事實上花錢其實比賺錢更重要。 作者比爾·柏𠈔斯提出「死前財產歸零」的觀點,是指扣除存夠退休金、給家人、慈善的部分,剩下的錢用來創造最佳化人生,而非不花錢把錢留到
Thumbnail
我們的理財觀念一直被伊索寓言「螞蟻與蟋蟀」的故事所束縛,認為延遲享受未來可以過更好,但是人豈又有無限的未來? 美國一名成功的投資人告訴我們及時行樂也很重要! 若死前沒有把資產歸零就等於白白投入年輕時的寶貴生命能量在工作,這可是不得了的吃虧。
Thumbnail
我們的理財觀念一直被伊索寓言「螞蟻與蟋蟀」的故事所束縛,認為延遲享受未來可以過更好,但是人豈又有無限的未來? 美國一名成功的投資人告訴我們及時行樂也很重要! 若死前沒有把資產歸零就等於白白投入年輕時的寶貴生命能量在工作,這可是不得了的吃虧。
Thumbnail
不停探索生命意義 回顧自己成長過程中,每當經歷人生的重要時刻,就會不停地想、想著自己活著與世界存在的關係,這之間有什麼樣的區別、關聯,期望找出價值。特別是身邊有發生意外或生命消逝的情況。 天生使然的心理,我和別人不一樣。 把自己比喻成螞蟻,一點也不為過。尤其當你要出門上班,在馬路上騎著摩托
Thumbnail
不停探索生命意義 回顧自己成長過程中,每當經歷人生的重要時刻,就會不停地想、想著自己活著與世界存在的關係,這之間有什麼樣的區別、關聯,期望找出價值。特別是身邊有發生意外或生命消逝的情況。 天生使然的心理,我和別人不一樣。 把自己比喻成螞蟻,一點也不為過。尤其當你要出門上班,在馬路上騎著摩托
Thumbnail
在這個都市裡面,我們活的像是螞蟻一般; 努力地圍繞著自己的蟻后(生活、人生等等的定義詞),努力地工作、照顧每個身邊的人、享受自己和團隊搬運來的食物,確保這世界的運作、也確保自己還能好好活著。 人,群聚的動物。
Thumbnail
在這個都市裡面,我們活的像是螞蟻一般; 努力地圍繞著自己的蟻后(生活、人生等等的定義詞),努力地工作、照顧每個身邊的人、享受自己和團隊搬運來的食物,確保這世界的運作、也確保自己還能好好活著。 人,群聚的動物。
Thumbnail
動物的王,圖片引用自pexels 大綱: 第七章 1.你就是個勞碌命你發現了嗎? 2.不要給自己對於金錢的期待超出現實 3.洛克菲勒的故事 4.洛克菲勒成功的關鍵 (1)做你自己的暴君 (2)專注力就是超能力  本篇的語音網誌: https://sndn.link/willyfc5566/9KZd
Thumbnail
動物的王,圖片引用自pexels 大綱: 第七章 1.你就是個勞碌命你發現了嗎? 2.不要給自己對於金錢的期待超出現實 3.洛克菲勒的故事 4.洛克菲勒成功的關鍵 (1)做你自己的暴君 (2)專注力就是超能力  本篇的語音網誌: https://sndn.link/willyfc5566/9KZd
Thumbnail
   你15歲就經歷過早上7點起床,晚上11點下班的生活。 《三國演義》裡最蠢的那個人,都不會把人生搞成這樣。 閻羅王也感嘆最頂尖的地獄也比不上上班族生活。 讓我死,如果必須按時上下班,按時吃飯, 依
Thumbnail
   你15歲就經歷過早上7點起床,晚上11點下班的生活。 《三國演義》裡最蠢的那個人,都不會把人生搞成這樣。 閻羅王也感嘆最頂尖的地獄也比不上上班族生活。 讓我死,如果必須按時上下班,按時吃飯, 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