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為憑

更新 發佈

    你對眼見為憑看法如何?親眼所見就一定為真嗎?

 

    先說眼睛本身就暗藏騙過大腦的機制,相信大家都做過視錯覺的測驗,「魯賓之盃」就是一個最有名的圖地反轉視錯覺作品,視覺造成大腦誤判的還有「鴨兔錯覺圖」,我們會用大腦判別事物,看見自己想見的東西。

 

    再者,在現今影像充斥的時代中,隨著影像後製技術越來越好,斷章取義依據目的摘取自己想要的影像編輯,這樣的影像可信度多少?眼見為憑再次受到挑戰,一再提醒我們在收到任何訊息前務必先冷靜下來,認真思考詳細觀看並留意細節,以減少誤判的可能性。

 

    最後,聽過瞎子摸象的寓言故事,每個人以為自己知道大象的全貌,殊不知每個人都摸到、都只掌握到大象的一部份,而誤以為大象是柱子、是水管、是牆甚至是很粗的繩子。我們以為自己全知道、以為自己都看見了!真的是這樣嗎?

 

    我想提醒的是,眼見為憑還有一個來自我們自己的挑戰,就是我們常常掉入用自己想法解釋別人行為的陷阱中,常常自己幫親眼所見的畫面腦補很多想法和細節,做了自以為是的解釋,例如:你看到某同學總是趴在桌上睡,精神不繼的樣子,你會認為他學習態度低落自暴自棄?還是身體病弱體力太差?誰知道呢?也許你願意多問一下會發現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某同學母親長期受暴,某同學一肩挑起經濟獨立及照顧母親的責任,常常夜不成眠,下課後兼職打工,影響白天課堂上課精神。

 

    其實很多事情都不只一個面向,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或者我們沒看見的時候可能發生許多事,第一時間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盡可能蒐集更多訊息,學習放大判斷的灰色地帶,提醒自己再多看一下、再多聽一些,增加自己的彈性,減少衝動出口、衝動決策後的遺憾。

 

    因此,記得對於眼見為憑,我們還需要更多五感的證據,回到我們的心靈加以思考和辨別後,以更有智慧的方式去面對每個當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青雲的沙龍
25會員
88內容數
青雲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1
在教養過程中,對孩子下指令前請三思,請下有效可執行的指令。 在教養過程中,父母常會希望子女配合,希望子女就範,認為對子女好,而對子女提出要求表達期待,或者進行懲戒希望子女謹記。請記得我們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做正確的行為或選擇,而不是傷害孩子,所以請父母在下指令前務必三思。 舉「懲罰」的例子來說,「不
2025/04/01
在教養過程中,對孩子下指令前請三思,請下有效可執行的指令。 在教養過程中,父母常會希望子女配合,希望子女就範,認為對子女好,而對子女提出要求表達期待,或者進行懲戒希望子女謹記。請記得我們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做正確的行為或選擇,而不是傷害孩子,所以請父母在下指令前務必三思。 舉「懲罰」的例子來說,「不
2025/03/04
影片摘要 1964年,日本只有3%的新娘在婚禮上穿婚紗,在「結婚就是要穿和服」的年代,就連職業女性也很少見,身為實業家與改革者的桂由美,開了日本第一家婚紗專賣店。然而從創業初始便困境不斷,開店十年都是虧損。但是由美堅信「一切都是為了新娘的笑容」,努力克服逆境,改變了日本婚禮常識並踏上了世界舞台!
2025/03/04
影片摘要 1964年,日本只有3%的新娘在婚禮上穿婚紗,在「結婚就是要穿和服」的年代,就連職業女性也很少見,身為實業家與改革者的桂由美,開了日本第一家婚紗專賣店。然而從創業初始便困境不斷,開店十年都是虧損。但是由美堅信「一切都是為了新娘的笑容」,努力克服逆境,改變了日本婚禮常識並踏上了世界舞台!
2025/03/04
影片簡介 以色列導演奧里特福克斯羅登(Orit Fouks Rotem)自編自導的作品《她和她們的電影課》為其首部劇情電影,由以色列影后黛娜伊雯(Dana Ivgy)、《愛,悄悄越界》蔻拉哈吉戴斯(Khawlah Hag-Debsy)、以色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喬安娜薩伊德(Joanna Said)等
2025/03/04
影片簡介 以色列導演奧里特福克斯羅登(Orit Fouks Rotem)自編自導的作品《她和她們的電影課》為其首部劇情電影,由以色列影后黛娜伊雯(Dana Ivgy)、《愛,悄悄越界》蔻拉哈吉戴斯(Khawlah Hag-Debsy)、以色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喬安娜薩伊德(Joanna Said)等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對於正常人來說,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彩色的。但如果筆者告訴大家,我們眼睛其實能夠清楚分辦色彩的視覺角度只有15度左右,其他周遭看到東西色彩其實只是我們構想出來的,大家能相信嗎?大家也許會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明明眼前全部都是彩色東西,又怎會只有少部分是彩色呢?筆者初次接觸這個眼部構造理論時,也和大
Thumbnail
對於正常人來說,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彩色的。但如果筆者告訴大家,我們眼睛其實能夠清楚分辦色彩的視覺角度只有15度左右,其他周遭看到東西色彩其實只是我們構想出來的,大家能相信嗎?大家也許會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明明眼前全部都是彩色東西,又怎會只有少部分是彩色呢?筆者初次接觸這個眼部構造理論時,也和大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眼睛看見的並不是真相,而是只看到我們想要看的。是什麼阻止了我們活在每個當下,讓我們無法帶著生命本具的心流特質去體驗人生的好或壞、看得見或看不見的所有時刻?我們應該如何學會放手、不再執著,並同時與自己的核心與深層覺知保持連結?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眼睛看見的並不是真相,而是只看到我們想要看的。是什麼阻止了我們活在每個當下,讓我們無法帶著生命本具的心流特質去體驗人生的好或壞、看得見或看不見的所有時刻?我們應該如何學會放手、不再執著,並同時與自己的核心與深層覺知保持連結?
Thumbnail
作者蘇珊·溫欽克 (Susan M. Weinschenk)是行為心理學家,研究將心理學應用於設計(用戶體驗)30餘年,本書是她查找多本論文、書籍,反覆研究選出的理論、概念和案例,以及總結她於用戶介面設計的經驗教訓書寫而成,本書共提供100個設計師該懂的心理學,歡迎一起來共讀。
Thumbnail
作者蘇珊·溫欽克 (Susan M. Weinschenk)是行為心理學家,研究將心理學應用於設計(用戶體驗)30餘年,本書是她查找多本論文、書籍,反覆研究選出的理論、概念和案例,以及總結她於用戶介面設計的經驗教訓書寫而成,本書共提供100個設計師該懂的心理學,歡迎一起來共讀。
Thumbnail
【百分百錯覺】 人們常說眼見為憑,然而我們所看到的事物,就等於真實嗎? 文藝復興時期以錯視畫法(Trompe l'œil)再現景物、欺瞞視覺的繪畫極為常見。此展即從Trompe l’oeil的概念延伸,以擬真、錯覺的模糊邊界進行創作。 #百分百錯覺 #臺北市立美術館
Thumbnail
【百分百錯覺】 人們常說眼見為憑,然而我們所看到的事物,就等於真實嗎? 文藝復興時期以錯視畫法(Trompe l'œil)再現景物、欺瞞視覺的繪畫極為常見。此展即從Trompe l’oeil的概念延伸,以擬真、錯覺的模糊邊界進行創作。 #百分百錯覺 #臺北市立美術館
Thumbnail
        你確定你眼睛看見的事物是真實的存在嗎?你眼前的世界是真實的嗎?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由誰來認定?這些大哉問在哲學的領域裡皆是各大哲學家研究學者終其一生在追求的答案,至今都還沒有真正的唯一標準答案,或許沒有答案就是一切的答案....         現實的世界中的一切在哲學家的眼裡是皆表
Thumbnail
        你確定你眼睛看見的事物是真實的存在嗎?你眼前的世界是真實的嗎?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由誰來認定?這些大哉問在哲學的領域裡皆是各大哲學家研究學者終其一生在追求的答案,至今都還沒有真正的唯一標準答案,或許沒有答案就是一切的答案....         現實的世界中的一切在哲學家的眼裡是皆表
Thumbnail
9月17日,No. 260,#一圖勝千言:眼見不為憑 這是經典的視覺錯覺——A與B兩格的顏色是一樣的灰: 1. 眼見不為憑。 2. 脈絡(context)很重要。 3. 理性的極限之一:即使你現在知道這兩個點一樣黑(你可以列印出來剪去其他的干擾物、或是單純用手遮住),我們的大腦還是告訴我們不一樣,
Thumbnail
9月17日,No. 260,#一圖勝千言:眼見不為憑 這是經典的視覺錯覺——A與B兩格的顏色是一樣的灰: 1. 眼見不為憑。 2. 脈絡(context)很重要。 3. 理性的極限之一:即使你現在知道這兩個點一樣黑(你可以列印出來剪去其他的干擾物、或是單純用手遮住),我們的大腦還是告訴我們不一樣,
Thumbnail
我們透過雙眼 來看見周邊的世界 來認識周圍的人們 「眼見為憑」儼然已成為一種信念 你所看見的,是真相嗎? 到底看見的 是我們認知中的評斷; 還是這個世界真實的樣貌? 每個來到面前與自己互動的關係中 你看見什麼? 是看著 身材樣貌 與 衣著? 還是 行為舉止 與 表情? 或者是 眼底中所有情
Thumbnail
我們透過雙眼 來看見周邊的世界 來認識周圍的人們 「眼見為憑」儼然已成為一種信念 你所看見的,是真相嗎? 到底看見的 是我們認知中的評斷; 還是這個世界真實的樣貌? 每個來到面前與自己互動的關係中 你看見什麼? 是看著 身材樣貌 與 衣著? 還是 行為舉止 與 表情? 或者是 眼底中所有情
Thumbnail
當我們理所當然的看見鴨子或是兔子,我們對於自己腦海裡所既有的概念並不自覺。我們忽略了,人類在解讀任何外界訊息的時候,都並非是憑空的做出反應,而是不停地依據著自己曾經有過的經驗、概念或是相關的知識,相互比對而產生理解。
Thumbnail
當我們理所當然的看見鴨子或是兔子,我們對於自己腦海裡所既有的概念並不自覺。我們忽略了,人類在解讀任何外界訊息的時候,都並非是憑空的做出反應,而是不停地依據著自己曾經有過的經驗、概念或是相關的知識,相互比對而產生理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