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漂青年返台,海歸一周年:「夢中的故鄉這9點難適應」

2023/12/05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2020年起,新冠肺炎攪局,許多海外台人紛紛回流返台。在越南外派將近5年的時間以後,今年,我和螃蟹先生也意外成為海歸派的一份子。新聞上聳動報導著,海外台商挾龐大資金回台投資,帶動台灣經濟逆勢成長。而我們純粹是兩名外派越南的普通台幹,有的,也只是隨時代洪流四處流轉。

海漂前輩們常說:「外派太久,就回不來了」,更有人決絕表明:「誰想回來台灣啊?!」輪到我們回到夢中的故鄉長住,確實逃不了尷尬的陣痛期。海漂返台滿一周年,在這熟悉又陌生的故土台灣,整理出這段轉換期的所思所感,分享以下9件不適應的事情。

低薪、高物價、強競爭的三面夾殺

台灣擺脫不掉的低薪魔咒一直為人所詬病,究其原因跟整體經濟、產業結構、政策導向和全球局勢都有關係。對於海歸派最大的現實挑戰就是在台就業的薪水貶值,可是走出家門,低頭要面對高物價的生活成本,抬頭又有更強勁的島內菁英競爭少少的優質職缺,三面夾殺的狀況一時間真讓人吃不消。

國內薪資貶值50%

台灣人才站到國際舞台上都是前段資優班,光是英文水準(只論基本問答)、3C技能(只論能打鍵盤、會用印表機)的硬技能,和盡責耐勞、不偷不搶的民族素養就佔盡優勢。不過這些在國內勞動市場中,只是基本要求。

以我個人這一年的求職經歷來說,在海外可以獲得年薪破百的待遇。反觀國內的求職紀錄,只有北部才能提供海外待遇近1/2的Offer。我們不去討論台灣社經現況,不過單以薪資報酬來說,光在海外找到自己的縫隙市場,都比搶食國內這一丁點的就業市場來的強。

生活成本漲250%

說完薪水貶值,如果你先前讀過我寫的《外派越南淘金去!出發前你要了解的10件須知事項》一文,大致可以了解到,單身外派越南月花$3,000就足矣。再將年度大筆開支攤平下來,平均每個月也不出一萬。

返台後,南部每月生活費約2萬,北部要3萬多(資料出處)。以我自己奔三的年紀,已經到了該主動負擔家中支出的時候。精打細算下,每月花費依然近4萬元。現在看到願意結婚生子的人,都要給個大大的Respect。

raw-image

解決方案

原以為外派存下來的積蓄能讓我在台灣過上兩三年自由自在的日子,可現實是,這些錢大概花到半年多就感覺即將坐吃山空。原因有很多,不過主要是返台後,個人責任和社會誘惑都增加許多,支出也跟著暴增。對我來說,在過渡期間,時間管理和財務調整是重要性最高的2個項目。(職涯發展不是我今年的主要目標,按下不表。)

外派工時長、娛樂少,可以說是無痛儲蓄。返台生活,則要堅守理性消費。以往我都用滿月記帳法、抓大放小,來管理個人財務。過渡期間,改採每日記帳,搭配年度預算,以熟悉新生活和消費型態。我認為,同樣剛返台、青黃不接的海歸人來說,抓住兩個大原則:「保持每月現金流為正、定期關注資產淨值」,可以減少一定的心理壓力。

台灣社會氛圍普遍低迷

聊聊我以前錄用的越南司機大哥,他曾是名咖啡廳老闆。後來考到駕照,轉眼間,就當起職業司機。;另一位越南打掃阿姨,她總跟年僅十歲的女兒耳提面命。希望女兒去學美甲或芳療,日後好創業當老闆。

某年夏天,一位台灣頂尖大學研究所的準畢業生和我暢聊他的創業夢。即使與本科系大相逕庭,我還是鼓勵他邊走邊學。對方登時冒出一句:「學長姐們都說事情沒那麼簡單而勸退,只有妳鼓勵我去做。」

對於行動力強、生性樂觀的越南人,他們談創業就像回家拿幾張椅子出來擺這麼簡單,不怕失敗的個性使他們什麼都願意嘗試。;台人性格相對保守、謹慎,太高的風險都不樂見。若不能靠讀書做高薪三師,但求抱緊公務員鐵飯碗安穩度日。人們有甚麼鴻圖大願,身邊的人都樂意跳出來當滅火消防隊。

解決方案

知名的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怯懦會傳染,勇氣也會。」我認為,年輕人在正該打拼的年紀,去一個正在起飛的國家闖蕩。身處於「我的未來不是夢」的社會氛圍,除了可以校正我們總是想太多、做太少的毛病,也是場極其痛快的生活體驗!

不過這不表示待在台灣就沒有希望可言,我們的家國有前人的奉獻才有今日榮景。現在這個時代只是多了迷惘,也少了混亂。這沒有比較差,我們也正在走出不同的道路。

這幾年,在疫情的影響下。整個商業社會停擺,讓人們開始思索工作以外的可能性。而台灣這兩年的讀書會產業開始越趨成熟,包含各種商業、生涯、心靈、文學等各式各樣的主題。簡單利用臉書、Dcard、Eatogether、Accupass等社群軟體就能找到同好,甚至是自主發起聚會。

當你想要完成一件事的時候,找到相同特質、相同領域的「同族人」,主動搭建你們理想中的小宇宙吧!

重建新型態生活圈

上了年紀好像感覺很難認識新朋友,換個地方生活也會。以我個人的歷程來說,外派第一年和大部分人一樣,都關在工廠。第二份外派工作,才開始到外面的世界接地氣。從而有了能聚餐、談心的朋友,加深在異地生活的歸屬和認同感。

然而外派人總是來來去去,有時心裡算計著不知是自己或對方會先離開,對於情誼地建立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外派人的情誼,從互相取暖到互為避風港是一段很漫長的路程。終於在異地站穩腳跟,返台時刻突然來臨,得來不易的人際和生活又要歸零。對於求職來說,在外地時,多肉的工作機會能自動上門,但是轉移到零基礎的新戰場,可能還要再當一回菜鳥。

事實上,對適應力強大的外派人來說,換個地方生活並不難。難的是,才走過生活的掙扎,早已氣力放盡的海歸派,回到我們以為安穩幸福的台灣,卻馬上面臨現實的三面夾殺。那份認知落差下所產生的衝擊,往往使人下意識地想當躺平族。

解決方案

我認為,不管是邁開外派的那一步,或是海歸返台,本質上都是脫離舒適圈的挑戰。與其說外派以後就回不去了,不如說從我們離開台灣的那一刻起,本來就沒給自己留退路。

當你心中有返台打算後,把返台當成「再次外派」吧!調整心情,以高規格的戰鬥姿態面對。重新盤點自己的生涯地圖和人我關係,用多一點時間,找出自我定位。一定會遇到陣痛期,躺平一下也沒關係,但千萬不要自暴自棄當「海廢」。

社會期望和意識形態纏身

和外派人近乎無門無派的孤獨異地生活相比,返台後就順理成章的成為群體的一員。那些幽微的社會期待和躲在各個角落的意識形態,一旦發現你,就像藤蔓一樣開始往你身上攀爬,讓人窒息。

有些人會簡單粗暴地認為:「是不是在國外走投無路才回來」(其實你當初外派東南亞也曾被人想成:「在台灣混不下去才去那些鳥地方」)。;過去,我們在越南同事身上學到的職場原則,用在台灣職場上可能五雷轟頂。;更常見的是,以往身為管理幹部,加班是責無旁貸。然而,進入台灣職場,卻只是不明所以地配合其他人加班演戲。

faceless people scolding discontent black girl

faceless people scolding discontent black girl

解決方案

想融入一個群體,就需要學習他們的文化規範。也許有些意識形態令人疑惑,不過同樣作為台灣人,我們也更有機會透過相同的情感脈絡去了解其成因。

對我來說,已經習慣東南亞的自由奔放,要再融入台灣,不免覺得綁手綁腳。不過,我認為台灣的自由度還是很高的。確立並專注於自己的目標,久而久之,人們也會支持你用自己的方式往前行。

多重社會角色好忙亂

外派多半只扮演好自己以及某某公司的職員,兩種角色就好。即使有交際場合,也占整體時間的很小比例。;回到台灣,你是某人的愛侶、朋友、兒女、爸媽,時不時還要去親戚家串門子。

這次返台最讓我拚盡全力的就屬「家人」的劇本。剛回來時,原以為回到溫暖的避風港,能做回天真爛漫的小女兒。很快卻發現很不習慣和家人這麼近距離相處,彼此都不免小心翼翼。同時我也察覺家中氛圍的異常,這些年大家都有各自的苦。而我則暗自期許自己成為讓人倚靠的一員,處處承攬家中的一應事務。直到看著充電滿滿的家人們再度回到工作崗位,感到很欣慰。

不同的角色,有不一而足的劇本要發展。不禁佩服在島內的人們,看似平凡無奇的生活裡,除了應付職場鬼怪,下了班還要出演各種不一的劇情線。

解決方案

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請放棄「討好每個人」的想法吧!在一年當中,選定1~2個角色作為主線劇情。比如今年的首要任務是經營家庭,那就付出80%的精力,專注做起你理想中的家庭成員。在主線劇情中,爭取掌握環境、熟悉夥伴,並且洞察與改善問題。

剩下20%的精力則用在朋友、情人、員工等其他支線劇情。支線劇本求穩即可,如果未盡完美也用不著太苛責自己。

資訊爆量,難防注意力黑洞

外派生活中,即使外語能力再怎麼熟練,都很難像母語般直覺反應。因此,海外的電視電影、新聞廣告等,觸目所及的資訊都好似與我無關。雖然有種和這個世界隔層膜的感覺,不過當個局外人的好處則是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上能心無旁鶩。

返台後,到處是注意力黑洞。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中文訊息推播,都在爭搶你的注意力。在資訊爆量的環境中,到哪都有東西誘發人們的需求、嚮往和慾望,使人不小心迷失方向。不可否認的,我們的生活確實需要多重技能。但是當時間和注意力被切割地高度破碎,幾個小時過後,反而覺得甚麼都沒留下來。

street lights

street lights

解決方案

關掉電視,關掉電視,關掉電視,很重要所以說三遍!並不是說電視媒體不重要,只是你也知道電視、電玩、手機這類3C產品是最大的注意力黑洞。關掉電視,可以多出很多時間,減少雜訊干擾(尤其是選舉季節)。

平日時時確認「現在做的是對你來說重要的事情」,並且挑一個你喜歡的時間管理法來安排你的生活吧!

家務瑣事變時間怪獸

家務打理應該是多數海歸派體會最直接的生活差異前幾名。尤其瑪莎畢業即外派,整理房間、倒垃圾、拖地洗衣都是由打掃阿姨處理。返台後,家務工作都落到我身上,一時間真是手足無措。在公司的KPI是提高出貨量、縮減公司開支。現在的KPI變成縮減每周倒垃圾的次數、優化整潔家事的流程。

家務工作同樣要付出精力去學習上手並與家人溝通協作才能作流程優化來提高效能。不幸的是,達標後生活卻像甚麼都沒發生似的,像白忙一場,是不是很令人氣餒?

解決方案

每個人都覺得家是避風港,回到家就可以放鬆、耍廢,這就叫做「做自己」。不過如果每個人都只想坐享其成,溫暖的家也會淪為蚊子港。

在家裡的時間,我發現用工作管理思維來經營家庭,在家務和溝通上會更順手。並且採用SMART的方式使成果量化,能有效避免一事無成的失落感。雖然採取工作思維會產生壓力,不過走過這段過渡期,這個團隊更能一起共好。

交通很方便…但也不方便

在越南,外派人的交通一般都由公司車概括。高階主管和開發業務有派車權限,雖然方便,但也受公司監控。基層主管想自行外出,則要尋求白牌計程車和手機叫車等服務。若是自有機車,就要冒著交通事故的風險,以及時不時上繳給攔路警察的三千元小費。

不管哪一種,外派人說走就走的代價,不是出售高額金錢,就是販賣隱私,再不然就是典當生命安全。

越南遍布的計程機車是我最懷念的日常景色。計程機車的費用便宜到不行,時效性也是一流,越南的機車計程車多到隨招隨上車,小到趕考壓底線,大到公司文件當日送都是最便捷的選擇。此外,越南國土面積大,二、三線道的大馬路隨處可見,而且到處都能路邊停車。在機器測速尚未普及的現在,堪稱開車族天堂。

cars on road

cars on road

解決方案

台灣國土狹小、用路人眾多,車速不能太快,還有密密麻麻的紅綠燈要停。出門需要預留30~40分鐘的時間,用來找車位,才不會著急忙慌。

除了台北可以不用自有交通工具,其他地方都還是需要代步工具。所幸這次回來,發現有iRent、GoShare這類共享汽機車的服務,用手機App就可以找到附近的閒置車輛,且隨租隨停。我下半年到台中住了幾個月,全靠共享機車、共享單車和公車代步。

天氣變化引發換季憂鬱

還記得,剛到全年夏天的南越工作時。想家的同事正哀嘆著:「沒有春夏秋冬的時序感,就這樣過完一年都沒感覺。」當時,不僅勾起聽者的思鄉惆悵。時隔4年,我再回到有四季交替的台灣,竟誘發了「季節性情緒障礙」的症頭。

一向被炙熱陽光擁抱的我,是在12月底回到台灣。才經歷完凍到變傻瓜的寒流,接著是陰晴不定的梅雨季。等到能擁抱我懷念的艷陽夏日,雷陣雨和颱風卻時不時來攪局,一點不如越南南部雨季的可預期和短促。被天氣影響行程和心情的次數太多,直到一次被雷陣雨淋成落湯雞,終於爆發……

也許季節交替是再正常不過的小事,但日照不足、季節轉換而導致情緒障礙是有科學根據的。主因於褪黑激素、多巴胺、血清素等腦神經傳導物質分泌失衡、造成生物節律紊亂,使得情緒也跟著大亂。在2019年中美貿易戰時,大批中國人外派越南,就有許多人因為氣候無法適應而在一年內就申請回國。

解決方案

天氣議題看起來就像「雞毛蒜皮」的小事,是否將其列入海歸不適應的一點讓我考慮許久。但,就是這件小事,讓我在被大雨淋成落湯雞以後,決定去找醫生諮商……

建立儀式感是我今年在《點拾綠洲》工作坊中學習到的新事物,包含每天、每周、每個月、每一年的頻率,設置屬於自己的小小儀式。儀式感主要是用來讓自己保持平衡和充滿動力的韻律與節奏,簡單來說就是幫助自己回到軌道上。當我遇到季節性情緒障礙時,透過聽音樂、寫作和喝杯珍奶,對我來說都很有效。不一定要等到休假旅遊或花錢吃大餐,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小確幸時刻。仔細觀察並記錄出來,必要的時候也會成為良藥。

結語

由於返台這一變故來地又急又快,我幾乎毫無準備就成為海歸一員。隨著見面的舊友新人越來越多,接案、求職、新工作展開,那些返台不適應症也接連浮現。總覺得以前那段外派的日子雖難,可是快樂也來地平凡又簡單。腦中時常出現「在台灣生活,還不如在越南」的念頭,也曾幾次想過,乾脆被現實擊倒在地算了。

所幸,外派這些年學到的臨機應變和從容面對都派上用場,存下的那點錢也足以成為緩衝墊。我將這一年設定成人生的實驗年度,成為全職接案的自由工作者,順利出版一本越南旅遊書。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優先完成一直想做的願望,也對過渡期的所有情緒和不安寬容以待。同時,感謝所有和我聊聊、幫助過我的人們。

時序來到2022下半年,我大膽實現「想換個地方住住」的願望,獨自搬到台中生活。我想,也是時候該統整這段時間的所感所想。重新拉出那些不愉快的記憶,就像再次體驗所有的窘迫。即使如此,也期望一併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呈現這段時間摸索出的解決之道。

雖然返台就職的薪資斷層大地令人咋舌,不過相對於在海外可以做更「多」事,在台灣則可以做更「多元」的事,端看個人的需求。同為返台海歸人的你,現在也許和當時的我一樣,覺得台灣居大不易。看完這篇文章後,希望你拿出以前海漂探險的那份元氣,再次航向這片看似熟悉卻未知的台灣海域!

More Information

72會員
42內容數
女孩瑪莎是外派人的一員,經歷5年的海外生涯。以自身正面臨近30歲的人生分水嶺,以及周遭友人們的經歷總結。從外派前、中、後,和大家分享我們的外派經驗和社會生存技巧。讓更多人看到我們真實的生活樣貌,也分享零經驗、零支援、零知識的狀況下,隻身一人外派如何能在這片黃沙滾滾的戰場中迅速踩穩自己的生存領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