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有些時間,從來就不需要正確的方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是吳曉樂的第 4 部長篇小說。其實這是我第一次讀她的小說,但之前曾讀過她的散文《可是我偏偏不喜歡》,很是喜歡(好饒舌……)。故事簡述如下:

一個高中少女從學校頂樓一墜而下。作為導師的吳依光試圖抽絲剝解謎團,想找出少女不願走下去的原因。在次次的探詢中,雖漸漸找到端倪,卻也反覆戳到自身的困境。同時被媽媽控制成長的陰影又再次縈繞上心頭……

先說結論:超好看!但想讀的話可能要有心理準備。覺得這是本會看得心很「緊」的小說,很多地方都得強迫自己停下來喘口氣,才能再往下讀。

題外話,讀到後記才發現這本書的編輯孫中文是我國中同學。雖然畢業後鮮少聯絡,但還是莫名覺得於有榮焉,這邊容我蹭一下(笑)。以下挑些有感觸的點來聊聊。

【學校的結】

故事透過吳依光的教師視角,在探找蘇明絢自殺原因的過程中步步掃過各種校園陰影。

對徐錦瑟霸凌王澄憶的段落印象相當深刻。校園霸凌並不罕見(我也經歷過),但在社群興起的現在,欺凌手法竟也產生演化。徐錦瑟這樣校園明星透過社群助瀾,成了影響力更大的「網紅」。而她透過IG限動孤立王澄憶的威力也比過往單純地號招排擠要大得多,一種放大器的概念。

當然,故事的主線還是蘇明絢的死。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她不願抵達呢?在吳依光的爬撥過程中,戳到了許多學生所會遭遇的結,很多地方都超有感。像是夢露告解那邊真的看到胃疼。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蘇明絢名面上說想讀新聞系,但其實只是希望自己看起來是有「夢想」的人。想來許多人在升學階段都會遭遇這樣自我認同的迷惘吧。尤其是在升學主義掛帥的狀況下,學生很容易不小心把自我價值跟學業連結在一起。

像我國中時成績不錯,那時常覺得還好自已會念書,不然好像什麼都不會。結果上高中才發現,原來我書念得也不怎麼樣(雄中怪物真的好多……)。那時我陷入很大的自我懷疑,覺得啥才能都沒有,好廢、好沒價值。

某種程度來說,我理解為何擅長唱歌的蘇明絢會對熱音成發如此執著。大概只有歌唱時,她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價值吧?看到書中她說:「成果發表結束,就是暑假,人生只剩考大學一件事,就不能唱完再升高三嗎?」心真的好痛……

覺得升學主義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學生存在的價值被社會期待的樣板給框住。彷彿只要讀了好科系、找到好工作,就能擁有好人生。書中的這段話看得我很是沉痛,完全就是讀高中時候的寫照:

整座校園迷散著戰場前線的氛圍:因著人們往往以大學學歷認識一個人。高中生的現在,無可避免地,被不遠的未來給預支、提領一空。

【家庭的結】

故事的另一主線是透過吳依光對自身成長的回視,帶到許多人可能都有過的家庭陰影。曾經,吳依光也差點是那個沒有抵達的少女:

十七歲那年妳也非常想自殺,妳沒有做到,妳的學生做到了。

吳依光母親的「控制」在書中不斷穿梭,看得很窒息。吳依光說,母親總是「看」著她。在母親的心中,總存在著一個更好、更優秀的吳依光,所以要不斷修正,確保她不要太偏離如此想像。

因此當吳依光不務「正業」地和夢夢投稿漫畫時要把稿子細細撕碎,一頁不留;在她與王聰明情竇初開時則警告對方家長,捻熄愛苗。這可說是一種近乎病態的愛,如梅姨說的:

她的愛總是使盡全力、沒有保留,她會用盡辦法,確保愛的人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即便中途吳依光曾叛逆放縱,與打工飲料店的老闆上床、與搞社運的男友苦戀。最終受了傷的吳依光選擇回歸,讓母親再次擺布,走入了與謝維哲的樣板婚姻中。覺得她有點像是被緊太壓的彈簧,好不容易掙脫,卻彈得太遠,把自己弄鬆了,最後失了彈性,只能再次任由擺布,被握捏成「理想」的樣子。但這樣的她真的抵達了嗎?可能正如書中她說的:

我以為我活下來了。但我沒有。

書中有個設計,就是吳依光母親的名字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如此編排,大概是想把她母親變成一個普遍性的存在,讓有類似經驗的讀者更能帶入吧?

當然,家庭百百種,像蘇明絢的家就是另一種樣態。原本她母親李儀珊以為跟她情緒有障礙的哥哥相比,蘇明絢根本不需要擔心。沒想到最後卻是她選擇一躍而下。看到蘇明絢對夢露說:「如果我爸媽也像妳爸媽一樣認真地管我就好了。」真的心頭酸酸。 

【過去與現在】

故事流暢地穿梭在吳依光作為老師的當下與學生的過去的兩條時間軸上。一條與我年紀相仿;一條則是當前進行式。讀的過程不由兩相比較一番。

不同處當然不少。像前頭提的社群導致霸凌型態的演變。然而,社群的影響其實是全面性的。比如書中就提到,現代青少年早早就習慣在社群這樣的非實體空間分享,而且會把自己分很多層。很多學生擁有不只一個社群帳號,可能有個公開的大帳,又有私密的小帳。學生們也都很早就接受一個人有很多種面向。

再比如過去的打罵教育。書中吳依光的補習班主任用纏膠帶的木板與熱熔膠抽打學生的段落,讓我回憶整個浮上來。國中時就曾被這些「凶器」揍過,導師的熱熔膠甚至還有個可愛名字叫「小白」。而這些體罰現在基本上是絕跡​了。

然而很多狀況似乎也沒那麼不同。故事中描述蘇明絢跳樓被救護車載走後,地上留下一大攤血。其實我高中時也有同學從校園至高的樓一墜而下。人送走後,現場同樣只剩一攤乾血和幾顆碎牙。 

而書中何舒凡用補水站來隱喻的學生困境的段落更是讓我看得心驚:

她們實在太忙了,忙著讀書、考試、填資料,拚了命追求被頂尖大學錄取。她們知道自己不快樂,但她們更害怕沒有時間。馬拉松的跑道旁,不是會社很多水站嗎?作為旁觀的老師,我覺得目前的輔導課就像是那些給水站,學生們當然渴,想喝水,但她們更害怕一停下來喝水就會其他人超過。她們只好繼續向前。

如此描述擺到我求學的那個時候也是無違和。讓我不禁感嘆,難道時光流轉了十幾年,當前的教育現場依舊是令學生如此地匆亂失措嗎?

【教育本質?】

在讀的過程中也不斷讓我反思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想透過教育給讓孩子長成一個什麼樣的大人?

曾聽過個說法,認為當前的標準化教育其實是種篩選機制。我身處的科技業大概就是標準的例子。身邊的人多半是在這樣的機制下爬上來的。從結果來說,好像也算成功。畢竟台灣的半導體製造確實世界拔尖。然而這樣的去個人的體制,卻也讓很多人進了職場後人生的軌道中迷航。

但如果覺得如此產線化的教育不好,又該怎麼改呢?這題的答案在當前恐怕仍是混濁的。

書中看到許多教育現場的無奈。老師們擔負著許多期待,但能改變、給予的真的不多。而且只要一出事,家長乃至整個社會都會要求校方負責、給說法。書中許主任的那句:「我們實際怎麼想不重要,重點是別人怎麼看我們」。在在點出為人師的不易。

除了校園,家庭又該在教育扮演什麼角色呢?曾看到有人說吳依光母親過於誇張。但這些狀況卻是真實存在的。像我有個醫生世家的同學就為了家庭期待重考了五年,後來實在考不上去當了波波;也有數理拔尖的同學被他媽媽要求填醫科。最後他妥協,結果在當兵時竟然簽下去,連醫生會考都不參加……

雖說書中許多情形雖與我求學時不全相同,但這些「結」的本質其實差距不大。只能說,即便過了這麼多年,許多陰影依舊沒有遠去。

【後記:我的結】

很佩服吳曉樂的小說功力。雖說角色、情節複雜,爬梳的議題也很廣,但她依然能精準地調度整個故事。雖說讓我看得心臟負擔很大,但真的是個好好看的故事。很喜歡蔣亞妮在推薦序說的:

藉由死亡開始的,不只是回溯,更是一場吳依光(或者我們)做為大人,如何找回與從前自己同步率的過程,是醉後的回魂酒、是柔開經血必經之痛。

這邊也推薦蔣亞妮對吳曉樂的訪談,很值得一聽:

最後說說自己吧。前頭提過,因為高中遇到太多怪物同學,搞得我對自我價值極度迷惘,甚至常常怪罪自己頭腦怎麼那麼差。如此陰影其實到現在依然存在。即便愛看書,但每每讀到疑惑的段落,心中還是會瞬間升起一絲恐懼,想說又來了,我頭腦怎麼那麼差。好在,現在已能很快找回準心,告訴自己別急、慢慢想,就算真的不懂也沒關係的!

當然,我比吳依光幸運得太多。十七歲時差點走不下去的吳依光曾說:

我恆常感到空虛,不快樂,也不相信有誰捨得無條件地愛我。

但在求學階段,逼最緊的永遠是我自己。爸媽反而常勸我「跟自己比就好」、「不要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想來他們真的一直是我的依靠。讓那時的我即便一直否定自己,卻從沒想過要結束生命。

茫茫走過學生時期,出社會後,經過幾年摸尋,我開始了分享閱讀的旅程。讀完此書後不禁暗問:「我抵達了嗎?」其實我沒有答案,甚至也不知道接下來會走去哪。不過似乎也無所謂了。很愛蔣亞妮說的:

讀完這本小說(我與)吳依光才終於能從十七歲回神,死亡從不限於生理,時間終於再次往前走了。這一次,無所謂沒有抵達,感謝有些時間,從來就不需要正確的方向。

接下來的路,即便沒有「對」的方向,也能好好走下去吧!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泰太-avatar-img
2023/12/17
剛好前天才閱讀完這一本書,很佩服吳曉樂細膩的寫作功力,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到這一本,閱畢後都會深思個好幾天來沉澱。在閱讀的過程中,也看見自己的影子,在故事末端時,讀著讀著眼淚竟不自覺地流下來,還得先闔上書深呼吸個幾次,才能繼續閱讀下去。我非常喜歡這一本書,謝謝你的介紹,等等要來聽podcast了~
MaxJames-avatar-img
發文者
2023/12/17
泰太 吳曉樂的筆真的很細膩。這本書真的很多地方要先闔起來深呼吸才能在往下看,很容易把自己疊合進去!沒意外這本會是我今年的前十,真的是很厲害的作品!
釩夢-avatar-img
2023/12/17
"害怕一停下來喝水就會其他人超過。她們只好繼續向前。" 學生時代的我好像也經常處於這種時間焦慮中,好像只要浪費一點點時間就會很緊張......不過高中時穿著前三志願的制服就像穿著一層防護罩,只要成績有交代,就能隔絕社會質疑的眼光。出社會後才發現"競爭與攀比"不只有在校成績,是無窮無盡的...家世背景、人脈、婚姻、孩子、房子、車子、財富、升遷速度等等,這社會看待你是否成功的因素如此之多,很常令人感覺挫敗、自覺魯蛇,學生時代的成績也不值一提。社會不斷追問 : 取得成功了嗎? 抵達目標了嗎? 不曾好好問問 : 你現在快樂嗎?
MaxJames-avatar-img
發文者
2023/12/17
釩夢 謝謝你回的這一段,把整個社會的狀況描述得好好。覺得應該思考的是所謂的成功、目標到底什麼。雖說我現在也不敢說有太好的答案,但你說的「你現在快樂嗎?」應該會是個很好的思考切入點吧~
深邃月光-avatar-img
2023/12/18
家長管或不管都是難,從孩子的角度看,與從家長的角度看,都有極端,都未必是所謂的正確。
MaxJames-avatar-img
發文者
2023/12/18
深邃月光 對啊,這就是教育困難的地方。
avatar-img
姆斯的閱讀空間
203會員
258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姆斯的閱讀空間的其他內容
2025/04/06
這次又要來介紹東野圭吾的作品。與上次的《十一字殺人》一樣,這本《學生街殺人》也是他非常早期的作品,與《放學後》、《畢業》並稱為「學生三部曲」。這次閱讀的是皇冠新出的「追憶時光版」,封面非常有味道。
Thumbnail
2025/04/06
這次又要來介紹東野圭吾的作品。與上次的《十一字殺人》一樣,這本《學生街殺人》也是他非常早期的作品,與《放學後》、《畢業》並稱為「學生三部曲」。這次閱讀的是皇冠新出的「追憶時光版」,封面非常有味道。
Thumbnail
2025/03/09
會對這本反烏托邦經典開始產生興趣,是因為看到作者瑪格莉特.愛特伍居然與全美最大出版集團「企鵝蘭登書屋」合作,搞出了《使女的故事》的「不可燒毀版」(Unburnable edition)。想說到底寫了什麼內容,需要這樣搞!?
Thumbnail
2025/03/09
會對這本反烏托邦經典開始產生興趣,是因為看到作者瑪格莉特.愛特伍居然與全美最大出版集團「企鵝蘭登書屋」合作,搞出了《使女的故事》的「不可燒毀版」(Unburnable edition)。想說到底寫了什麼內容,需要這樣搞!?
Thumbnail
2025/02/09
這本《偽魚販指南》於 2022 年出版時,可說是現象級書籍,討論度相當高。當時沒能躬逢其盛,拖了好些日子才買來拜讀。看完覺得果然厲害,難怪當時會那麼夯。(話說我買的居然是第十五刷了……)
Thumbnail
2025/02/09
這本《偽魚販指南》於 2022 年出版時,可說是現象級書籍,討論度相當高。當時沒能躬逢其盛,拖了好些日子才買來拜讀。看完覺得果然厲害,難怪當時會那麼夯。(話說我買的居然是第十五刷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是吳曉樂的第 4 部長篇小說。故事簡述如下:一個高中少女從學校頂樓一墜而下。作為導師的吳依光試圖抽絲剝解謎團,想找出少女不願走下去的原因。在次次的探詢中,雖漸漸找到端倪,卻也反覆戳到自身的困境。同時被媽媽控制成長的陰影又再次縈繞上心頭……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是吳曉樂的第 4 部長篇小說。故事簡述如下:一個高中少女從學校頂樓一墜而下。作為導師的吳依光試圖抽絲剝解謎團,想找出少女不願走下去的原因。在次次的探詢中,雖漸漸找到端倪,卻也反覆戳到自身的困境。同時被媽媽控制成長的陰影又再次縈繞上心頭……
Thumbnail
本書以少女蘇明絢在學校跳樓輕生震驚所有人為開端,描寫在明星女子高中擔任老師的吳依光在經歷導師班學生因霸凌事件休學、爾後又遇到導師班學生在校園跳樓輕生,不斷面臨突發重大事件的壓力之後,吳依光一步步尋找學生為何選擇輕生的蛛絲馬跡,試圖拼湊出事件的原委,過程中也慢慢揭開了吳依光自己成長歷程中的傷痛與掙扎。
Thumbnail
本書以少女蘇明絢在學校跳樓輕生震驚所有人為開端,描寫在明星女子高中擔任老師的吳依光在經歷導師班學生因霸凌事件休學、爾後又遇到導師班學生在校園跳樓輕生,不斷面臨突發重大事件的壓力之後,吳依光一步步尋找學生為何選擇輕生的蛛絲馬跡,試圖拼湊出事件的原委,過程中也慢慢揭開了吳依光自己成長歷程中的傷痛與掙扎。
Thumbnail
 我想她才是那種真正細心的人,比方她的盆栽她的鳥,以及最近豢養的小貓,常常說「自己沒辦法處理這些東西啦」。其實,不是無法,而是因為知道承擔責任之重,如果照顧不好,就深怕會像她自己筆下的小說人物那樣,左邊一個缺口,右邊一道裂痕。
Thumbnail
 我想她才是那種真正細心的人,比方她的盆栽她的鳥,以及最近豢養的小貓,常常說「自己沒辦法處理這些東西啦」。其實,不是無法,而是因為知道承擔責任之重,如果照顧不好,就深怕會像她自己筆下的小說人物那樣,左邊一個缺口,右邊一道裂痕。
Thumbnail
這是一本若曾在成長路上懷疑過一切,沒人停下來有耐心回答問題,只能默默擱置的你,能被治癒、被看見的一束光。我終於等到了這本書,終於有人在嘴現在的年輕人都怎樣怎樣的時候,被吳曉樂提醒這些人,別忘記你是怎麼走過來的。
Thumbnail
這是一本若曾在成長路上懷疑過一切,沒人停下來有耐心回答問題,只能默默擱置的你,能被治癒、被看見的一束光。我終於等到了這本書,終於有人在嘴現在的年輕人都怎樣怎樣的時候,被吳曉樂提醒這些人,別忘記你是怎麼走過來的。
Thumbnail
曉樂的文字彷彿是我的樹洞,將我未能表達或表達不盡人意的部分說的好仔細、好動聽,在床沿看著那些遠在他方,卻能與我同行的力量熱淚盈眶,然後滿足睡下。曉樂成為我書架上唯一一位,將作品全部集齊的作者,把這本《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放到書架上時,便覺得能與曉樂身在同一個時代感到好榮幸。
Thumbnail
曉樂的文字彷彿是我的樹洞,將我未能表達或表達不盡人意的部分說的好仔細、好動聽,在床沿看著那些遠在他方,卻能與我同行的力量熱淚盈眶,然後滿足睡下。曉樂成為我書架上唯一一位,將作品全部集齊的作者,把這本《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放到書架上時,便覺得能與曉樂身在同一個時代感到好榮幸。
Thumbnail
「你太年輕,又沒有小孩,你不能理解現在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正因為我沒有小孩,我才更明白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整本書的對白都沒有引號,也沒有顯著的戲劇轉折,透過吳依光大量的內心戲和自我對話,給人一種洋洋灑灑、一瀉千里,以及對教養有說不完的質疑和困惑的感覺。
Thumbnail
「你太年輕,又沒有小孩,你不能理解現在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正因為我沒有小孩,我才更明白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整本書的對白都沒有引號,也沒有顯著的戲劇轉折,透過吳依光大量的內心戲和自我對話,給人一種洋洋灑灑、一瀉千里,以及對教養有說不完的質疑和困惑的感覺。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中的女主角吳依光及其他少女們,究竟是沒有抵達死亡?沒有抵達夢想?還是沒有抵達愛? 以及為何抵達總是如此困難? 書中抽絲剝繭地逐一陳述、反覆辯證,真相仍然迷離,但結尾似乎揭示: 無論如何,能抵達真實的自己,應該就能依著光緩緩前行。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中的女主角吳依光及其他少女們,究竟是沒有抵達死亡?沒有抵達夢想?還是沒有抵達愛? 以及為何抵達總是如此困難? 書中抽絲剝繭地逐一陳述、反覆辯證,真相仍然迷離,但結尾似乎揭示: 無論如何,能抵達真實的自己,應該就能依著光緩緩前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