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少女沒有抵達-經歷成長的痛楚,掙扎下的死亡與重生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來源: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030392682428403007)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來源: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030392682428403007)

最近閱讀完了吳曉樂今年的作品《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本書以一位少女蘇明絢在學校跳樓輕生震驚所有人為開端,描寫一位在明星女子高中擔任老師的吳依光在經歷導師班學生因霸凌事件休學、爾後又遇到導師班學生在校園跳樓輕生,不斷面臨突發重大事件的壓力之後,吳依光一步步尋找學生為何選擇輕生的蛛絲馬跡,試圖拼湊出事件的原委,過程中也慢慢揭開了吳依光自己成長歷程中的傷痛與掙扎。

吳依光成長在物質生活不虞匱乏的小康家庭,母親是在商場上事業有成的女強人,努力於職場上拚搏想給女兒最好的,但她同時也想掌控關於女兒的一切,想要女兒走在替她鋪好的「康莊大道」上並期望著他能有好表現,而父親在家中則仿若沒什麼存在感的角色,不願介入妻子與女兒之間,父女彼此也沒有太多的互動。而在母親嚴厲的要求及控制下,吳依光雖然順利考上了名校其華女中,內心卻極壓抑也帶點自卑,母親總告訴她做的不夠好,為何無法做得更好?17歲的她並不快樂,內心渴望卻得不到母親的關愛與讚許,達不到母親對她的期望,她一度也想了結自己的生命,讓母親不再擁有她這個不完美的女兒,而就在經歷那樣的關鍵時刻,因著某個契機,吳依光沒有如她的計畫死亡,17歲的她活了下來,並又走過了另一個17歲,她再度照著母親的安排,成為老師、相親結婚......直到面對她17歲學生的死亡,讓人無法臆測的原因,吳依光在尋找解答拼圖的過程中,也重新審視了關於她的17歲,曾經的傷口或許已經結了痂,卻再也無法復原,直到吳依光正視自己的身痕、忠於自己最真實的自我與感受,她選擇不再受困於母親加諸於她的種種掌控與親情勒索,結束已經有名無實的婚姻,這一刻的她才終於真正走過了屬於她的17歲,繼續前行。

書中以吳依光為主軸帶出她身邊的學生、母親及母親的姊妹梅姨所經歷的故事,並穿插著過去與現在不同的時間線及場景,進而慢慢拼湊出每個角色的全貌,我覺得整體架構是非常厲害的安排,讓人並無法馬上聯想到整個過程的發展,卻又不至於讓角色和事件間因為零碎片段而影響整個情節發展的完整性,反而能環環相扣。而整個故事讀來其實是壓抑而沉重的,文字中完全能感受到不論是吳依光或是輕生的學生蘇明絢及因人際關係遭受霸凌誤會而休學的王澄憶這些角色,他們在青春期那種因種種家庭、人際、課業壓力下所承受壓抑、無助且灰暗的感受,他們還沒茁壯的心靈早已千瘡百孔,卻也得不到身邊大人的理解。

而大家還記得一開始吳依光是為了尋找不論是在課業、家庭或是人際關係上一切都沒問題的蘇明洵為何選擇結束自己正值青春年華生命的原因嗎?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吳依光進一步慢慢揭開並正視自己成長路上的傷口,我想這也是一種與自己和解的過程,而最後她拒絕了母親的來訪,能忠於自身的感受並象徵''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來臨''。或許到了這個時刻,一開始追尋的答案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所以一開始雖也有點困惑到了結局作者也沒有寫出所以最後蘇明洵輕生的原因是什麼?但後來似乎能理解了,那個答案在每個人心中或許都是不同的,也沒有人能輕易評斷或窺伺他人的內心,我們可以感同身受的陪伴,卻永遠無法真正體會、更無法替他人找到答案、做出決定,而反之亦然,唯有我們自己在慢慢摸索的過程中才能一步步接近自己心中的答案。

而本書另一個很大的主軸則是吳依光和母親間的世代裂痕,母親一直以來對吳依光有著很大的期望與控制欲,希望女兒能一路依照她的希望,認真念書、考取名校,讀她認為有用的科系,以極高的標準審視女兒,也吝於給予鼓勵與關愛,因此吳依光自小與母親的感情是複雜的,她希望得到母親關愛鼓勵,想符合她的期望,母親以愛之名希望女兒能更好,吳依光卻也在母親過度的期望及一再的貶低指謫下承受巨大的壓力,她向外尋找家庭中沒有得到的鼓勵與關愛,變得自卑也一度迷失了自己,也讓母女間處在不斷的衝突。吳依光回憶母親只有在自己高分錄取其華女中時真心的對她笑過,也在最後的自白中說了"我跟梅姨一樣下輩子也想遇見母親,但不是以女兒的身分......"這種親子間的教養衝突,過度的控制與期望,在吳曉樂之前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多有闡述,尤其現今社會加諸在孩子身上的壓力真的很大,作者以不同的表現方式呈現,刻畫出了成長過程中掙扎傷痛的一面,也讓大家有機會正視親子教養相處關係及孩子成長中的身心靈健康,故事是壓抑而沉重的,但也期望在歷經這麼多痛苦掙扎而重生後,未來能少一點受傷的孩子,也如同本書結尾一樣能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

💕💕感謝閱讀本篇文章,大家的喜歡、追蹤與贊助都是給我持續創作最大的支持與鼓勵,謝謝🌈🌈

88會員
34內容數
書籍閱讀心得分享,包含各種不同主題和風格的書,作為自己閱讀的紀錄和筆記,也期待藉由分享和大家一起有更多的交流,享受閱讀的樂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庭庭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在Netflix觀賞這部今年上映的韓國電影,老實說一開始完全是衝著IU跟朴敘俊點進去的,不過看完之後也獲得滿滿的感動,也反思了關於無家者的議題。這部片是改編自韓國代表隊參加「無家者世界盃」的真實故事。
最近因為讀書會朋友的推薦,借閱了這本由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博士撰寫的《 心態致勝 全成功心理學》。本書主要介紹了「定型心態」和「成長心態」,並圍繞這兩種心態結合許多實際的研究提出不同心態面對自我生活、人際關係、工作、領導、教養、比賽訓練、挫折與壓力等等所產生不同的影響及指引。
今天想簡單跟大家分享第一次去體驗永生花花藝課程~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喜歡一些可愛的小東西的人,也喜歡欣賞花花草草,看到漂亮的花可以讓心情愉悅一整天。之前也想過可以讓家裡多一點裝飾擺設增添一些生活的儀式感,最近剛好看到家裡附近也有永生花花藝課程的體驗,加上老師網路上放的作品很吸引我,因此就有了這次的體
近期偶然在圖書館看到了吳淡如的這本書,一開始被書名所吸引,因此就好奇的借閱回家閱讀了~本書吳淡如主要書寫了她的童年與祖母的故事,並以輕鬆小品的形式書寫出了一個時代還有家庭的故事,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雕琢,但平淡而細膩的童年經歷及感情的描寫讓人讀起來心裡是暖洋洋的。
最近閱讀了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的著名著作《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其實已經待在書櫃中好一陣子,之前第一次閱讀時,或許因為沒有深刻的感受,也比較不習慣這類回憶錄的寫法而沒有讀完,近期再次翻閱,不知不覺的就徜徉在作者平淡樸實而溫暖的文字中。
本身很喜歡看醫療劇,可能因為自己有先天慢性病的關係常常需要到醫院回診也經歷過不少手術和檢查,加上能一窺平常不可能瞭解的醫療領域,公視今年台劇「村里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改編自劉宗瑀的同名作品,追完劇前並沒有看過原著小說,不過之後有機會應該會去讀小說。
最近在Netflix觀賞這部今年上映的韓國電影,老實說一開始完全是衝著IU跟朴敘俊點進去的,不過看完之後也獲得滿滿的感動,也反思了關於無家者的議題。這部片是改編自韓國代表隊參加「無家者世界盃」的真實故事。
最近因為讀書會朋友的推薦,借閱了這本由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博士撰寫的《 心態致勝 全成功心理學》。本書主要介紹了「定型心態」和「成長心態」,並圍繞這兩種心態結合許多實際的研究提出不同心態面對自我生活、人際關係、工作、領導、教養、比賽訓練、挫折與壓力等等所產生不同的影響及指引。
今天想簡單跟大家分享第一次去體驗永生花花藝課程~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喜歡一些可愛的小東西的人,也喜歡欣賞花花草草,看到漂亮的花可以讓心情愉悅一整天。之前也想過可以讓家裡多一點裝飾擺設增添一些生活的儀式感,最近剛好看到家裡附近也有永生花花藝課程的體驗,加上老師網路上放的作品很吸引我,因此就有了這次的體
近期偶然在圖書館看到了吳淡如的這本書,一開始被書名所吸引,因此就好奇的借閱回家閱讀了~本書吳淡如主要書寫了她的童年與祖母的故事,並以輕鬆小品的形式書寫出了一個時代還有家庭的故事,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雕琢,但平淡而細膩的童年經歷及感情的描寫讓人讀起來心裡是暖洋洋的。
最近閱讀了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的著名著作《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其實已經待在書櫃中好一陣子,之前第一次閱讀時,或許因為沒有深刻的感受,也比較不習慣這類回憶錄的寫法而沒有讀完,近期再次翻閱,不知不覺的就徜徉在作者平淡樸實而溫暖的文字中。
本身很喜歡看醫療劇,可能因為自己有先天慢性病的關係常常需要到醫院回診也經歷過不少手術和檢查,加上能一窺平常不可能瞭解的醫療領域,公視今年台劇「村里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改編自劉宗瑀的同名作品,追完劇前並沒有看過原著小說,不過之後有機會應該會去讀小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轉眼一個月間,沒有發表任何的讀書心得。是人生中發生了一些難以一語道盡的事,但這書看完幾天也咀嚼了幾天,還是覺得果然自己在各方面都還算是幸運兒,那些沒有抵達的事,儘管有些雷同,終究是達到了奔四的年紀(好支語)。 這本書在讀的時候總在腦海中響起17歲女生的溫柔,但那只是首透漏年紀的老歌,少女沒有抵達的
Thumbnail
曉樂的文字彷彿是我的樹洞,將我未能表達或表達不盡人意的部分說的好仔細、好動聽,在床沿看著那些遠在他方,卻能與我同行的力量熱淚盈眶,然後滿足睡下。曉樂成為我書架上唯一一位,將作品全部集齊的作者,把這本《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放到書架上時,便覺得能與曉樂身在同一個時代感到好榮幸。
Thumbnail
「你太年輕,又沒有小孩,你不能理解現在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正因為我沒有小孩,我才更明白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整本書的對白都沒有引號,也沒有顯著的戲劇轉折,透過吳依光大量的內心戲和自我對話,給人一種洋洋灑灑、一瀉千里,以及對教養有說不完的質疑和困惑的感覺。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中的女主角吳依光及其他少女們,究竟是沒有抵達死亡?沒有抵達夢想?還是沒有抵達愛? 以及為何抵達總是如此困難? 書中抽絲剝繭地逐一陳述、反覆辯證,真相仍然迷離,但結尾似乎揭示: 無論如何,能抵達真實的自己,應該就能依著光緩緩前行。
Thumbnail
這本是我第一次讀作者的長篇小說。關於作者吳曉樂,自她初試啼聲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後,我就一路關注她的臉書文章到現在。除了性別不同,我自認跟作家有不少相近的質素,例如相似的年紀與教育背景,父母皆是低學歷的勞工,我們都是闖入國立前段大學的第一代大學生,同樣敏感多慮的心思,一樣受環境驅使就讀自
Thumbnail
有些書是這樣的,三公分的厚度卻讓你翻開以後,沒辦法挪動身軀去做其他的事情,吳曉樂的書就是其一。 距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已經十年之久,吳曉樂的新作《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依舊很精準的可以碰觸到心裡最想隱藏的那一塊,讀著她寫出來的詞句,我無數次想像著,這世界上有多少「吳依光」、「蘇明絢」⋯⋯而自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書封設計得很吸引人,白衣黑裙的少女站在階梯的頂端,周圍是高樓與紛飛的蝴蝶,說明了這是個關於少女終結自己生命的故事。這本小說既是一本解謎之書,也是一本回答之書——物質豐饒、自由度大增的年代,為什麼仍然有這麼多青少年自殺?長大成人之後的人,難道真的度過了青少年時期的各種問題?
Thumbnail
談青春期的迷惘、哀傷與「世界太美了可惜不值得」的絕望。 網路社群的興起,讓一個個年輕生命,像走進萬花筒內,舉手投足,折射出更為複雜也更為細碎的稜鏡片段,稜鏡奪目,卻也易碎,承受不起太重或太輕的注目。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轉眼一個月間,沒有發表任何的讀書心得。是人生中發生了一些難以一語道盡的事,但這書看完幾天也咀嚼了幾天,還是覺得果然自己在各方面都還算是幸運兒,那些沒有抵達的事,儘管有些雷同,終究是達到了奔四的年紀(好支語)。 這本書在讀的時候總在腦海中響起17歲女生的溫柔,但那只是首透漏年紀的老歌,少女沒有抵達的
Thumbnail
曉樂的文字彷彿是我的樹洞,將我未能表達或表達不盡人意的部分說的好仔細、好動聽,在床沿看著那些遠在他方,卻能與我同行的力量熱淚盈眶,然後滿足睡下。曉樂成為我書架上唯一一位,將作品全部集齊的作者,把這本《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放到書架上時,便覺得能與曉樂身在同一個時代感到好榮幸。
Thumbnail
「你太年輕,又沒有小孩,你不能理解現在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正因為我沒有小孩,我才更明白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整本書的對白都沒有引號,也沒有顯著的戲劇轉折,透過吳依光大量的內心戲和自我對話,給人一種洋洋灑灑、一瀉千里,以及對教養有說不完的質疑和困惑的感覺。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中的女主角吳依光及其他少女們,究竟是沒有抵達死亡?沒有抵達夢想?還是沒有抵達愛? 以及為何抵達總是如此困難? 書中抽絲剝繭地逐一陳述、反覆辯證,真相仍然迷離,但結尾似乎揭示: 無論如何,能抵達真實的自己,應該就能依著光緩緩前行。
Thumbnail
這本是我第一次讀作者的長篇小說。關於作者吳曉樂,自她初試啼聲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後,我就一路關注她的臉書文章到現在。除了性別不同,我自認跟作家有不少相近的質素,例如相似的年紀與教育背景,父母皆是低學歷的勞工,我們都是闖入國立前段大學的第一代大學生,同樣敏感多慮的心思,一樣受環境驅使就讀自
Thumbnail
有些書是這樣的,三公分的厚度卻讓你翻開以後,沒辦法挪動身軀去做其他的事情,吳曉樂的書就是其一。 距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已經十年之久,吳曉樂的新作《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依舊很精準的可以碰觸到心裡最想隱藏的那一塊,讀著她寫出來的詞句,我無數次想像著,這世界上有多少「吳依光」、「蘇明絢」⋯⋯而自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書封設計得很吸引人,白衣黑裙的少女站在階梯的頂端,周圍是高樓與紛飛的蝴蝶,說明了這是個關於少女終結自己生命的故事。這本小說既是一本解謎之書,也是一本回答之書——物質豐饒、自由度大增的年代,為什麼仍然有這麼多青少年自殺?長大成人之後的人,難道真的度過了青少年時期的各種問題?
Thumbnail
談青春期的迷惘、哀傷與「世界太美了可惜不值得」的絕望。 網路社群的興起,讓一個個年輕生命,像走進萬花筒內,舉手投足,折射出更為複雜也更為細碎的稜鏡片段,稜鏡奪目,卻也易碎,承受不起太重或太輕的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