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之困難--談《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上週六晚上原本預訂要去「三餘書店」聽吳曉樂和陳育萱對談《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不過身為工作與家庭諸事纏身的中年婦女,抵達簽書會前,是有無數雜務有待安排、解決的。早上先帶兩千去圖書館,以讓她們晚上媽媽不在家時有書看不無聊;下午則去參加自家大樓一年一度的住戶大會。略有年份的大樓,許多機電設備都逐漸老舊需要汰換,管理費自然是必須漲的,深深感到房產這種事物,真的是時常需要維修、保養的,所以不可買總戶數太少的,以免後續承擔太多維修費用; 然後雖然房價如淹水水位節節升高,導致許多人有閒錢就買房;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管理「物業」,也是很繁瑣消耗心神的,修繕保養其實會多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支出和麻煩,除非再花一筆錢請別人管理。

昏頭昏腦開了足足兩個多小時會後(深深敬佩主委!),我們帶兩千去文化中心騎腳踏車,鄰居家的女孩因為和兩千玩了一下午,也說要去,於是我們就綁架了她的爸媽一起去(笑),我也火速訂好附近的餐廳,以期能把大隊人馬即時拉去吃飯,我能準時抵達附近的三餘書店。因此到達三餘書店時已快開始了,所有座位都幾乎坐滿,我還遇到在排後補的學校同事,幸虧我有第一時間手刀報名(中年人真的凡事要預做各種準備,不然諸事纏身後會運轉不過來)。

曉樂非常風趣幽默,而且言辭犀利,像中醫師總在對的穴位下針,讓人又痛又舒暢 ; 育萱則是說話誠懇、分析準確,因為是長臥底教學現場的老師作家,談起書來自是深刻。《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寫在明星女子高中教書的老師吳依光,在班上學生蘇明絢自殺後,試圖探訪真相,過程中看到一個又一個在升學壓力和家庭中受苦的女學生,以及過往的自己; 最後雖然沒有得到確切的真相,又彷彿更為直視和接近了這些少女生存狀態的真實,包括自己。這本小說敘事流暢、情節曲折,滿好看的,我在每天外掛至少十件雜事的情況下,也在一週內看完。而且也忠實反映了台灣教育現場與家庭的問題,這是吳曉樂最擅長書寫的部分,讀過她的《妳的孩子不是妳的孩子》、《上流兒童》,每次看完都令人痛心,但也不得不佩服她為何可以如此犀利、貼切地直擊現場,呈現病灶。

因為我也是在明星女子高校教書的老師(還好是公立的校園氣氛寬鬆),也在讀這本書時,佩服曉樂把教學現場的困境忠實呈現。比如頁190:「從前,一旦放學,學生們魚貫走出教室,所謂的『班級』也隨之解散,成了一個虛詞,在這樣的時刻,不會有人覺得老師仍負有義務,得去顧慮學生的安危。直到翌日清晨,學生們一個接一個走入校園,『班級』回歸完整,老師的管轄才又開始。如今,放學之後,班級並未隨之解散,班級群組二十四小時有人回話,老師的責任不自覺地隨之延長。」真是完全命中網路時代中老師的困境! 一旦成立line群組,就是永無止境的「情緒勞動」的開始,高中老師更是經常得建立班級群組和家長群組,一人服務百多人,網路時代的超時「情緒勞動」,是現今中小學幼兒園安親班老師普遍的勞動困境。

當然腦中也有疑問但當下缺乏舉手的勇氣問,就是書中母親對吳依光的控制和苛酷令人毛骨悚然(雖然我也遇過家裡是這樣的同學),但這位母親是事業有成的女強人,和過往她所刻畫的經濟仰賴丈夫的主婦型母親不太一樣。過往呈現這些母親因為密集母職的焦慮、丈夫不負教養之責的偽單親情況、以及沒有自我實現場域的苦悶,於是嚴苛控管小孩,而形成「弱弱相殘」的結構。然而吳依光的母親卻不全然是如此。她的脈絡,只有從後面她的姊妹梅姨的口中讓我們略知一二,但仍模糊,令人好奇為何她如此森冷、自我中心、凡事想操控?

讀的時候也經常想到藍佩嘉教授的學術著作《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裡面提到五、六年級生父母在聯考及威嚴時代長大,普遍希望與嚴酷教養的傳統斷裂,但面臨會考及多元入學這樣的開放與多元評價系統,又會感到沒有安全感。她因此想告訴年輕讀者:「你的爸媽不是你的爸媽」, 「他們也是結構下的受害者,他們難以看穿市場販賣給他們的恐懼、不易擺脫成長過程中內化的社會期待,不知不覺中把愛變成焦慮與控制」,吳依光及其書中許多少女的父母親,不知是否就是藍佩嘉教授所分析的這種情況? 另外也很推薦陳育萱《那些狂烈的安靜》短篇小說集,裡面呈現一個個家長、學生、教師、網路……等多重權力角力下的教學與家庭困境,文筆詩意、形式創新,都是讀完《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後可以延伸閱讀的。

最後回到這本小說的書名及主題。女主角吳依光及其他少女們,究竟是沒有抵達死亡?沒有抵達夢想?還是沒有抵達愛? 以及為何抵達總是如此困難? 書中抽絲剝繭地逐一陳述、反覆辯證,真相仍然迷離,但結尾似乎揭示: 無論如何,能抵達真實的自己,應該就能依著光緩緩前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楊子霈的沙龍
15會員
26內容數
楊子霈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捧讀雄女學姐林剪雲老師的最新散文集《我的恆春 我的半島》,我在恆春的童年回憶又在腦海裡鮮明湧現。     三到九歲時,我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移居恆春鎮,在那裡直到讀完恆春國小三年級才搬到鳳山。三、四十年前的恆春半島,尚未觀光化,人煙稀少,天空和大海都無比湛藍遼闊,沙灘金燦純淨
2025/04/26
捧讀雄女學姐林剪雲老師的最新散文集《我的恆春 我的半島》,我在恆春的童年回憶又在腦海裡鮮明湧現。     三到九歲時,我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移居恆春鎮,在那裡直到讀完恆春國小三年級才搬到鳳山。三、四十年前的恆春半島,尚未觀光化,人煙稀少,天空和大海都無比湛藍遼闊,沙灘金燦純淨
2025/01/07
在帶領學生閱讀〈桃花源記〉之後,對「烏托邦」的討論,我想可以先讓他們閱讀西方反烏托邦小說之後再延伸出問題來討論,藉此剌激他們對社會體制和世界的關心,相信經過這些討論,將能更深化他們對此議題的了解,也將使他們更能體會陶淵明虛構此一美麗桃花源背後的深深感慨。
2025/01/07
在帶領學生閱讀〈桃花源記〉之後,對「烏托邦」的討論,我想可以先讓他們閱讀西方反烏托邦小說之後再延伸出問題來討論,藉此剌激他們對社會體制和世界的關心,相信經過這些討論,將能更深化他們對此議題的了解,也將使他們更能體會陶淵明虛構此一美麗桃花源背後的深深感慨。
2024/11/11
雄女百年校慶轟轟烈烈地過去了,我個人還很想紀錄一下雄女自行出版的《燦爛青春:雄女人的故事》這文集。
Thumbnail
2024/11/11
雄女百年校慶轟轟烈烈地過去了,我個人還很想紀錄一下雄女自行出版的《燦爛青春:雄女人的故事》這文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是吳曉樂的第 4 部長篇小說。故事簡述如下:一個高中少女從學校頂樓一墜而下。作為導師的吳依光試圖抽絲剝解謎團,想找出少女不願走下去的原因。在次次的探詢中,雖漸漸找到端倪,卻也反覆戳到自身的困境。同時被媽媽控制成長的陰影又再次縈繞上心頭……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是吳曉樂的第 4 部長篇小說。故事簡述如下:一個高中少女從學校頂樓一墜而下。作為導師的吳依光試圖抽絲剝解謎團,想找出少女不願走下去的原因。在次次的探詢中,雖漸漸找到端倪,卻也反覆戳到自身的困境。同時被媽媽控制成長的陰影又再次縈繞上心頭……
Thumbnail
本書以少女蘇明絢在學校跳樓輕生震驚所有人為開端,描寫在明星女子高中擔任老師的吳依光在經歷導師班學生因霸凌事件休學、爾後又遇到導師班學生在校園跳樓輕生,不斷面臨突發重大事件的壓力之後,吳依光一步步尋找學生為何選擇輕生的蛛絲馬跡,試圖拼湊出事件的原委,過程中也慢慢揭開了吳依光自己成長歷程中的傷痛與掙扎。
Thumbnail
本書以少女蘇明絢在學校跳樓輕生震驚所有人為開端,描寫在明星女子高中擔任老師的吳依光在經歷導師班學生因霸凌事件休學、爾後又遇到導師班學生在校園跳樓輕生,不斷面臨突發重大事件的壓力之後,吳依光一步步尋找學生為何選擇輕生的蛛絲馬跡,試圖拼湊出事件的原委,過程中也慢慢揭開了吳依光自己成長歷程中的傷痛與掙扎。
Thumbnail
 我想她才是那種真正細心的人,比方她的盆栽她的鳥,以及最近豢養的小貓,常常說「自己沒辦法處理這些東西啦」。其實,不是無法,而是因為知道承擔責任之重,如果照顧不好,就深怕會像她自己筆下的小說人物那樣,左邊一個缺口,右邊一道裂痕。
Thumbnail
 我想她才是那種真正細心的人,比方她的盆栽她的鳥,以及最近豢養的小貓,常常說「自己沒辦法處理這些東西啦」。其實,不是無法,而是因為知道承擔責任之重,如果照顧不好,就深怕會像她自己筆下的小說人物那樣,左邊一個缺口,右邊一道裂痕。
Thumbnail
這是一本若曾在成長路上懷疑過一切,沒人停下來有耐心回答問題,只能默默擱置的你,能被治癒、被看見的一束光。我終於等到了這本書,終於有人在嘴現在的年輕人都怎樣怎樣的時候,被吳曉樂提醒這些人,別忘記你是怎麼走過來的。
Thumbnail
這是一本若曾在成長路上懷疑過一切,沒人停下來有耐心回答問題,只能默默擱置的你,能被治癒、被看見的一束光。我終於等到了這本書,終於有人在嘴現在的年輕人都怎樣怎樣的時候,被吳曉樂提醒這些人,別忘記你是怎麼走過來的。
Thumbnail
曉樂的文字彷彿是我的樹洞,將我未能表達或表達不盡人意的部分說的好仔細、好動聽,在床沿看著那些遠在他方,卻能與我同行的力量熱淚盈眶,然後滿足睡下。曉樂成為我書架上唯一一位,將作品全部集齊的作者,把這本《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放到書架上時,便覺得能與曉樂身在同一個時代感到好榮幸。
Thumbnail
曉樂的文字彷彿是我的樹洞,將我未能表達或表達不盡人意的部分說的好仔細、好動聽,在床沿看著那些遠在他方,卻能與我同行的力量熱淚盈眶,然後滿足睡下。曉樂成為我書架上唯一一位,將作品全部集齊的作者,把這本《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放到書架上時,便覺得能與曉樂身在同一個時代感到好榮幸。
Thumbnail
「你太年輕,又沒有小孩,你不能理解現在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正因為我沒有小孩,我才更明白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整本書的對白都沒有引號,也沒有顯著的戲劇轉折,透過吳依光大量的內心戲和自我對話,給人一種洋洋灑灑、一瀉千里,以及對教養有說不完的質疑和困惑的感覺。
Thumbnail
「你太年輕,又沒有小孩,你不能理解現在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正因為我沒有小孩,我才更明白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整本書的對白都沒有引號,也沒有顯著的戲劇轉折,透過吳依光大量的內心戲和自我對話,給人一種洋洋灑灑、一瀉千里,以及對教養有說不完的質疑和困惑的感覺。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中的女主角吳依光及其他少女們,究竟是沒有抵達死亡?沒有抵達夢想?還是沒有抵達愛? 以及為何抵達總是如此困難? 書中抽絲剝繭地逐一陳述、反覆辯證,真相仍然迷離,但結尾似乎揭示: 無論如何,能抵達真實的自己,應該就能依著光緩緩前行。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中的女主角吳依光及其他少女們,究竟是沒有抵達死亡?沒有抵達夢想?還是沒有抵達愛? 以及為何抵達總是如此困難? 書中抽絲剝繭地逐一陳述、反覆辯證,真相仍然迷離,但結尾似乎揭示: 無論如何,能抵達真實的自己,應該就能依著光緩緩前行。
Thumbnail
這本是我第一次讀作者的長篇小說。關於作者吳曉樂,自她初試啼聲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後,我就一路關注她的臉書文章到現在。除了性別不同,我自認跟作家有不少相近的質素,例如相似的年紀與教育背景,父母皆是低學歷的勞工,我們都是闖入國立前段大學的第一代大學生,同樣敏感多慮的心思,一樣受環境驅使就讀自
Thumbnail
這本是我第一次讀作者的長篇小說。關於作者吳曉樂,自她初試啼聲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後,我就一路關注她的臉書文章到現在。除了性別不同,我自認跟作家有不少相近的質素,例如相似的年紀與教育背景,父母皆是低學歷的勞工,我們都是闖入國立前段大學的第一代大學生,同樣敏感多慮的心思,一樣受環境驅使就讀自
Thumbnail
有些書是這樣的,三公分的厚度卻讓你翻開以後,沒辦法挪動身軀去做其他的事情,吳曉樂的書就是其一。 距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已經十年之久,吳曉樂的新作《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依舊很精準的可以碰觸到心裡最想隱藏的那一塊,讀著她寫出來的詞句,我無數次想像著,這世界上有多少「吳依光」、「蘇明絢」⋯⋯而自
Thumbnail
有些書是這樣的,三公分的厚度卻讓你翻開以後,沒辦法挪動身軀去做其他的事情,吳曉樂的書就是其一。 距離《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已經十年之久,吳曉樂的新作《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依舊很精準的可以碰觸到心裡最想隱藏的那一塊,讀著她寫出來的詞句,我無數次想像著,這世界上有多少「吳依光」、「蘇明絢」⋯⋯而自
Thumbnail
第一次接觸吳曉樂的文字,就被她犀利的文筆、充滿戲劇張力卻毫不矯情的敘事風格撩動心弦。今年四月因為參加讀墨的台灣閱讀馬拉松活動,有機會再次拜讀她的作品,跟著她的故事靈魂呼吸換氣,感受她直搗生命本質的自省探問與模仿不來的文字天賦,實在過癮!
Thumbnail
第一次接觸吳曉樂的文字,就被她犀利的文筆、充滿戲劇張力卻毫不矯情的敘事風格撩動心弦。今年四月因為參加讀墨的台灣閱讀馬拉松活動,有機會再次拜讀她的作品,跟著她的故事靈魂呼吸換氣,感受她直搗生命本質的自省探問與模仿不來的文字天賦,實在過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