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世代之間永無解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太年輕,又沒有小孩,你不能理解現在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正因為我沒有小孩,我才更明白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raw-image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整本書的對白都沒有引號,也沒有顯著的戲劇轉折,透過吳依光大量的內心戲和自我對話,給人一種洋洋灑灑、一瀉千里,以及對教養有說不完的質疑和困惑的感覺。故事從頭到尾都很嚴肅,很陰鬱,也讓人為活得如行屍走肉般的少女感到無比憂傷。

一輩子活在母親的控制下,原應在十七歲結束的生命,倖存了下來,卻並沒有真正的活著。吳依光曾經逃離,卻受了重傷,最後仍然乖乖回到母親為她鋪設的道路。母親卻從不認為,那段時間女兒的「墮落」,本質上竟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直到吳依光成為老師,看見自己的學生蘇明絢,選擇在十七歲結束了生命,才讓她重新省思自己傷痕累累的一生。包括她順從母親而接受的無愛婚姻,以及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raw-image

我知道自己的作品和這本書不能比,但突然想談《最親密的宿敵》(2021年完稿、2022在鏡文學連載完畢)。兩者的故事情節發展不同,卻有很雷同的patterns:虎媽、被控制的女兒、置身事外的父親;女兒養成了討好的性格,女兒決定叛逆、為了跟母親唱反調而隨便考上一間不符自己能力的學校,女兒成為被男人糟蹋的傻子。

曾經在我年少時,也在傾吐煩惱時被大人說過,你已經是很幸福的孩子了。和《那些少女》一樣,從小聽著上一輩的人們感嘆著「現在的年輕人」如何如何,好像我們的煩惱並不足道。直到長大,才從《與神同行》第一次看到「即使有很多人比我不幸福,不代表我就是幸福的」這樣的話。

《那些少女》書末對蘇明絢何以自殺仍毫無交代。這是主角吳依光自我追尋的故事,不是蘇明絢的。雖然作者沒有必須要交代,但身為一路好奇真相的讀者,還是有點難接受。

連載《最親密的宿敵》時,曾一邊思考後記該寫什麼,最後卻還是什麼都沒寫。有些埋在裡面的東西,大概沒人會看出來也沒人在意吧。但在讀了《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之後,覺得我或許可以趁機說一下,也許只是為《宿敵》的沉沒而難過,作者自己不提,也沒有人會提了。

我並不是陳亮耘或吳依光,我的母親也完全不是她們的母親那一類型。之所以會寫出魏文嘉這樣的人物,根本上想談的其實是性別議題,以及親子之間永遠沒有解答的矛盾。看似帶給女兒痛苦的母親,其實也經歷了很多的痛苦;看似隨和、好相處的父親,對家庭的付出其實也不過是扮個白臉。

而親子之間的問題則會永遠存在,世代之間通常會有隔閡。雖然不是絕對,但我悲觀的認為是大多數,那究竟人為什麼要生小孩?《宿敵》最後能夠達到母女和解,也只是因為魏文嘉母女之間發生了超自然事件,母親的靈魂必須附在女兒身上,才能達到物理上的「感同身受」。現實中只怕並不容易。《那些少女》的吳依光最後也沒有和母親達成和解。讀者期待看到的母親自我反省並沒有發生。

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脾氣個性,吃苦的是孩子;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脾氣個性,吃苦的也是孩子。有人說,有些孩子是生來折磨父母的,然而,父母要折磨孩子容易多了,可以打,可以揍,可以嘲笑,可以跟孩子說,早知道就別生下你了。或者雙手一攤,放著孩子不管,不給孩子食物和水,孩子就會靜靜地死去。

書中的這段話,我並不是很認同。理論上父母要折磨孩子很容易,但實際上大多數父母應該不會故意這樣做。我相信更多的父母會因為不懂孩子在想什麼、不知道該拿孩子怎麼辦、煩惱著怎麼做才能對孩子好而飽受挫折和折磨。

《那些少女》是非常細膩的、不斷辯證的故事。或許從翻開書的時候,我們雖能期待它點出種種怪誕的、扭曲的現實,倒也沒有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新世代的親子教養什麼具體的解答,因為現實往往更錯綜纏繞,而且通常是無解的。青少年很需要關懷沒有錯,但成人的生活也一樣令人筋疲力竭。也如書中所說的:

同學,我看得出來,你被一件事折磨得有點慘,但我實在沒興趣、沒時間、沒那個心情,你知道的,身為大人,我有一百件比傾聽你煩惱更要緊的事,請你放過我吧。

即使是老師,也不過是一份工作。我們無法強迫每隻社畜都要對工作有熱忱,同樣的也無法這樣要求老師。生而為人,我們能做的也就是盡可能對他人多一份理解和關懷,並互相扶持吧。

然後書中有個錯別字,不以為忤,誤植為不以為杵。

Facebook:沐謙
Instagram:@muchienz_ig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沐謙的小地方
76會員
112內容數
這裡書評最多,也很誠實。
沐謙的小地方的其他內容
2025/03/19
「很大程度來說,《黃色臉孔》是個恐怖故事,有關身處一個激烈競爭的產業中,所感受到的孤獨。」這句話確實令人很有感觸,初翻開這本書也覺得對寫作不得志和出版業生態的描述好中肯、好一針見血,但看到後來,覺得真的tooooo much!整本書可能有七八成都在敘述主角出書後得到了那些批評、酸民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2025/03/19
「很大程度來說,《黃色臉孔》是個恐怖故事,有關身處一個激烈競爭的產業中,所感受到的孤獨。」這句話確實令人很有感觸,初翻開這本書也覺得對寫作不得志和出版業生態的描述好中肯、好一針見血,但看到後來,覺得真的tooooo much!整本書可能有七八成都在敘述主角出書後得到了那些批評、酸民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2024/10/30
這本書可能要讀到接近尾聲才覺得有意思。前面會有點困惑主軸到底是連續凶殺案的犯罪心理調查,還是主角的幻覺疾病?職場鬥爭?或童年創傷?看到超過一半了,後者這些元素還是佔了大半篇幅(尤其是幻覺的情境描述,比重有點太多),於是只好轉變心態,可能重點本來就在這些地方,應該是我期待方向錯誤。
Thumbnail
2024/10/30
這本書可能要讀到接近尾聲才覺得有意思。前面會有點困惑主軸到底是連續凶殺案的犯罪心理調查,還是主角的幻覺疾病?職場鬥爭?或童年創傷?看到超過一半了,後者這些元素還是佔了大半篇幅(尤其是幻覺的情境描述,比重有點太多),於是只好轉變心態,可能重點本來就在這些地方,應該是我期待方向錯誤。
Thumbnail
2024/10/09
封面聲稱是17個真實故事,我覺得不太OK。每個篇章、以及整本書的串聯,很明顯都是設計精巧的小說情節。只有後記輕描淡寫地提到這本書是真實故事改編,並沒有在書封或任何較醒目的地方強調它的虛構性。  主角以精神病院實習生的身分,敘述所見的個案故事。作者文筆很好、敘事流暢,每個案例都很好看且極具故事性...
Thumbnail
2024/10/09
封面聲稱是17個真實故事,我覺得不太OK。每個篇章、以及整本書的串聯,很明顯都是設計精巧的小說情節。只有後記輕描淡寫地提到這本書是真實故事改編,並沒有在書封或任何較醒目的地方強調它的虛構性。  主角以精神病院實習生的身分,敘述所見的個案故事。作者文筆很好、敘事流暢,每個案例都很好看且極具故事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探討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與複雜的家庭關係,曾經也是少女的吳依光以為自己活下來了,然而真的活下來嗎?還是只是逃避現實免於再次受傷?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探討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與複雜的家庭關係,曾經也是少女的吳依光以為自己活下來了,然而真的活下來嗎?還是只是逃避現實免於再次受傷?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是吳曉樂的第 4 部長篇小說。故事簡述如下:一個高中少女從學校頂樓一墜而下。作為導師的吳依光試圖抽絲剝解謎團,想找出少女不願走下去的原因。在次次的探詢中,雖漸漸找到端倪,卻也反覆戳到自身的困境。同時被媽媽控制成長的陰影又再次縈繞上心頭……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是吳曉樂的第 4 部長篇小說。故事簡述如下:一個高中少女從學校頂樓一墜而下。作為導師的吳依光試圖抽絲剝解謎團,想找出少女不願走下去的原因。在次次的探詢中,雖漸漸找到端倪,卻也反覆戳到自身的困境。同時被媽媽控制成長的陰影又再次縈繞上心頭……
Thumbnail
本書以少女蘇明絢在學校跳樓輕生震驚所有人為開端,描寫在明星女子高中擔任老師的吳依光在經歷導師班學生因霸凌事件休學、爾後又遇到導師班學生在校園跳樓輕生,不斷面臨突發重大事件的壓力之後,吳依光一步步尋找學生為何選擇輕生的蛛絲馬跡,試圖拼湊出事件的原委,過程中也慢慢揭開了吳依光自己成長歷程中的傷痛與掙扎。
Thumbnail
本書以少女蘇明絢在學校跳樓輕生震驚所有人為開端,描寫在明星女子高中擔任老師的吳依光在經歷導師班學生因霸凌事件休學、爾後又遇到導師班學生在校園跳樓輕生,不斷面臨突發重大事件的壓力之後,吳依光一步步尋找學生為何選擇輕生的蛛絲馬跡,試圖拼湊出事件的原委,過程中也慢慢揭開了吳依光自己成長歷程中的傷痛與掙扎。
Thumbnail
 我想她才是那種真正細心的人,比方她的盆栽她的鳥,以及最近豢養的小貓,常常說「自己沒辦法處理這些東西啦」。其實,不是無法,而是因為知道承擔責任之重,如果照顧不好,就深怕會像她自己筆下的小說人物那樣,左邊一個缺口,右邊一道裂痕。
Thumbnail
 我想她才是那種真正細心的人,比方她的盆栽她的鳥,以及最近豢養的小貓,常常說「自己沒辦法處理這些東西啦」。其實,不是無法,而是因為知道承擔責任之重,如果照顧不好,就深怕會像她自己筆下的小說人物那樣,左邊一個缺口,右邊一道裂痕。
Thumbnail
這是一本若曾在成長路上懷疑過一切,沒人停下來有耐心回答問題,只能默默擱置的你,能被治癒、被看見的一束光。我終於等到了這本書,終於有人在嘴現在的年輕人都怎樣怎樣的時候,被吳曉樂提醒這些人,別忘記你是怎麼走過來的。
Thumbnail
這是一本若曾在成長路上懷疑過一切,沒人停下來有耐心回答問題,只能默默擱置的你,能被治癒、被看見的一束光。我終於等到了這本書,終於有人在嘴現在的年輕人都怎樣怎樣的時候,被吳曉樂提醒這些人,別忘記你是怎麼走過來的。
Thumbnail
曉樂的文字彷彿是我的樹洞,將我未能表達或表達不盡人意的部分說的好仔細、好動聽,在床沿看著那些遠在他方,卻能與我同行的力量熱淚盈眶,然後滿足睡下。曉樂成為我書架上唯一一位,將作品全部集齊的作者,把這本《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放到書架上時,便覺得能與曉樂身在同一個時代感到好榮幸。
Thumbnail
曉樂的文字彷彿是我的樹洞,將我未能表達或表達不盡人意的部分說的好仔細、好動聽,在床沿看著那些遠在他方,卻能與我同行的力量熱淚盈眶,然後滿足睡下。曉樂成為我書架上唯一一位,將作品全部集齊的作者,把這本《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放到書架上時,便覺得能與曉樂身在同一個時代感到好榮幸。
Thumbnail
「你太年輕,又沒有小孩,你不能理解現在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正因為我沒有小孩,我才更明白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整本書的對白都沒有引號,也沒有顯著的戲劇轉折,透過吳依光大量的內心戲和自我對話,給人一種洋洋灑灑、一瀉千里,以及對教養有說不完的質疑和困惑的感覺。
Thumbnail
「你太年輕,又沒有小孩,你不能理解現在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正因為我沒有小孩,我才更明白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整本書的對白都沒有引號,也沒有顯著的戲劇轉折,透過吳依光大量的內心戲和自我對話,給人一種洋洋灑灑、一瀉千里,以及對教養有說不完的質疑和困惑的感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