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活下來以後—《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本是我第一次讀作者的長篇小說。關於作者吳曉樂,自她初試啼聲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後,我就一路關注她的臉書文章到現在。除了性別不同,我自認跟作家有不少相近的質素,例如相似的年紀與教育背景,父母皆是低學歷的勞工,我們都是闖入國立前段大學的第一代大學生,同樣敏感多慮的心思,一樣受環境驅使就讀自身不愛的科系等。然最大的差異是,她選擇抵抗主流,披荊斬棘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而我選擇順流而下,一開始雖然百般無奈,後來卻逐漸摸索出調適的方法,就像本書的主角——吳依光。

一開始我被深深同理到的是學校職場環境的描述。畢竟在學校打滾多年,早已見識過趾高氣揚,猶如待退將軍似的前輩;說的一嘴漂亮話,實則處處維護臉面與前途的長官;步步進逼讓人不得不退讓,壓迫感極強的家長等等。這部份處理得非常寫實,又不至於過度煽情。唯一比較不真實的地方,大概就是那位真誠同理的輔導主任了,不過她是促使主角轉變的重要角色,我還是能夠接受作家給她的夢幻設定。

吳依光出場時是個近乎活死人模樣的老師,她是受母親安排而進入學校的。那種不敢大聲呼吸的戒慎恐懼,深怕出錯卻仍舊出包的倒楣衰樣,讓我聯想到實習時期的自己。內心隱隱然的不甘願、對環境的惶恐不安、對現實的認輸放棄,就算擁有滿腹墨水,只怕也吐不出個所以然來。相對地,我非常喜歡那位配角何舒帆,個人覺得她大概是處在這行最圓熟的狀態之一了。把學生和同事放在心上,卻不至於失去自我,雖然會抱怨學校和學生的問題,但需要她的時候,她還是義無反顧。我有點工作經驗以後,確實感覺自己往何舒帆的狀態邁進了些。

描述女中學生群體生態的部分,不得不佩服作家堅實的田野調查。工作上我只是片面的接觸,卻仍可感受到網路原生代人的複雜多面性。我雖然不在女中教書,不過有部分學生未來會成為那群天之驕女的其中之一。她們對學業的焦慮與抵抗,渴望受到關注又希冀保有個人空間,怎麼造就自信等等心聲,我偶爾能從她們透漏的話中窺知一二。書中設定女學生的自殺案件,揭露了耀眼光芒下,她們內裡層層疊疊的壓力與傷害。這事件迫使吳依光面對她粉飾太平的工作與婚姻,原來早已腐朽生蠹,而造就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她高壓控制的原生家庭。

小說運用現實與過去交替的手法,錯落有致地讓我們逐步理解吳依光三十五歲前的一切經歷。表面古井無波的吳依光,原來是度過如此痛徹心扉的經歷,才澈底認輸,變成這樣一個活死人。有人說本書是黑暗版的《俗女養成記》,但我認為更像二十一世紀版本的《逆女》。作者幾乎給每個角色命了名,獨獨母親這麼重要的角色居然沒有名字,這點跟《逆女》完全相同。而母親層出不窮的控制手段(例如主角居然要跟她報備怎麼處理學校案件,否則就殺到家裡來質問,天啊主角已經三十五了耶),壓得主角幾乎喘不過氣來。她也曾以各式各樣的革命方法爭取獨立,包括選擇母親鄙視的中文系,跟母親不認可的男人交往,想盡辦法自力更生等。但失敗的戀情擊垮了她,也讓她領悟所遇男性們的涼薄自私,與現實環境的殘忍苛刻,奮力尋求自由換來的竟如此不堪。心灰意冷的她放棄一切,重新做回母親的乖木偶,任由母親安排當上高中母校老師,與大學教授謝維哲結婚,過起「人人稱羨」的日子。

然而班上學生的自殺案,吳依光半推半就地尋找起學生自殺的原因。這樁悲劇固然深深傷害了大家,卻讓吳依光逐漸修復她原本敏銳而善感的能力,真誠地面對學生、家長和自己,也充飽了她內在的能量,得以自主翻開人生新的一頁。結尾吳依光終於有勇氣(而非負氣)阻止母親進入她的房屋,堅定地畫下她與母親的界線,多麼使人欣喜。二十世紀末的小說《逆女》,主角丁天使與母親終究脫離不了彼此傷害的迴圈,最後丁天使含恨以終。顯然作家不願意重蹈這樣的結局,給了角色與讀者一個有希望的未來。就像臉書粉專「自由歌」中的一篇文「逃家記」,心理上已經長大成人的女兒,藉由許多劃定界線的練習,終於可以抱持著「我愛你,但我不能讓你干涉我」的態度,平和地面對幼兒式的老母親。這對飽受母女親情之苦的人來說,不啻為一帖清涼藥劑啊。

或許我身為男性之故,對書裡吳依光的丈夫謝維哲此角感到很值得玩味。謝維哲的篇幅不算太多,至少不是主角的待遇。有讀者評論此角前後矛盾不一致,但就我來看,他是個很立體很真實的角色。表面上他溫和有禮,有專業穩定工作,心地善良,看起來是個上等好丈夫的人選,實際上他卻有個學生情婦「百合」。跟他與吳依光的婚姻類似,百合也是他欲迎還拒之下交往的小三,不是他主動得來的。百合熱情衝動,剛好是他周遭冷漠環境的對立面,內心仍有激情的他受她吸引不難理解。但他沒有承擔與選擇的勇氣,這樁外遇看來就是舉棋不定,不戰不和不守。從他對百合的吐實來看,他曾經有過藝術夢,但他沒有經過太多掙扎,便放棄了他的夢想,不像吳依光年輕時還爆發過劇烈抗爭。連結束這場無愛的婚姻,也是吳依光主動提出的,他後續才配合簽字,這位男士真是從頭被動到尾。(題外話,這樁外遇是這段婚姻中,吳依光母親唯一沒有介入的事件,是否代表吳依光獨立之始呢?)我不確定作家是否想要這樣批判,但謝維哲讓我發覺台灣文化裡所謂「好男人」的陰暗面,「好男人」原來竟是不敢爭取也不敢負責的乖乖小男孩,只要順著社會的規則走,他們就有東西可以拿。只要女性突破規則,他們便手足無措,露出無助男孩的脆弱模樣(有的甚至會見笑轉受氣)。思及至此,不得不感到一種漠漠的悲哀。

雖然書中大筆大筆地描繪黑暗母親的面貌,但作家同樣側面點出不同母親的光明面,例如婆婆謝母貼心而不踩線的照拂,姨媽梅姨對吳依光心靈上的滋養等。另外也說明母親之所以如此嚴密控制,是為了不讓家庭有崩壞的可能。這很符應藍佩嘉教授在《拚教養》裡講的家庭「保安」策略,雖然是極端的版本。這些描述使我們對親子之愛,仍有一絲希望的可能。

總歸而言,閱讀這本小說對我而言是種另類的療癒經驗。我不想老套的說,年輕時經歷的傷痛,老大以後回頭看就只是這樣而已。我的長輩和親近友人,就有在年輕時代走不過去而選擇登出世界的人。我明白那種絕望之下只想結束一切的痛苦,如同鄧惠文醫師說的:「奔向什麼不重要,只要是往離開現在的方向跑,都值得嘗試,這是絕望之人的最後希望。」那些過往對曾為少女(少年)的我們而言不是過去了,而是成為我們現在呼吸吐納之間的存在。吳依光向不滿的學生說:「若你懂得,我對學生付出了我不曾被給予過的,你還會捨得抓著這些瑕疵不放嗎?」這句話道盡我身為老師的心路歷程。感謝吳曉樂,她是如此的敏銳與慈悲,藉由她細緻的闡述,我們得以領略每段關係有多麼的不容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夢牛-avatar-img
2023/09/23
初次聽文末鄧醫師說的那句話時,也有觸動,覺說得真貼切,當時立馬想到不少女性會說自己早早結婚的原因,實際上是為了儘早脫離原生家庭...有時,人的目標不在前面有什麼,而是背後有什麼,是背後的什麼使人拼命奔逃,蠻感慨的。
如是我聞-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9/26
夢牛 我不要......我不願意......,都是推力。推力確實也是一種動力,但無法讓人找到理想的目標,變成想要的樣子。
熟齡文青-avatar-img
2023/09/28
雖然沒有讀過這本小說,可是從你的描述中,我可以清楚體會到故事發展的曲折之處,謝謝你的心得分享!
如是我聞-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9/28
熟齡文青 很推薦讀一下這本小說喔
avatar-img
如是我聞的沙龍
35會員
38內容數
如是我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10
瓊瑤辭世了。 瓊瑤一生伴隨無止無休的話題性。她風格強烈的眾多著作,波濤洶湧的一段師生戀與兩段婚姻,乃至於最終自主選擇離世,無不引起巨大爭議。愛之者奉若神靈,惡之者棄如敝屣。印象所及,臺灣文壇似乎沒有哪位作家如她一般,活得轟轟烈烈,死得沸沸揚揚,數十年來動見觀瞻。她對臺灣文化界影響力如此巨大,不可不
Thumbnail
2024/12/10
瓊瑤辭世了。 瓊瑤一生伴隨無止無休的話題性。她風格強烈的眾多著作,波濤洶湧的一段師生戀與兩段婚姻,乃至於最終自主選擇離世,無不引起巨大爭議。愛之者奉若神靈,惡之者棄如敝屣。印象所及,臺灣文壇似乎沒有哪位作家如她一般,活得轟轟烈烈,死得沸沸揚揚,數十年來動見觀瞻。她對臺灣文化界影響力如此巨大,不可不
Thumbnail
2024/12/09
去年看愛爾蘭電影《夏日悄悄話》時,曾開玩笑說臺灣很難有低調壓抑型的電影,結果隔年就立刻被打臉了(不過我很高興)。而且這部電影抑制的力道甚至強過《夏日悄悄話》,片中幾乎沒有一幕場景是足夠讓人宣洩情感的。跟很多台灣電影一樣,《春行》的主題設定在家庭,但並未採取溫情渲染的手法感動觀眾,而是藉由主角的互動,
Thumbnail
2024/12/09
去年看愛爾蘭電影《夏日悄悄話》時,曾開玩笑說臺灣很難有低調壓抑型的電影,結果隔年就立刻被打臉了(不過我很高興)。而且這部電影抑制的力道甚至強過《夏日悄悄話》,片中幾乎沒有一幕場景是足夠讓人宣洩情感的。跟很多台灣電影一樣,《春行》的主題設定在家庭,但並未採取溫情渲染的手法感動觀眾,而是藉由主角的互動,
Thumbnail
2024/08/10
按:本文是舊文重貼,想說留個紀念,希望來年有時間可以再去幾次。 幾年前就聽說國內有這樣的十日內觀課程,但都沒有因緣去(研究所三年實在太忙)。曾想報去年暑假的課程,不過可能太晚報名沒上。去年底看到寒假有適合的梯次,就姑且試試,然而還是備取十幾名。當時想說應該沒機會備上,所以就放鬆地做好寒假耍廢的準備
Thumbnail
2024/08/10
按:本文是舊文重貼,想說留個紀念,希望來年有時間可以再去幾次。 幾年前就聽說國內有這樣的十日內觀課程,但都沒有因緣去(研究所三年實在太忙)。曾想報去年暑假的課程,不過可能太晚報名沒上。去年底看到寒假有適合的梯次,就姑且試試,然而還是備取十幾名。當時想說應該沒機會備上,所以就放鬆地做好寒假耍廢的準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是吳曉樂的第 4 部長篇小說。故事簡述如下:一個高中少女從學校頂樓一墜而下。作為導師的吳依光試圖抽絲剝解謎團,想找出少女不願走下去的原因。在次次的探詢中,雖漸漸找到端倪,卻也反覆戳到自身的困境。同時被媽媽控制成長的陰影又再次縈繞上心頭……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是吳曉樂的第 4 部長篇小說。故事簡述如下:一個高中少女從學校頂樓一墜而下。作為導師的吳依光試圖抽絲剝解謎團,想找出少女不願走下去的原因。在次次的探詢中,雖漸漸找到端倪,卻也反覆戳到自身的困境。同時被媽媽控制成長的陰影又再次縈繞上心頭……
Thumbnail
本書以少女蘇明絢在學校跳樓輕生震驚所有人為開端,描寫在明星女子高中擔任老師的吳依光在經歷導師班學生因霸凌事件休學、爾後又遇到導師班學生在校園跳樓輕生,不斷面臨突發重大事件的壓力之後,吳依光一步步尋找學生為何選擇輕生的蛛絲馬跡,試圖拼湊出事件的原委,過程中也慢慢揭開了吳依光自己成長歷程中的傷痛與掙扎。
Thumbnail
本書以少女蘇明絢在學校跳樓輕生震驚所有人為開端,描寫在明星女子高中擔任老師的吳依光在經歷導師班學生因霸凌事件休學、爾後又遇到導師班學生在校園跳樓輕生,不斷面臨突發重大事件的壓力之後,吳依光一步步尋找學生為何選擇輕生的蛛絲馬跡,試圖拼湊出事件的原委,過程中也慢慢揭開了吳依光自己成長歷程中的傷痛與掙扎。
Thumbnail
 我想她才是那種真正細心的人,比方她的盆栽她的鳥,以及最近豢養的小貓,常常說「自己沒辦法處理這些東西啦」。其實,不是無法,而是因為知道承擔責任之重,如果照顧不好,就深怕會像她自己筆下的小說人物那樣,左邊一個缺口,右邊一道裂痕。
Thumbnail
 我想她才是那種真正細心的人,比方她的盆栽她的鳥,以及最近豢養的小貓,常常說「自己沒辦法處理這些東西啦」。其實,不是無法,而是因為知道承擔責任之重,如果照顧不好,就深怕會像她自己筆下的小說人物那樣,左邊一個缺口,右邊一道裂痕。
Thumbnail
曉樂的文字彷彿是我的樹洞,將我未能表達或表達不盡人意的部分說的好仔細、好動聽,在床沿看著那些遠在他方,卻能與我同行的力量熱淚盈眶,然後滿足睡下。曉樂成為我書架上唯一一位,將作品全部集齊的作者,把這本《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放到書架上時,便覺得能與曉樂身在同一個時代感到好榮幸。
Thumbnail
曉樂的文字彷彿是我的樹洞,將我未能表達或表達不盡人意的部分說的好仔細、好動聽,在床沿看著那些遠在他方,卻能與我同行的力量熱淚盈眶,然後滿足睡下。曉樂成為我書架上唯一一位,將作品全部集齊的作者,把這本《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放到書架上時,便覺得能與曉樂身在同一個時代感到好榮幸。
Thumbnail
「你太年輕,又沒有小孩,你不能理解現在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正因為我沒有小孩,我才更明白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整本書的對白都沒有引號,也沒有顯著的戲劇轉折,透過吳依光大量的內心戲和自我對話,給人一種洋洋灑灑、一瀉千里,以及對教養有說不完的質疑和困惑的感覺。
Thumbnail
「你太年輕,又沒有小孩,你不能理解現在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正因為我沒有小孩,我才更明白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整本書的對白都沒有引號,也沒有顯著的戲劇轉折,透過吳依光大量的內心戲和自我對話,給人一種洋洋灑灑、一瀉千里,以及對教養有說不完的質疑和困惑的感覺。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中的女主角吳依光及其他少女們,究竟是沒有抵達死亡?沒有抵達夢想?還是沒有抵達愛? 以及為何抵達總是如此困難? 書中抽絲剝繭地逐一陳述、反覆辯證,真相仍然迷離,但結尾似乎揭示: 無論如何,能抵達真實的自己,應該就能依著光緩緩前行。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中的女主角吳依光及其他少女們,究竟是沒有抵達死亡?沒有抵達夢想?還是沒有抵達愛? 以及為何抵達總是如此困難? 書中抽絲剝繭地逐一陳述、反覆辯證,真相仍然迷離,但結尾似乎揭示: 無論如何,能抵達真實的自己,應該就能依著光緩緩前行。
Thumbnail
這本是我第一次讀作者的長篇小說。關於作者吳曉樂,自她初試啼聲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後,我就一路關注她的臉書文章到現在。除了性別不同,我自認跟作家有不少相近的質素,例如相似的年紀與教育背景,父母皆是低學歷的勞工,我們都是闖入國立前段大學的第一代大學生,同樣敏感多慮的心思,一樣受環境驅使就讀自
Thumbnail
這本是我第一次讀作者的長篇小說。關於作者吳曉樂,自她初試啼聲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後,我就一路關注她的臉書文章到現在。除了性別不同,我自認跟作家有不少相近的質素,例如相似的年紀與教育背景,父母皆是低學歷的勞工,我們都是闖入國立前段大學的第一代大學生,同樣敏感多慮的心思,一樣受環境驅使就讀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