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活下來以後—《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本是我第一次讀作者的長篇小說。關於作者吳曉樂,自她初試啼聲的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後,我就一路關注她的臉書文章到現在。除了性別不同,我自認跟作家有不少相近的質素,例如相似的年紀與教育背景,父母皆是低學歷的勞工,我們都是闖入國立前段大學的第一代大學生,同樣敏感多慮的心思,一樣受環境驅使就讀自身不愛的科系等。然最大的差異是,她選擇抵抗主流,披荊斬棘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而我選擇順流而下,一開始雖然百般無奈,後來卻逐漸摸索出調適的方法,就像本書的主角——吳依光。

一開始我被深深同理到的是學校職場環境的描述。畢竟在學校打滾多年,早已見識過趾高氣揚,猶如待退將軍似的前輩;說的一嘴漂亮話,實則處處維護臉面與前途的長官;步步進逼讓人不得不退讓,壓迫感極強的家長等等。這部份處理得非常寫實,又不至於過度煽情。唯一比較不真實的地方,大概就是那位真誠同理的輔導主任了,不過她是促使主角轉變的重要角色,我還是能夠接受作家給她的夢幻設定。

吳依光出場時是個近乎活死人模樣的老師,她是受母親安排而進入學校的。那種不敢大聲呼吸的戒慎恐懼,深怕出錯卻仍舊出包的倒楣衰樣,讓我聯想到實習時期的自己。內心隱隱然的不甘願、對環境的惶恐不安、對現實的認輸放棄,就算擁有滿腹墨水,只怕也吐不出個所以然來。相對地,我非常喜歡那位配角何舒帆,個人覺得她大概是處在這行最圓熟的狀態之一了。把學生和同事放在心上,卻不至於失去自我,雖然會抱怨學校和學生的問題,但需要她的時候,她還是義無反顧。我有點工作經驗以後,確實感覺自己往何舒帆的狀態邁進了些。

描述女中學生群體生態的部分,不得不佩服作家堅實的田野調查。工作上我只是片面的接觸,卻仍可感受到網路原生代人的複雜多面性。我雖然不在女中教書,不過有部分學生未來會成為那群天之驕女的其中之一。她們對學業的焦慮與抵抗,渴望受到關注又希冀保有個人空間,怎麼造就自信等等心聲,我偶爾能從她們透漏的話中窺知一二。書中設定女學生的自殺案件,揭露了耀眼光芒下,她們內裡層層疊疊的壓力與傷害。這事件迫使吳依光面對她粉飾太平的工作與婚姻,原來早已腐朽生蠹,而造就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她高壓控制的原生家庭。

小說運用現實與過去交替的手法,錯落有致地讓我們逐步理解吳依光三十五歲前的一切經歷。表面古井無波的吳依光,原來是度過如此痛徹心扉的經歷,才澈底認輸,變成這樣一個活死人。有人說本書是黑暗版的《俗女養成記》,但我認為更像二十一世紀版本的《逆女》。作者幾乎給每個角色命了名,獨獨母親這麼重要的角色居然沒有名字,這點跟《逆女》完全相同。而母親層出不窮的控制手段(例如主角居然要跟她報備怎麼處理學校案件,否則就殺到家裡來質問,天啊主角已經三十五了耶),壓得主角幾乎喘不過氣來。她也曾以各式各樣的革命方法爭取獨立,包括選擇母親鄙視的中文系,跟母親不認可的男人交往,想盡辦法自力更生等。但失敗的戀情擊垮了她,也讓她領悟所遇男性們的涼薄自私,與現實環境的殘忍苛刻,奮力尋求自由換來的竟如此不堪。心灰意冷的她放棄一切,重新做回母親的乖木偶,任由母親安排當上高中母校老師,與大學教授謝維哲結婚,過起「人人稱羨」的日子。

然而班上學生的自殺案,吳依光半推半就地尋找起學生自殺的原因。這樁悲劇固然深深傷害了大家,卻讓吳依光逐漸修復她原本敏銳而善感的能力,真誠地面對學生、家長和自己,也充飽了她內在的能量,得以自主翻開人生新的一頁。結尾吳依光終於有勇氣(而非負氣)阻止母親進入她的房屋,堅定地畫下她與母親的界線,多麼使人欣喜。二十世紀末的小說《逆女》,主角丁天使與母親終究脫離不了彼此傷害的迴圈,最後丁天使含恨以終。顯然作家不願意重蹈這樣的結局,給了角色與讀者一個有希望的未來。就像臉書粉專「自由歌」中的一篇文「逃家記」,心理上已經長大成人的女兒,藉由許多劃定界線的練習,終於可以抱持著「我愛你,但我不能讓你干涉我」的態度,平和地面對幼兒式的老母親。這對飽受母女親情之苦的人來說,不啻為一帖清涼藥劑啊。

或許我身為男性之故,對書裡吳依光的丈夫謝維哲此角感到很值得玩味。謝維哲的篇幅不算太多,至少不是主角的待遇。有讀者評論此角前後矛盾不一致,但就我來看,他是個很立體很真實的角色。表面上他溫和有禮,有專業穩定工作,心地善良,看起來是個上等好丈夫的人選,實際上他卻有個學生情婦「百合」。跟他與吳依光的婚姻類似,百合也是他欲迎還拒之下交往的小三,不是他主動得來的。百合熱情衝動,剛好是他周遭冷漠環境的對立面,內心仍有激情的他受她吸引不難理解。但他沒有承擔與選擇的勇氣,這樁外遇看來就是舉棋不定,不戰不和不守。從他對百合的吐實來看,他曾經有過藝術夢,但他沒有經過太多掙扎,便放棄了他的夢想,不像吳依光年輕時還爆發過劇烈抗爭。連結束這場無愛的婚姻,也是吳依光主動提出的,他後續才配合簽字,這位男士真是從頭被動到尾。(題外話,這樁外遇是這段婚姻中,吳依光母親唯一沒有介入的事件,是否代表吳依光獨立之始呢?)我不確定作家是否想要這樣批判,但謝維哲讓我發覺台灣文化裡所謂「好男人」的陰暗面,「好男人」原來竟是不敢爭取也不敢負責的乖乖小男孩,只要順著社會的規則走,他們就有東西可以拿。只要女性突破規則,他們便手足無措,露出無助男孩的脆弱模樣(有的甚至會見笑轉受氣)。思及至此,不得不感到一種漠漠的悲哀。

雖然書中大筆大筆地描繪黑暗母親的面貌,但作家同樣側面點出不同母親的光明面,例如婆婆謝母貼心而不踩線的照拂,姨媽梅姨對吳依光心靈上的滋養等。另外也說明母親之所以如此嚴密控制,是為了不讓家庭有崩壞的可能。這很符應藍佩嘉教授在《拚教養》裡講的家庭「保安」策略,雖然是極端的版本。這些描述使我們對親子之愛,仍有一絲希望的可能。

總歸而言,閱讀這本小說對我而言是種另類的療癒經驗。我不想老套的說,年輕時經歷的傷痛,老大以後回頭看就只是這樣而已。我的長輩和親近友人,就有在年輕時代走不過去而選擇登出世界的人。我明白那種絕望之下只想結束一切的痛苦,如同鄧惠文醫師說的:「奔向什麼不重要,只要是往離開現在的方向跑,都值得嘗試,這是絕望之人的最後希望。」那些過往對曾為少女(少年)的我們而言不是過去了,而是成為我們現在呼吸吐納之間的存在。吳依光向不滿的學生說:「若你懂得,我對學生付出了我不曾被給予過的,你還會捨得抓著這些瑕疵不放嗎?」這句話道盡我身為老師的心路歷程。感謝吳曉樂,她是如此的敏銳與慈悲,藉由她細緻的闡述,我們得以領略每段關係有多麼的不容易。

avatar-img
35會員
3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是我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格友提及,所謂「經典」就是人人都聽過,但真正閱讀的人卻很少的一種神奇事物。說來慚愧,《傲慢與偏見》對我而言就是這種書籍。我只看過05年電影版的《傲慢與偏見》,連最受歡迎的95年影集版都沒看完。趁著前一陣子台文翻譯版上市了,而且恰逢正在學台語文的契機,就打算好好地來親近一下這本所謂的「經典名著」。
「好好的睡一覺,醒來,就要試著長大了。我沒有錯。」 ——陳雪《惡魔的女兒》 前一陣子各界metoo事件方興未艾之際,有部相關主題的韓國青少年小說《有真與有真》靜靜上市了。這部小說初出版於二十年前,當時我如同書中主角一樣,是中學生的年紀。當年台灣似乎還在談「兩性」的議題,但韓國已經提到了青少年的性
說來慚愧,同輩人中我的出國次數極為稀少,只有大學時跟著家人到過香港的經驗。當時對香港的印象不算好,就是個繁華大都會,偏偏我不怎麼嚮往大都會。工作之後,寒暑假幾乎都有要事難以出國,一年年耽擱下來,終於等到疫情結束,才暗暗許下走個《源氏物語》之行的心願。但因罕有出國經驗,還是央求一位常去日本的前輩帶路。
在近日各界一連串的紛擾喧囂之中,作家林文月悄然辭世了。我跟同事提到這件事時,同事還很驚訝地問:「林文月過世了?我還以為她很年輕呢!」其實,她並不年輕,她與我兩位阿嬤年紀相若,活了將近九十歲,算是長壽了。 面對這些我以往很喜歡的典型中文人作家,我心裡總是懷抱著複雜的情緒。畢竟曾經熱愛過,卻明白自己已經
有位朋友說:「我理解了為什麼我一直都不太喜歡小孩,我想我不喜歡的是童年時期那種無能為力的狀態,不喜歡的是必須無條件服從似是而非卻深植於心的規則,不喜歡的是小時候那個不敢高聲質問大人的自己。」對於沒有幸福童年的人來說,小時候的每一天都是場難熬的刑罰。《夏日悄悄話》的主角凱特(Cáit)就是這樣的女孩。
六年級到八年級前段班的同學,應該或多或少看過或聽過那種封面是夢幻風俊男美女圖的言情小說吧?原以為像我一樣有這種消遣的男性是少數,而且說自己有在看這個好像很羞恥。但後來上高中(而且我念的是男校),發現(不娘的)異男同學居然有在讀,還推薦我哪個作家可以看。網路發達以後,上批踢踢言小板也有不少男性版友。因
有格友提及,所謂「經典」就是人人都聽過,但真正閱讀的人卻很少的一種神奇事物。說來慚愧,《傲慢與偏見》對我而言就是這種書籍。我只看過05年電影版的《傲慢與偏見》,連最受歡迎的95年影集版都沒看完。趁著前一陣子台文翻譯版上市了,而且恰逢正在學台語文的契機,就打算好好地來親近一下這本所謂的「經典名著」。
「好好的睡一覺,醒來,就要試著長大了。我沒有錯。」 ——陳雪《惡魔的女兒》 前一陣子各界metoo事件方興未艾之際,有部相關主題的韓國青少年小說《有真與有真》靜靜上市了。這部小說初出版於二十年前,當時我如同書中主角一樣,是中學生的年紀。當年台灣似乎還在談「兩性」的議題,但韓國已經提到了青少年的性
說來慚愧,同輩人中我的出國次數極為稀少,只有大學時跟著家人到過香港的經驗。當時對香港的印象不算好,就是個繁華大都會,偏偏我不怎麼嚮往大都會。工作之後,寒暑假幾乎都有要事難以出國,一年年耽擱下來,終於等到疫情結束,才暗暗許下走個《源氏物語》之行的心願。但因罕有出國經驗,還是央求一位常去日本的前輩帶路。
在近日各界一連串的紛擾喧囂之中,作家林文月悄然辭世了。我跟同事提到這件事時,同事還很驚訝地問:「林文月過世了?我還以為她很年輕呢!」其實,她並不年輕,她與我兩位阿嬤年紀相若,活了將近九十歲,算是長壽了。 面對這些我以往很喜歡的典型中文人作家,我心裡總是懷抱著複雜的情緒。畢竟曾經熱愛過,卻明白自己已經
有位朋友說:「我理解了為什麼我一直都不太喜歡小孩,我想我不喜歡的是童年時期那種無能為力的狀態,不喜歡的是必須無條件服從似是而非卻深植於心的規則,不喜歡的是小時候那個不敢高聲質問大人的自己。」對於沒有幸福童年的人來說,小時候的每一天都是場難熬的刑罰。《夏日悄悄話》的主角凱特(Cáit)就是這樣的女孩。
六年級到八年級前段班的同學,應該或多或少看過或聽過那種封面是夢幻風俊男美女圖的言情小說吧?原以為像我一樣有這種消遣的男性是少數,而且說自己有在看這個好像很羞恥。但後來上高中(而且我念的是男校),發現(不娘的)異男同學居然有在讀,還推薦我哪個作家可以看。網路發達以後,上批踢踢言小板也有不少男性版友。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探討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與複雜的家庭關係,曾經也是少女的吳依光以為自己活下來了,然而真的活下來嗎?還是只是逃避現實免於再次受傷?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故事始於一位名校女高中生跳樓輕生,主角吳依光是她的班導師。做為一位老師,吳依光認為自己有責任對學生的死調查真相,除了試圖撫平班上的其他女孩的傷痕與恐懼,更重要的是,為她自己的人生找出一個答案。
Thumbnail
男主角奇善謙曾經問過自己:「為什麼我喜歡的事物裡,沒有我自己呢?」而針對這部分吳薇朱則是回應:「我不是靠著工作和學習累積履歷,我代表我自己,所以人生也只為堅守自己。」 這段話呈現了兩個不同靈魂碰撞,奇善謙世界裡,缺少了自己,而吳薇朱則是完全相信這世界不會有奇蹟,只有相應的回報。
Thumbnail
吳依光之後回首,遲遲领悟,人跟命運的關係,就像魚跟水,魚明明澈底浸潤於水中, 却對水的存在不怎麽上心,非得等到有日,水濁了、温度不對勁了,鱼才會温吞地想,今天這水,真是怪啊。吳依光對父母的困惑,也她發現「命運」的過程。她怎麼會是這對父母的小孩,而不是其他父母的呢? 名叫吳依光的人,她的命運的毛
Thumbnail
  吳依光從未預期自己能活過十七歲,也從沒有想過現在會成為一位老師,更無法料到在放學鐘響的三十八分鐘後,她的學生會自頂樓一躍而下。待她趕赴現場,已不見女孩的身影,但圍觀的家長群眾、地上的大片血跡,與遠方漸弱的救護車鳴笛,讓吳依光相信──一場對她無形而嚴厲的審判,已然展開。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中的故事,描述主角面對生活、工作和反抗的內在衝突,以及處理少女自殺事件所遭遇的心境變化。書中描寫了主角吳依光的掙扎和改變,透過溫柔的文筆來呈現生命的光芒。
Thumbnail
開始閱讀吳曉樂的《那些少年沒有抵達》。這是一本沉重的書,其實不適合在過年期間閱讀,不過借了回來總得看嘛。 我暫時只是看了不足20%,女主角是一個教師,除了面對學生突如其來跳樓身亡外,還被迫回顧自己悲傷的童年往事。 她的母親是一個控制狂,即使在女主角長大結婚依然受到母親控制,連婚姻對象也是母親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探討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與複雜的家庭關係,曾經也是少女的吳依光以為自己活下來了,然而真的活下來嗎?還是只是逃避現實免於再次受傷?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故事始於一位名校女高中生跳樓輕生,主角吳依光是她的班導師。做為一位老師,吳依光認為自己有責任對學生的死調查真相,除了試圖撫平班上的其他女孩的傷痕與恐懼,更重要的是,為她自己的人生找出一個答案。
Thumbnail
男主角奇善謙曾經問過自己:「為什麼我喜歡的事物裡,沒有我自己呢?」而針對這部分吳薇朱則是回應:「我不是靠著工作和學習累積履歷,我代表我自己,所以人生也只為堅守自己。」 這段話呈現了兩個不同靈魂碰撞,奇善謙世界裡,缺少了自己,而吳薇朱則是完全相信這世界不會有奇蹟,只有相應的回報。
Thumbnail
吳依光之後回首,遲遲领悟,人跟命運的關係,就像魚跟水,魚明明澈底浸潤於水中, 却對水的存在不怎麽上心,非得等到有日,水濁了、温度不對勁了,鱼才會温吞地想,今天這水,真是怪啊。吳依光對父母的困惑,也她發現「命運」的過程。她怎麼會是這對父母的小孩,而不是其他父母的呢? 名叫吳依光的人,她的命運的毛
Thumbnail
  吳依光從未預期自己能活過十七歲,也從沒有想過現在會成為一位老師,更無法料到在放學鐘響的三十八分鐘後,她的學生會自頂樓一躍而下。待她趕赴現場,已不見女孩的身影,但圍觀的家長群眾、地上的大片血跡,與遠方漸弱的救護車鳴笛,讓吳依光相信──一場對她無形而嚴厲的審判,已然展開。
Thumbnail
這是一本書中的故事,描述主角面對生活、工作和反抗的內在衝突,以及處理少女自殺事件所遭遇的心境變化。書中描寫了主角吳依光的掙扎和改變,透過溫柔的文筆來呈現生命的光芒。
Thumbnail
開始閱讀吳曉樂的《那些少年沒有抵達》。這是一本沉重的書,其實不適合在過年期間閱讀,不過借了回來總得看嘛。 我暫時只是看了不足20%,女主角是一個教師,除了面對學生突如其來跳樓身亡外,還被迫回顧自己悲傷的童年往事。 她的母親是一個控制狂,即使在女主角長大結婚依然受到母親控制,連婚姻對象也是母親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