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書十二探秘(十二)-以德服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譙周傳裏頭,他說過兩次光武傳奇的故事。都是給劉禪的上書。第一次是劉禪改年號,立太子,忙活了大半輩子想要來點小愛好又怎麼了的時刻。

你各位不要老記著光武劉秀的大絕招是放隕石,晉宣司馬懿同樣都是略懂略懂。劉秀真正的歷史定位,就是「以德服人」。

譙周幫我們摘錄了重點(有些取巧但誰談歷史不取巧的)。

就是說,劉秀初立於河北,做三件事:「務理寃獄,節儉飲食,動遵法度」。檢查執法的漏洞缺失,然後自己很節儉,一舉一動都符合律法規範。

這種聖君三條說起來也沒甚麼稀罕,可為什麼這麼聖呢?對老百姓而言,這個政權就是「不隨便抓人,不隨便徵稅,規矩明白」。

法律的清楚明白跟執行,到今天都不見得弄的好。比方台灣紅線不能停車,不受理民眾檢舉紅線停車。但你停在紅線會不會被檢舉?會,而且你要受罰。因為你停在路口十公尺內不是紅線。可路口十公尺內如果有停車格,你又可以停了。

事實上,就算劉秀打造了「宜居之地」,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把風聲傳出去。情報操作,勢不可免。

譙周也不是為了歌功頌德而已,他就明白寫了「北州歌歎,聲布四遠」。因為後來讀了大唐創業起居注才知道,寫歌傳唱是政治作戰的一個必要環節。

不過「以德服人」只是譙周的正攻,藏在後面的暗著才是殺手。

劉秀當初為什麼這麼做?因為馮異勸他這樣做。

後來劉秀想要出去玩,銚期表示不宜,劉秀就放棄。

劉秀想要叫寇恂去打盜賊,寇恂說如果你能出馬,盜賊必定聞風投降。這兩條相衝突,可劉秀一樣照辦。

譙周要殺的,就是「劉秀以德服人,實因善納諫言」。

這傢伙肯定是故意拿荊州帝皇出來說事,你看秦宓老在那邊說甚麼大禹出自巴蜀的。我也是想了一下,要怎麼判斷劉禪有沒有納這個諫呢?

應該是有:除了譙周得到三等顧問職,更重要的是,當時董允還在宮中嘛。董允就是專門管教劉禪的皇宮大總管,譙周此文劉禪肯定不愛看,但董侍中保證覺得不錯,此子可用。

這種上疏能到劉禪眼前,那就是董侍中在「借刀殺人」,皇上不可不慎啊!

懂得吹捧劉秀,也是譙周除了左氏春秋之外,強大的大漢價值。

而在勸阻劉禪放下「南中天子」幻想的時候,譙周又開了一次大招。說的,剛好是在上一回更前面一點點的故事。

劉秀正式自立的遠因很多,近因則是他出使河北,在邯鄲城中遭遇了王郎的反叛。王郎不打算跟從綠林軍更始帝,自然就要抓捕他這個更始使者。

但在劉秀抵達邯鄲之前,已經有不少願意投降的城池。劉秀逃出邯鄲,先前表示願意效力於他的邳彤就來會合。

好,劉秀就說:此地不宜久留,我們一起回關中吧。

譙周在這裡只引用了邳彤的結語,直接看有點難懂。光武傳奇裡面說得很完整,不過我們也講重點就好。

邳彤是說:如果你不跟王郎打,光憑我們這邊的力量,也保不了你離開。為什麼?譙周就是只說這個理由。

「我們的士兵都是邯鄲人,你認為他們會願意拋家棄子割捨父母財產,跟你一起去關中嗎?」

代換成季漢當時的狀況,就是「你覺得成都人所組成的軍隊,會幫逃走的你,還是成都的新主人」?

這挺有趣,因為中國自古成功者,身邊必然有一支那種一根扁擔兩頭挑身家的部隊跟著他。就沒家沒業沒產的流氓強盜兵啦。

正所謂英雄起於亂世,亂世中想要建立一支強盜部隊沒那麼難。可是當你建立了國家,組織了政權,擁有了土地與人民……保國衛土的軍隊,就不再是那些強盜了。

都不說當地老百姓,五十年下來強盜哥哥都成了地主爺爺,還跟你八千里路雲和月逆?只靠四大家臣,還真能復興大燕不成?

譙周從上次的三點到這次光武傳奇追加,其實都只有在強調一件事:想逃想活命不難,但你就要捨棄天子之位。但投降曹魏,至少可獲爵土。還有百萬身家,那才叫投降。

等你輸到半點也沒有的時候,誰還在乎你是誰?

說真的,中國史上這麼精闢解說「投降學」的機會不多啊。忠孝節義死而後已才是中華價值之所在。

選擇該放手的時機,我必須說很重要:但那也不表示譙周全對,批評他的人就沒道理。譙周自己應該也很清楚。就是光武傳奇的重點:契約。

法律的效力之所以存在,用以維護的軍警實力是很重要的,我以前甚至認為那就是全部。不是的。

劉秀在告訴所有人:這個法律對我跟對你們的約束力是一樣的。

劉邦的白馬之盟,也是一樣雙面的契約:你們保我劉氏,劉氏就保障你們的土地所有權。忠孝節義,同樣也是契約。只有大家都遵從相同的遊戲規則,這個名為「國家」的遊戲才得以成立。

劉禪的投降,也許將底層人民所受到的災害降低了許多:實際上因為無法對照,不應下定論。甚至你看他自己有沒有損失?有啊,怎麼說都從天子變成安樂公了。

而蜀漢那些朝廷卿大夫,領有爵土的,不受損失嗎?

不投降引發全境戰爭,到底是好是壞,這其實是歷史無法給出答案的問題。如果你只要對跟錯的答案。

人類是可以從過去的經驗中成長的,不然手術成功率不會提高,死亡率不會降低,科技也不會進步。

玄學到這裡就好,其實很有趣的是,邳彤在邀請劉秀一決死戰。而譙周卻用同一句話邀請劉禪不要決戰。

神妙之處在於,劉秀以德服人,不過數月。劉備父子政權搞了五十年,對成都人來說,卻是連為他們拚死戰都不願意?

我想這不適宜拿來類比所有的成都人,至少我們都知道姜維那裡還有不少死戰派。但用來表達譙周個人的想法,想必是很夠的了。

甚至,再無人反對。

雖然我不特別喜歡這種古今對照法,但好像突然明白,國民黨退休將領為什麼會去中國「玩」了耶。

avatar-img
261會員
915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景耀六年冬,魏國將軍鄧艾行陰平古道,奇襲江由城。 蜀軍守將馬邈無備,選擇了投降。 譙周傳說:「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當曹魏大軍突破了姜維的防守,百姓們紛紛逃進山裡,政府,已經失去了管制的能力……
上次介紹了一下譙周的基本人設,接著來看他涉入政壇的部分。 諸葛亮任命譙周為勸學從事,蔣琬接班後則改為典學從事。 從事是州牧刺史副官的名稱,也就是這邊,兩人都不是以中央朝廷官員的部分在「使用」譙周。 原則上看起來也是很單純的興學教學,譙周幹得也不錯:典學的典就是總管的意思。 然後出現了變化。
蜀書十二再開,來到其中最有名的一位,譙周。 有名在兩點:勸降劉禪,還有他就是作者陳壽的老師。 以前也寫過譙周,所以這次比較流水的故事我可能就不說了。用這樣的格式隨意點,想到什麼就研究什麼。 譙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人。蜀漢有三巴郡,但東漢其實只有一個巴郡。 劉璋政權對巴郡的處置,將開展一條新的路線。
人倫禮法的基礎,在於婚姻關係。 這樣講你一定不信。 《三國志》裡頭這麼寫:「易稱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夫人倫之始,恩紀之隆,莫尚於此矣。是故紀錄,以究一國之體焉。」 記錄了甚麼呢?這一篇記錄了劉備的皇后與皇子,還有劉禪的皇后與太子。
之前說過,曹魏跟東吳,對於「奇人」都有很大篇幅的記載。 蜀漢沒有。 這個趙直,只有隻鱗片爪的記錄。 有趣的是,渾號叫「占夢趙直」,但他其實是一個測字高手。 《三國志》中,陳壽在蔣琬跟魏延的本傳,都提到這個人。
諸葛亮如何從一個魏朝「劇賊」,轉變成兩晉值得效仿的偶像? 東漢末年分三國,最後的勝利者,是司馬家? 還是諸葛亮?
景耀六年冬,魏國將軍鄧艾行陰平古道,奇襲江由城。 蜀軍守將馬邈無備,選擇了投降。 譙周傳說:「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當曹魏大軍突破了姜維的防守,百姓們紛紛逃進山裡,政府,已經失去了管制的能力……
上次介紹了一下譙周的基本人設,接著來看他涉入政壇的部分。 諸葛亮任命譙周為勸學從事,蔣琬接班後則改為典學從事。 從事是州牧刺史副官的名稱,也就是這邊,兩人都不是以中央朝廷官員的部分在「使用」譙周。 原則上看起來也是很單純的興學教學,譙周幹得也不錯:典學的典就是總管的意思。 然後出現了變化。
蜀書十二再開,來到其中最有名的一位,譙周。 有名在兩點:勸降劉禪,還有他就是作者陳壽的老師。 以前也寫過譙周,所以這次比較流水的故事我可能就不說了。用這樣的格式隨意點,想到什麼就研究什麼。 譙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人。蜀漢有三巴郡,但東漢其實只有一個巴郡。 劉璋政權對巴郡的處置,將開展一條新的路線。
人倫禮法的基礎,在於婚姻關係。 這樣講你一定不信。 《三國志》裡頭這麼寫:「易稱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夫人倫之始,恩紀之隆,莫尚於此矣。是故紀錄,以究一國之體焉。」 記錄了甚麼呢?這一篇記錄了劉備的皇后與皇子,還有劉禪的皇后與太子。
之前說過,曹魏跟東吳,對於「奇人」都有很大篇幅的記載。 蜀漢沒有。 這個趙直,只有隻鱗片爪的記錄。 有趣的是,渾號叫「占夢趙直」,但他其實是一個測字高手。 《三國志》中,陳壽在蔣琬跟魏延的本傳,都提到這個人。
諸葛亮如何從一個魏朝「劇賊」,轉變成兩晉值得效仿的偶像? 東漢末年分三國,最後的勝利者,是司馬家? 還是諸葛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隗囂在多方叛變的頹勢下上書劉秀,說這次交戰是誤會,大軍突至,諸將有點蒙圈,驚慌失措下自救,我管不了這幫人,大哥您別生氣。 劉秀表現很大度,不僅頂住了諸臣要殺掉他人質兒子的勸諫,還令殺手外交官來歙致書隗囂,再談解放政策:只要投降,還是好同志,必定恢復官位名號! 劉秀還加了一個補充條款:把你二兒子也
Thumbnail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上一回,郤正吹捧了一下蜀漢的安定繁榮,同時也綿裡藏針,暗諷朝政敗壞的原因。 他不直接挑明罵黃皓,接著卻說,你們都那麼棒,我卻是個廢物,在朝廷數年,寄託在天子腳下…… 心,卻不在這裡。 郤正的心在哪呢?
Thumbnail
郤正開始講劉備政權入蜀。他表示,朝廷跟百姓相處都十分融洽。 朝中能臣,像元凱一樣。 元凱不是一個人,是指五帝時期的十六大族:八元八凱(愷)。 這個司馬遷的原文寫得極妙:「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大舜如果碰到當面順從他的臣子,會引以為戒。孔子如果碰到討好他的人,會生氣氣。如果你們願意聽聽我真正的想法,就讓我來說一下吧。 天地洪荒之始,人們的智慧剛開。 三皇五帝承繼了上天的旨意(原文寫符籙,很有趣),夏朝跟商朝也按照著過去的經典行事。 然而……
Thumbnail
過去的人說,時跟事是併記的,功與名是搭配的。然而名與事,是過去的賢者刻不容緩必須達成的。他們所制定的規範,因為在那個時代而有價值。留下來的名號,也是因為他們的功勞才千古不朽。 如果只是跟隨時代的潮流,揚名一時身死名滅,那倒是讓君子們感到羞恥的事情。 所以達人鑽研大道,探索細微的事物,觀察天道的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隗囂在多方叛變的頹勢下上書劉秀,說這次交戰是誤會,大軍突至,諸將有點蒙圈,驚慌失措下自救,我管不了這幫人,大哥您別生氣。 劉秀表現很大度,不僅頂住了諸臣要殺掉他人質兒子的勸諫,還令殺手外交官來歙致書隗囂,再談解放政策:只要投降,還是好同志,必定恢復官位名號! 劉秀還加了一個補充條款:把你二兒子也
Thumbnail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上一回,郤正吹捧了一下蜀漢的安定繁榮,同時也綿裡藏針,暗諷朝政敗壞的原因。 他不直接挑明罵黃皓,接著卻說,你們都那麼棒,我卻是個廢物,在朝廷數年,寄託在天子腳下…… 心,卻不在這裡。 郤正的心在哪呢?
Thumbnail
郤正開始講劉備政權入蜀。他表示,朝廷跟百姓相處都十分融洽。 朝中能臣,像元凱一樣。 元凱不是一個人,是指五帝時期的十六大族:八元八凱(愷)。 這個司馬遷的原文寫得極妙:「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大舜如果碰到當面順從他的臣子,會引以為戒。孔子如果碰到討好他的人,會生氣氣。如果你們願意聽聽我真正的想法,就讓我來說一下吧。 天地洪荒之始,人們的智慧剛開。 三皇五帝承繼了上天的旨意(原文寫符籙,很有趣),夏朝跟商朝也按照著過去的經典行事。 然而……
Thumbnail
過去的人說,時跟事是併記的,功與名是搭配的。然而名與事,是過去的賢者刻不容緩必須達成的。他們所制定的規範,因為在那個時代而有價值。留下來的名號,也是因為他們的功勞才千古不朽。 如果只是跟隨時代的潮流,揚名一時身死名滅,那倒是讓君子們感到羞恥的事情。 所以達人鑽研大道,探索細微的事物,觀察天道的運